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水稻可顯著提高穀物產量

2020-11-30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來自中國的新研究表明,提高水稻作物光合效率的新技術可以使穀物產量提高27%。該研究遵循最近的其他食品生物工程示範,旨在通過改善作物的光合作用過程來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

致力於提高作物產量的科學家們的一個重點是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的20%到50%可以轉移到稱為光呼吸的過程中。

一位科學家最近將光呼吸描述為「抗光合作用」。植物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捕獲二氧化碳分子來產生它們生長所需的化學能。然而,大約25%的時間植物不正確地收集氧分子,產生植物毒性副產物,破壞整個光合作用過程,並最終釋放二氧化碳。光呼吸是植物用於去除這些有問題的副產物的過程。

最近開發的一種提高光合效率的策略集中在植物內設計更有效的光呼吸途徑。這些技術基本上在植物細胞內設計了替代途徑,因此可以使用更少的能量去除有毒副產物。來自中國科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了提高植物能效的不同策略。該技術將光呼吸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轉移到光合作用。該過程被命名為GOC旁路,並利用三種酶將稱為乙醇酸的分子轉化為二氧化碳。

在使用水稻作物的田間試驗中,結果令人印象深刻,GOC旁路植物的總產量提高了7%至27%。光呼吸率降低了31%,淨光合速率提高了22%。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更大規模的田間試驗和不同水稻品種的試驗,可以進一步優化這些結果。未來的工作還將研究該技術是否適用於其他糧食作物,如土豆等。當然,在廣泛部署這些生物工程作物之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雖然我們認為這種方法不會影響這些植物的味道,但營養品質和口味都尚未得到獨立實驗室和政府機構的全面評估,」新研究的高級作者彭新祥表示。

水稻是世界上僅次於小麥和玉米的第三大作物,是全球許多科學家關注的焦點。最近的創新揭示了使大米更具抗旱性和環境友好性的新技術,然而這是該作物更具光合效率形式的首次證明。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改變細胞分裂素分布 可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鹽性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研究發現,植物激素細胞分裂素的分布模式在高鹽脅迫處理下會迅速發生改變,從地上組織向地下根中積累。並且過表達AGO2基因可激活細胞分裂素轉運基因BG3,模擬鹽脅迫狀態下的細胞分裂素分布模式,從而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鹽性。
  • PBJ | 餘淑美團隊發現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逆性的新基因-RBG1!
    穀粒產量和逆境耐受性是穀類作物在生產中保證產量潛力的兩個重要因素,而種子大小又是影響穀粒產量的關鍵因子。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未來超級水稻:若新品種成功或使產量提升50%...
    康奈爾大學農業生物技術支持計劃第二期(ABSPII)項目主任弗蘭克·紹科斯基(Frank Shotkoski)說。  探索新的增產途徑成為科研工作者們努力的目標。國際水稻研究所計劃,未來三年研製出C4水稻的原型。這離C4水稻真正研發成功還很遠,至少需要15年。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等單位合作 (Hu等, 2015) 成功克隆了顯著提高水稻產量的粒形基因GS2,該基因編碼了水稻生長調控因子OsGRF4;其在93-11背景的近等基因系與培矮64s配成雜交稻後,可比對照超級稻品種「兩優培九」增產9.5%。
  • 種子大小決定產量?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種子大小決定產量?——科學家在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中獲進展   BG1可顯著提高水稻及擬南芥的生物量和產量   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
  • 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光合作用是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過程。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在我國存在作物產量依賴氮肥過大,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發現水稻中表達玉米GLK基因可實現田間水稻大幅增產
    10-26%,穗粒數增加20-122%,產量可提升30-40%本研究利用前期在水稻中表達玉米GLK基因、經繁代得到的純合體材料,在北京和海南兩地經過四年的田間實驗,發現表達玉米GLK基因的水稻植株在大田條件下株高、生物量以及葉片中葉綠素、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含量明顯高於野生型,其中表達ZmG2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對作物的生命活動和產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農田氮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
  • 生物酵素農產品 優質優價好味道
    從 2011 年,京福龍科技有限公司與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連玉武教授就開始合作研究可應用於多個領域的生物酵素技術。  《優質農產品》雜誌記者也曾經到曲陽縣松塔坡農業園區實地採訪,當時穀物還未成熟,但農業園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就穀物生長情況來看,今年穀子的產量一定會創下新高。
  •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情況分析2017/3/24 10:29: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根據 FAO 統計,2014 年度世界水稻播種面積約 16,325 萬公頃,總產量約74,096 萬噸,平均單產約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科學網—找到水稻硒轉運有效途徑
    本報訊(記者丁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課題組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張聯合在一項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大量施用無機氮是作物產量顯著增加的基礎,但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有害影響,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  氮肥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礦質營養元素,農業生產中以氮肥為主的化肥投入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水稻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依靠科技進步繼續大幅度提高水稻單產,是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選擇。近幾十年來,不同國家紛紛提出了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為主要目標的育種計劃。我國也於1996年啟動了超級稻育種計劃並後來居上,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
  • 全球變暖嚴重威脅農作物產量 水稻基因庫為全球糧食安全帶來曙光
    在氣閘後面是一個恆溫為零下20度的房間,裡面擺滿了一架子一架子的密封鋁罐,裡面裝著世界上最被低估的資源之一——保存了13萬多種水稻的樣本。過去40年來,De Guzman一直在洛斯巴諾斯國際水稻研究所(簡稱IRRI)基因庫工作。有些樣品在這裡存放的時間比我在這工作的時間還長。「我們已經知道了時間的價值,」她說。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找到水稻硒轉運有效途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課題組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張聯合,在一項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為富硒水稻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 水稻抗旱機制突破研究——GCMS非靶向代謝組學
    、抗旱性係數(乾旱脅迫田的穀物產量/水肥田的穀物產量)、光合作用速率; 3.轉錄組測序 4.定量表達基因和差異表達基因的鑑定 通過qPCR方法驗證了測得的基因表達水平,並選擇9個基因,包括已知的抗旱基因和幾個候選基因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