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培育高光效的水稻材料是遺傳學家和育種家追求的目標。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進一步發現,Roc8 基因3』端非翻譯區50個鹼基具有轉錄後調節功能,在翻譯水平抑制Roc8蛋白的積累,該50個鹼基可形成獨特的莖環結構,具有類似ploy(A)終止子的功能。

此前,課題組曾報導Roc5負調控泡狀細胞數目和大小,進而影響葉片形態建成和光合作用。本研究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兩個基因敲除系,可明顯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有望利用水稻HD-ZIP IV家族基因創製高光效的生物材料,該研究結果對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高光效材料創製均有借鑑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pbi.13435

https://doi.org/10.1104/pp.111.176016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通過解析Rubisco乙醯化修飾對其活力調控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光合碳代謝效率適應體內能量狀態的調控新機制。
  • 生物工程水稻可顯著提高穀物產量
    該研究遵循最近的其他食品生物工程示範,旨在通過改善作物的光合作用過程來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 致力於提高作物產量的科學家們的一個重點是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的20%到50%可以轉移到稱為光呼吸的過程中。
  •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加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一直是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目標。袁隆平先生曾設想過[1],把玉米等C4植物的相關基因轉到水稻上,從而增強它的光合作用效率——無獨有偶,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團隊9月18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快報[2],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將細長集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中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替換掉了菸草(Nicotiana
  • 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光合作用是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過程。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in rice (Oryza sativ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APK10-bZIP72-AOC通路介導激素脫落酸(ABA)和茉莉酸(JA)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水稻種子的萌發與稻米品質和穗發芽抗性直接相關。我國南方高溫多雨容易造成穗提早發芽現象, 最終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深入解析種子萌發的遺傳特性和分子機制,對於提高水稻的穗發芽抗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北京大學趙進東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了外周天線蛋白超分子複合體藻膽體和光合膜結合的新模式,從而揭示了光合作用光能傳遞的新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立新及其團隊在光合作用光系統光合膜蛋白的生物合成、組裝及葉綠體信號轉導的機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成果。
  • 微生物所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們熟知的「萬物生長靠太陽」現象,其基本原理是在高等植物、藻類和藍細菌這些生物中發生放氧型光合作用。這些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CO2,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下來,同時將水分子裂解並釋放出氧氣,供生物呼吸。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為地球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水稻株型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產與抗病協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產量又能增強對稻瘟病抗性的調控新機制。研究發現IPA1的磷酸化修飾是平衡產量與抗性的關鍵調節樞紐。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7日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並被《科學》雜誌選為本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進行重點推薦。
  • 研究揭示一種調節miRNA活性新機制
    近日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室在國際植物學領域著名雜誌《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0.69)雜誌上在線發表了最新的研究論文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營養生理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張明永研究員的指導下,發現在水稻中超表達OsPTR9基因可促進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同時在低施氮肥的條件下可促進水稻增產。研究顯示:OsPTR9基因的表達受外界氮源和光晝夜節律的調節。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研究團隊還從原子水平揭示了高等植物光系統I-捕光天線(PSI-LHCI)各組分的精細分布,發現LHCI全新的色素網絡系統和LHCI紅葉綠素的結構,明確提出LHCI向核心能量傳遞可能的4條途徑。  葉綠體的正常發育和功能維持是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轉化和利用的必需條件。
  •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哪些基因值得關注
    繼傅向東團隊「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後,「提高『綠色革命』作物品種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機制」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而2021年1月6日儲成才課題組更是在Nature發表「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揭示了水稻適應土壤低氮的分子基礎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張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對光合作用分子機理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挖掘作物光能利用潛力,為農作物高光效遺傳改良及育種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途徑。  通過五年的合作攻關,該研發團隊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專業雜誌先後發表4篇研究文章,最近又在光合作用高光效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浙大學者最新研究:揭示了稗草與水稻競爭的秘密武器
    稗草是為害水稻田的首要雜草。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稗草與水稻競爭的「秘密武器」。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於著名期刊《自然通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之一來自浙江大學。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浙大作物科學研究所樊龍江教授說,研究者通過對稗草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水稻化感互作實驗,捕獲了這種雜草危害水稻的「化學武器」。專家發現,稗草能分泌一種叫「丁布」的次生代謝產物,可以明顯抑制水稻生長。研究團隊在稗草基因組中找到了能合成丁布的三個基因簇。在稗草與水稻混種時,該基因簇會快速啟動「製造」丁布。樊龍江說,丁布是稗草獨有的秘密武器,水稻沒有。
  • 科學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研究組針對光反應產生的ATP不能滿足暗反應固碳能量需求這一問題,根據光反應中ATP是與NADPH偶聯產生的基本原理,從細胞全局出發,把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作為有機整體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提高植物生產力新技能,破解光合作用
    如果你還記得在學習光合作用循環時回到五年級,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並利用這些能量收集二氧化碳和水,並將其轉化為糖。然而,系統中存在一個小問題,植物最終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來消除一種叫做rubisco的酶在無意中收集氧氣時產生的有毒化合物。這個過程被稱為光呼吸,它使植物生產的食物比其他方式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