物理所首次發現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近年來,石墨烯的成功使得人們關注其他新型二維蜂窩狀材料的研究,以進一步探索蜂窩狀結構非同尋常的電子學性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在Ir(111)襯底上成功製備出矽烯,並深入研究了它的幾何、電學性質以及和基底的相互作用 【Nano Letters 13, 685 (2013)】。這一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製備高質量矽烯的方法,被Nature 【495, 152(2013)】在其News中報導,指出是目前國際上報導的製備矽烯的三種方法之一。從現有報導的單層二維蜂窩狀材料來看,它們只是由元素周期表中的p區元素構成的(例如碳元素構成的石墨烯,矽元素構成的矽烯)。含有d電子的過渡金屬元素要遠多於p區元素。

    過渡元素具有豐富的多體物理和配位化學性質,而且很多含有自旋極化的磁性特性,其二維蜂窩狀結構的實現對於研究過渡元素電子、自旋和催化性質具有重要意義。過渡金屬元素中的鉿也是當今半導體科學和技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製備出鉿的類石墨烯結構對未來電子學也極其重要。然而,由d電子過渡金屬元素單質構成的二維蜂窩狀結構至今未見報導。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研究組的博士生李林飛和王業亮研究員等首次發現製備鉿烯二維蜂窩狀原子晶體的方法。他們通過分子束外延生長的方法獲得了d電子過渡金屬元素的單層平面二維蜂窩狀結構。實驗觀測結果表明,在銥(111)基底表面,鉿原子形成了自己的二維蜂窩狀晶格,並且近鄰鉿原子的間距與體狀鉿內部的原子間距極其接近。這些結果突破了二維蜂窩狀結構由p區元素(例如碳,矽)構成的現狀。他們與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的張繩百教授和吉林大學李賢斌教授等合作,對實驗結果進行了理論計算與模擬。結果揭示了最近鄰鉿原子之間是共價鍵結合。這類由元素周期表中d區元素構成的二維晶體材料,其幾何和鍵結構與石墨烯類似,被稱之為d電子烯或者金屬烯-鉿烯。該工作向實現非碳元素的類石墨烯二維蜂窩狀結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種d電子金屬元素構成的二維蜂窩狀結構比石墨烯具有更強的自旋軌道耦合,為研究二維體系中新的量子現象和電子行為提供了全新的平臺。相關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 13, 4671 (2013)上。文章發表後不久被Nature ChinaNature Nanotechnology引用,作為研究亮點(Research Highlights)進行了報導。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和中科院的支持。

  Nature Nanotechnology報導   

  Nature China報導

    圖1.  Ir(111)表面鉿烯形成前後的LEED圖像:(a)乾淨基底,白色箭頭標示的六個衍射點來源於Ir(111)表面的六重對稱性;(b)樣品沉積鉿並經過退火處理,虛線箭頭標示出了新產生的衍射點,表明鉿層在Ir(111)表面形成了相對於基底格子的(2x2)超結構。(c)Ir(111)表面(2×2)超結構的理想LEED圖像,實驗圖像b圖與其完全一致,每組衍射點由白色和淡綠色圓斑分別標示。

    圖2. (a)Ir(111)表面生長的鉿烯晶格的高分辨STM圖像(U = -1.0 V, I = 0.8 nA),基底Ir[1-1 0]和Ir[11 -2]方向由白色箭頭標示。(b)鉿層的原子分辨STM圖像(U = -0.7 V, I = 0.16 nA),鉿層的蜂窩狀原子晶格由綠色六角形標示。(c)是(b)圖中沿藍色直線所示的剖面線,顯示鉿層六角晶格的周期為5.4 Å(為基底Ir (111)表面晶格常數的2倍,和圖1中LEED測量結果完全一致)。

    圖3.(a)原子分辨的STM圖像(-1.5 V, 0.1 nA),蜂窩狀結構用六角形表示。(b)理論模擬的STM圖像(-1.5 V),顯示的特徵和實驗結果一致。(c)第一性原理理論計算獲得的Ir(111)基底上鉿層的蜂窩狀結構的原子弛豫模型,銥(2×2)超格子剛好對應於鉿層蜂窩結構的(1×1)格子, 如平行四邊形所示。(d)為c圖弛豫原子模型的側視圖,顯示了Ir(111)表面上的平面Hf層結構。

    圖4. Ir(111)表面鉿層的二維電子態密度圖。鉿-鉿鍵清晰可見,維持了鉿的平面蜂窩狀結構。 

相關焦點

  • 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該所高鴻鈞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製備鉿烯二維蜂窩狀原子晶體的方法,從而向實現非碳元素的類石墨烯二維蜂窩狀結構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誌上,並被《自然中國》和《自然—納米技術》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據了解,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
  • 【中國科學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該所高鴻鈞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製備鉿烯二維蜂窩狀原子晶體的方法,從而向實現非碳元素的類石墨烯二維蜂窩狀結構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誌上,並被《自然中國》和《自然—納米技術》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據了解,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
  • 物理所二維原子晶體銻烯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二維(2D)原子晶體材料與傳統半導體材料相比,具有散射小、遷移率高、便於製備疊層異質結構、電學性質易於調控等特性,成為製作未來電晶體的優秀候選材料之一。在已發現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中,由元素周期表中IV族元素構成的單層材料(例如石墨烯,矽烯,鍺烯和錫烯等)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但由於其帶隙為零或趨近於零,限制了它們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學器件中的應用前景。
  • 物理所在二維原子晶體異質結的構築及物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石墨烯,作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經典代表,由於其獨特的電子和物理性質,自2004年從其母體石墨中剝離以來,短短幾年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熱點,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把不同物理性質的二維晶體材料疊加,極有可能產生一些新的材料結構和物理性質,例如,在石墨烯-氮化硼異質疊層結構中,觀測到了新的物理性質,證實了40多年前的理論預測(霍夫施塔特蝴蝶(Hofstadter’s butterfly)——描述電子在磁場中運動狀況的絕妙分型圖案)。
  • 物理所二維原子晶體銻烯的結構及物性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石墨烯的發現以及其具有的獨特性質和應用價值激發了人們對其他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情。其中由第V主族元素構成的單層材料由於具有較大的帶隙、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以及「非平庸」的拓撲性質等特點,非常適合應用於下一代電子器件之上。
  • 寧波材料所合成出前過渡族金屬碳化物二維納米晶體材料
    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片(MXenes)材料則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新型二維材料,美國Drexel大學教授Michel Barsoum在此領域做了大量開拓性研究,目前該實驗室已相繼獲得Ti過渡金屬碳化物二維材料製備示意圖及目前元素周期表中前過渡金屬中已合成出對應碳化物二維晶體材料的情況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因此,精確調控二維半導體原子晶體的能帶結構是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方法。通過控制鍺矽元素含量,獲得了具有不同化學和晶體結構的鍺矽烷,首次實現了鍺和矽基二元二維材料的帶隙調控,兼具適宜帶隙結構、高比表面積和表面化學活性的二維鍺矽烷可作為光催化劑,實現了常溫下光催化高效產氫,同時顯著提高了光催化CO2還原能力。缺少層狀體相材料是製備二維鍺基和矽基半導體材料的重要難點。
  •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新材料在線 發表於 2021-01-14 14:12:09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202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
  • 寧波材料所合成半導體型類MXene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材料
    因此,近年來眾多研究致力於優化這些二維結構並探索更多的二維半導體組員。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s)是自2011年以來新興發展起來的一類二維材料,其豐富的化學元素組成及可調諧的表面官能團為其性質的多樣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MXenes材料主要由選擇性刻蝕三維層狀MAX相材料的A層Al原子獲得,其中M表示前過渡金屬,A主要是來自第13-16族的元素,X是C和/或N。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藤效應來源於非磁金屬中微量的磁性雜質散射。由於非磁性主體的傳導電子與磁性雜質的局域磁矩相互作用,電阻率在低溫下出現極小值。磁性雜質對電阻的貢獻與溫度成對數關係:Δρ= –clnT,其中T是溫度,c是取決於主體金屬及磁性雜質的種類和濃度的參數。當溫度低於特徵溫度—近藤溫度TK時,磁性雜質的自旋將被屏蔽,形成總自旋為零的多體單重態的基態,即Kondo單態。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石墨烯及類石墨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製備、物性與應用基礎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居國際前沿的研究成果。在過去十年間,他們採用分子束外延生長方法製備出了大面積、高質量的石墨烯及類石墨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例如:石墨烯、矽烯、鍺烯、鉿烯、二硒化鉑和銻烯等,這些材料體系多數為國際上首次創製,在國際上居引領地位。這些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成功構築不僅豐富了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庫,同時為探索其物理特性和潛在應用奠定了基礎。  一般來說,二維原子晶體材料需要進行功能化或圖案化才可能實現進一步的應用。
  • 進展|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單層二硒化釩的「一維圖案化」及其功能化
    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功能化對實現其在光電、催化、新能源以及生物醫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現二維材料功能化方面,結構圖案化調控是其中一個重要手段。之前,人們利用電子/離子束刻蝕、元素摻雜等手段實現了二維材料的圖案化。圖案化的二維材料則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物理性質,例如「納米網狀」石墨烯的半導體特性[Nat.
  • ...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理論首次實現過渡金屬二...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理論首次實現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納米條帶自下而上的可控生長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校內外同行合作
  • 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二維材料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在科學上,可以藉助它們觀察到新的物理現象,發現新的物理規律;在技術上,它們有可能成為下一代的電子學和光電子學材料,並可能在傳感、催化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要想充分實現二維材料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第一個要做的就是發展更可控的製備方法,而這一點恰恰是最難的。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同時,石墨烯所展現的前所未有的源於二維幾何結構的各種性質也激發了對其他二維層狀材料的廣泛研究,包括矽烯、磷烯、硼烯、六方氮化硼(h-BN)、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TMD)以及強拓撲絕緣體等。範德瓦爾斯力儘管較弱,但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其在晶體襯底上納米結構的非平衡生長中的重要性。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一維分子線在半導體表面上的自組裝,首次證明相鄰的吸附分子通過vdW吸引力緊密排列,進而形成線性有序結構。平面芳香族分子與金屬襯底之間的vdW相互作用在低維納米結構的生長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HORIBA | 中科院金屬所全新二維層狀材料,實現釐米級單層薄膜 |...
    目前理論預測得到的層狀母體材料已經超過5,600種,包括1800多種可以較容易地或潛在地通過剝落層狀母體材料得到的二維層狀化合物[1],像是石墨烯、氮化硼、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黑磷烯等均存在已知的三維母體材料。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年來傅強、包信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實驗室自行研製的光發射電子顯微鏡/低能電子顯微鏡(PEEM/LEEM)並結合其他表面技術開展了二維原子晶體表界面過程的原位動態研究,發現二維原子晶體與固體表面形成的二維空間可以作為表面反應的納米反應器,並提出了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二維層狀MoSi2N4材料家族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新型二維材料方面的最新進展「層狀二維MoSi據介紹,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範德華層狀材料具有獨特的電學、光學、力學、熱學等性質,在電子、光電子、能源、環境、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廣泛研究的二維層狀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黑磷烯等,均存在已知的三維母體材料。探索不存在已知三維母體材料的二維層狀材料,可極大拓展二維材料的物性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論文—科學網
    基於實驗數據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穩定二維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最近,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張磊、張朋、張勝利教授團隊聯合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浙江農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廈門大學相關團隊,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