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金屬所等發現室溫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朱銀蓮和唐雲龍博士與國際團隊合作,在PbTiO3/SrTiO3超晶格中發現了室溫穩定存在的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4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早在2015年,中科院金屬所聯合團隊通過PbTiO3/SrTiO3鐵電多層膜的設計實施應變調控,發現鐵電材料中的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並成功製備出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所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Science)。該項工作發表後迅速激發了國際上關於新型鐵電極化拓撲結構及性能研究的熱潮。

唐雲龍在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訪問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期間,作為主要實驗設計者和完成人員之一,在前述工作基礎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多個課題組深入合作,在鐵電材料極化拓撲結構研究中再度取得本文開篇的重大突破。

該項工作首次在實空間揭示了電極化體系中的斯格明子晶格。相比於鐵磁體系,該種極化斯格明子晶格能夠在室溫穩定存在,且無需外場誘導產生,相對更容易實現後續動力學行為研究和調控,為探索基於極化斯格明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途徑。

同時,該實驗揭示了極化體系中的電偶極子在一定條件下也具有類似特殊自旋凝聚結構的準粒子行為,將為電極化拓撲結構及其性能關係研究打開新的篇章。(沈春蕾 劉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092-8

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發現室溫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
    2015年,金屬所馬秀良研究員、朱銀蓮研究員和唐雲龍博士等通過PbTiO3/SrTiO3鐵電多層膜的設計實施應變調控,發現鐵電材料中的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並成功製備出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所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Science 2015)。
  • 鐵電材料中發現周期性半子晶格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馬秀良研究團隊在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半子(Meron,也有音譯為麥紉)拓撲疇以及周期性半子晶格。他們曾實施應變調控在鈧酸鹽襯底上構築出一系列超薄的鐵電PbTiO3/SrTiO3多層膜,利用具有原子尺度分辨能力的像差校正電子顯微術,不僅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及其新奇的原子構型圖譜,而且觀察到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所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Science 2015)。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穩定斯格明子的新機制
    他們的研究成果今天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也為穩定新材料系統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開闢了前景,而以前所認為的機制是不夠的。因此,在磁化過程中,斯格明子(skyrmions)被表示為結。但是,在固體的原子晶格上,這種保護是不完善的,並且只有有限的能壘(圖1)。基爾大學的史蒂芬·海因茲(Stefan Heinze)教授解釋說:「這種情況可與躺在槽中的大理石相媲美,因此需要一定的動力才能從中逸出。能壘越大,斯格明子(skyrmions)穩定的溫度就越高。」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唐雲龍研究員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其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唐雲龍研究員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唐雲龍研究員一直致力於低維鈣鈦礦功能材料設計製備及其原子尺度結構特性研究,取得多項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研究成果,對新型鐵電存儲器及光電器件、抗剪切塗層器件等的設計製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材料】電極化材料:從共線鐵電到非共線亞鐵電
    具有非共線磁結構的體系非常常見,已經成為當今磁性物理與材料研究的前沿熱點,演生出豐富的物理,例如反常霍爾效應、磁致鐵電、斯格明子、自旋冰等等。但十分反常而有趣的是,其對應的具有非共線電極性結構的體系,卻很罕見 (至少在無機材料體系中)。難道一直很完美的磁與電對應性在這個點上有所破缺?
  • 《先進材料》首個兼具大電極化和強磁電耦合的單相多鐵性材料!
    根據電極化起源的不同,可將多鐵性材料分為第一類多鐵和第二類多鐵。在第一類多鐵性材料中,鐵電極化與磁有序具有不同的起源,因此該類材料儘管電極化強度可能會比較大,但磁電耦合很小。第二類多鐵性材料的電極化由特殊的自旋結構打破空間反演對稱性所引起,因此這類材料具有較強的磁電耦合,遺憾的是,電極化強度往往很弱。
  • 進展|X射線誘導產生單個零場斯格明子及其二維「人工晶體」
    而斯格明子的精確產生則是進一步研究斯格明子物理特性及相關器件的前提。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的光耀同學、劉藝舟博士、於國強特聘研究員、韓秀峰研究員等人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Gisela Schütz教授團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分校Yaroslav Tserkovnyak教授團隊、蘭州大學彭勇教授團隊合作,利用一種具備高時空解析度的軟X射線磁性成像技術,在室溫零場條件下成功誘導產生100 nm尺寸的斯格明子
  • 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照一隊紐約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在室溫下以最佳效率導電的材料,這是一個長期的科學裡程碑。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報導說,氫,碳和硫的化合物可在高達59華氏度的溫度下作為超導體運行 。這比去年創下的高溫超導記錄高出50度以上。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凝聚態理論家埃恩·埃雷亞(Ion Errea)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可以說發現了室溫超導性。」
  • 範德瓦爾斯材料中構建零場斯格明子
    2017年,科學家發現二維範德瓦爾斯磁性材料(Cr2Ge2Te6和CrI3)中具有本徵磁長程有序。這一發現為自旋電子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然而,目前已知的大部分範德瓦爾斯鐵磁材料都是具有反演對稱特性的,因而不能產生DMI相互作用。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新型金屬有機層狀結構和近室溫單相磁電耦合
    磁電多鐵材料同時包含鐵磁性和鐵電性,而且其鐵磁和鐵電序之間互相耦合,因此可以通過磁場調控電極化,也可以通過電場調控磁極化,即磁電耦合。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磁電多鐵材料在多態數據存儲和自旋電子學等領域具有很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室溫下有較強的自發磁化、自發極化以及磁電耦合的單相材料尚未見有報導。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已有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中,「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10月30日,Science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
  • 物理所等揭示低維拓撲超晶格中能帶依賴的自旋輸運現象
    典型的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等,它們的電荷流-自旋流轉化效率與傳統重金屬相比大一個量級以上。然而對於大多數具有單一表面態的三維拓撲絕緣體來說,它們的自旋流到電荷流轉化效率(λIEE)仍舊相對較小,亟待提高。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高性能離子傳導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或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其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具有雙穩態和自發極化態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在2019年7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中,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了對原生鐵電金屬的首次觀察:一種具有雙穩態和電可切換的自發極化狀態的原生金屬——鐵電特徵。研究發現,在室溫條件下,體晶雙碲化鎢(WTe2)中原生金屬豐度與鐵電性共存。一種金屬和鐵電體材料,在室溫下呈塊狀結晶,具有納米電子應用的潛力。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此發現由中科院金屬所盧磊小組等完成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Sci. Tech.、Scrip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國際期刊上,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兩項。   航空航天、微電子、精密儀器、光學器件和低溫工程等領域對構件尺寸的熱穩定性有著苛刻的要求。然而大多數材料在溫度變化時會表現出「熱脹冷縮」。溫度變化時,不同構件的非協調熱膨脹會導致系統功能性變差甚至失效,最終導致構件喪失原本設計的精度。
  • 進展 | 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的發現
    例如,2016年,在六角結構MnNiGa合金中,獲得寬溫區跨室溫的雙渦旋磁性斯格明子【見科研進展:寬溫域室溫磁性斯格明子(Skyrmion)研究取得重要進展】;2017年,在Kagome晶格阻挫磁性合金Fe3Sn2中,觀察到具有最高居裡溫度的多拓撲態磁性斯格明子【見科研進展:Kagome晶格阻挫磁體中的多拓撲態寬溫區磁性斯格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