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穩定斯格明子的新機制

2020-09-22 科技領航人

可能在材料中發生的微小磁渦旋——所謂的斯格明子(skyrmions)——對於新穎的電子設備或磁存儲器(將它們用作位來存儲信息)具有很高的希望。任何應用的基本前提是這些磁渦流的穩定性。基爾大學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證明,到目前為止,被忽略的磁性相互作用對於斯格明子(skyrmions)的穩定性起著關鍵作用,並且可以大大延長斯格明子(skyrmions)的壽命。他們的研究成果今天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也為穩定新材料系統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開闢了前景,而以前所認為的機制是不夠的。

圖1:通過高階交換相互作用穩定斯格明子(skyrmions)。 紅色曲線顯示了一個磁斯格明子(skyrmions)(左上方)塌陷到鐵磁背景(右下方)中的能壘。 在定義障礙物高度的曲線的最高點處,找到過渡狀態(右上方)。 視錐細胞顯示六角形晶格上單個原子的「原子棒狀磁體」。 銀色箭頭表示向上的圓錐形,紅色箭頭表示向下的圓錐形。 左下圖:沉積在具有(111)晶體取向的銠(Rh)表面上的鐵(Fe)原子層上的鈀(Pd)原子層的示意圖結構。

關於室溫穩定性的深入研究

它們獨特的磁性結構——更確切地說是其拓撲結構——使斯格明子(skyrmions)具有穩定性,並防止其崩潰。因此,在磁化過程中,斯格明子(skyrmions)被表示為結。但是,在固體的原子晶格上,這種保護是不完善的,並且只有有限的能壘(圖1)。基爾大學的史蒂芬·海因茲(Stefan Heinze)教授解釋說:「這種情況可與躺在槽中的大理石相媲美,因此需要一定的動力才能從中逸出。能壘越大,斯格明子(skyrmions)穩定的溫度就越高。」


迄今為止,尤其是未來的自旋電子設備所需要的直徑低於10納米的斯格明子(skyrmions),迄今為止僅在非常低的溫度下被檢測到。由於應用通常在室溫下進行,因此提高能壘是當今有關斯格明子(skyrmions)研究的關鍵目標。

以前,已經建立了有助於勢壘的相關磁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史蒂芬·海因茲(Stefan Heinze)教授研究小組的一組理論物理學家現在證明,迄今為止,一種磁相互作用已被忽略。 在1920年代,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可以通過量子機械交換相互作用來解釋鐵磁性的發生,該相互作用是由兩個原子之間電子的自旋相關的「跳躍」引起的。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索維克·保羅博士說:「如果考慮到更多原子之間的電子跳躍,則會發生更高階的交換相互作用。」 但是,這些相互作用比海森堡提出的成對交換要弱得多,因此在對斯格明子(skyrmions)的研究中被忽略了。

弱的高階交換相互作用穩定了斯格明子(skyrmions)

圖2:在六邊形原子晶格上的高階交換相互作用的圖示。 彩色箭頭表示兩個位置(綠色),三個位置(藍色)和四個位置(紅色)之間的電子跳躍。 球體表示原子位點,箭頭表示「原子棒狀磁體」的方向。

基於在北德超級計算機聯盟(HLRN)的超級計算機上執行的原子模擬和量子力學計算,基爾的科學家現在解釋說,這些弱相互作用仍然可以為斯格明子(skyrmions)穩定性提供令人驚訝的巨大貢獻。尤其是在四個原子位點上的循環跳變(請參見圖2中的紅色箭頭)會極大地影響過渡態的能量(請參見圖1右上方的最高點),其中只有幾個原子棒磁體相對於每個原子棒傾斜其他。在模擬中甚至發現了穩定的抗臭劑,這對於將來的某些數據存儲概念很有用,但通常衰減太快。

高階交換相互作用出現在許多用於潛在天體離子應用的磁性材料中,例如鈷或鐵。它們還可以穩定先前無法考慮的磁相互作用或磁相互作用太小的磁性結構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因此,本研究為這些引人入勝的磁結研究開闢了新的有希望的途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發現室溫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
    2015年,金屬所馬秀良研究員、朱銀蓮研究員和唐雲龍博士等通過PbTiO3/SrTiO3鐵電多層膜的設計實施應變調控,發現鐵電材料中的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並成功製備出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所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Science 2015)。
  • 中科院金屬所等發現室溫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朱銀蓮和唐雲龍博士與國際團隊合作,在PbTiO3/SrTiO3超晶格中發現了室溫穩定存在的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4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 範德瓦爾斯材料中構建零場斯格明子
    在非中心對稱材料中,晶體的反演對稱破缺會導致一種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DMI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穩定的磁性斯格明子。然而,反演對稱破缺的要求導致磁性斯格明子在許多重要的磁性體系中無法存在,這其中就包括最近發展起來的二維範德瓦爾斯鐵磁材料。
  • 斯格明子的類型和手性的分辨及密度提高方法
    utm_campaign=ORG_USG_JRCN_RL_article_promotion_sciencenet_Sep_3rd 近日《通訊-物理學》發表的一篇名為Determination of chirality and density control of Néel-type skyrmions with in-plane magnetic field的研究,描述了一種通過水平磁場的引入來分辨斯格明子的類型和手性
  • 進展|X射線誘導產生單個零場斯格明子及其二維「人工晶體」
    而斯格明子的精確產生則是進一步研究斯格明子物理特性及相關器件的前提。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的光耀同學、劉藝舟博士、於國強特聘研究員、韓秀峰研究員等人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Gisela Schütz教授團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分校Yaroslav Tserkovnyak教授團隊、蘭州大學彭勇教授團隊合作,利用一種具備高時空解析度的軟X射線磁性成像技術,在室溫零場條件下成功誘導產生100 nm尺寸的斯格明子
  • 太好了,發現電流產生的新機制,或能實現穩定控制核聚變反應
    現在,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們,發現電流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形成。這些新發現可能會給科學家帶來更大的能力,將驅動太陽和恆星的聚變能量帶到地球上。科學家們正在尋求複製聚變,以提供幾乎取之不盡的電力來發電。
  • 科學家發現青光眼致盲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中峰教授、孫興懷教授、楊雄裡院士率領視網膜研究團隊,發現了青光眼視網膜膠質細胞激活新機制,為臨床上防止青光眼惡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死亡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我科學家發現纖維素降解新機制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多川教授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了纖維素氧化降解的新機制,首次鑑定出多糖單加氧酶可以氧化降解纖維素分子結構中的碳6位,為提高纖維素利用率提供了新途徑。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生物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術》上。
  • 我國科學家成功發現金屬凝固偏析形成新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脂肪儲存新機制——脂滴融合
    脂滴是一種由單層磷脂膜構成、主要起儲存脂肪的細胞器,存在於大多數物種和細胞類型中。  在973計劃支持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蓬院士團隊對脂滴生長和肥胖發生的分子機制展開了系統研究,提出了脂滴生長和脂肪儲存的新機制——脂滴融合。該研究闡明了Cide家族蛋白,尤其在白色脂肪細胞中特異性表達的Cidec蛋白,在脂滴融合中的關鍵作用,且被Plin1和Rab8a等蛋白調控,加速脂滴融合速率。
  • 科學家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近日,德國杜塞道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題為「A Chlamydia pneumonia adhesin induces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on host cells」的文章,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對腎癌進行研究,發現了其血管生成新機制。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是調節血管生成的最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發現的負調控蛋白RKTG可通過與Raf激酶的相互作用,來抑制多種信號的激活,然而負調控蛋白RKTG是否影響VEGF的功能和血管生成尚不清楚。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ein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Cell Survival by Modulating XBP1 Activity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題,發表在Mol Ther-Oncolytics上。
  • 科學家解析類泛素蛋白作用新機制
    來自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以DNA雙鏈斷裂修復作為例,解析了類泛素蛋白SUMO的作用新機制——SUMO化修飾過程靶向的是一組蛋白,而負責特異性修飾的則是局部修飾酶和高特異性啟動過程
  •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2019-01-21 21:16: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科學家發現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開發更多優異性能的磁性斯格明子新材料是目前磁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推進磁性斯格明子實用化的關鍵。
  • 科學家發現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開發更多優異性能的磁性斯格明子新材料是目前磁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推進磁性斯格明子實用化的關鍵。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