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2020-11-25 生物谷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對作物的生命活動和產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農田氮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營養生理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張明永研究員的指導下,發現在水稻中超表達OsPTR9基因可促進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同時在低施氮肥的條件下可促進水稻增產。研究顯示:OsPTR9基因的表達受外界氮源和光晝夜節律的調節。營養生長階段,超表達OsPTR9能夠促進銨的吸收,增加側根的發生,提高水稻生物量。生殖生長階段,超表達OsPTR9能夠提高氮再動員和重新分配的運輸效率,最終提高水稻產量。在OsPTR9降低表達的突變體和RNAi植株中指標和表型相反。在不施氮肥的種植下,超標達OsPTR9的水稻的產量比對照增幅最大,達到18.6%;正常施用氮肥下,超表達OsPTR9的水稻兩個株系比對照增產7.2%和8.1%;施用銨態氮肥,有利於超表達水稻獲得較高的產量。研究結果初步表明:OsPTR9在促進氮利用效率和水稻分子育種上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該基因超表達後能夠提高土壤中氮的利用,促進水稻生長並提高產量。

該研究成果已申請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201110022987.3),申請並公開一項國際發明專利(專利號:PCT/CN2011/082100)。同時已在國際學術刊物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doi: 10.1111/pbi.12031,IF2011= 5.442)上發表。(生物谷Bioon.com)

Altered expression of the PTR/NRT1 homologue OsPTR9 affects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rowth and grain yield in rice

Zhongming Fang1,2,†, Kuaifei Xia1,3, Xin Yang1,2, Marianne Suter Grotemeyer4, Stefan Meier4, Doris Rentsch4, Xinlan Xu3, Mingyong Zhang1,3,*

The plant PTR/NRT1 (peptide transporter/nitrate transporter 1) gene family comprises di/tripeptide and low-affinity nitrate transporters; some members also recognize other substrates such as carboxylates, phytohormones (auxin and abscisic acid), or defence compounds (glucosinolat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mbers of this gene famil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Here, we report the influence of altered OsPTR9 expression on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rowth, and grain yield. OsPTR9 expression is regulated by exogenous nitrogen and by the day-night cycle. Elevated expression of OsPTR9 in transgenic rice plants resulted in enhanced ammonium uptake, promotion of lateral root formation and increased grain yield. On the other hand, down-regulation of OsPTR9 in a T-DNA insertion line (osptr9) and in OsPTR9-RNAi rice plants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sPTR9 might hold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grain yield in rice breeding.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土所施衛明: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和生理的改善有關
    基本信息主題: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的改善有關期刊:3.013影響因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衛明、陳梅了解超級稻的形態根性狀和根系吸收氮的機制對於發展其生產中適當的施肥和養分管理實踐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雜交超級稻根系中與氮利用效率(NUE)相關的形態和生理特性。分別水培栽培了兩個雜交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YY;嘉優6號,JY)和一個常見品種(徐水134號,XS),其水肥條件不同,研究了氮素變化對幼苗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的影響。
  •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哪些基因值得關注
    ,對改良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創製「綠色超級稻」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長沙及海南等多年多點的田間試驗表明,OsNRT1.1A過表達植株在高氮和低氮條件下均表現出顯著的增產效果。尤其在低氮條件下,OsNRT1.1A過表達株系小區產量以及氮利用效率最高可提高至60%, 且在高氮條件下可提早開花2周以上,從而有效縮短了水稻成熟時間。該研究成果為培育兼具高產與早熟品種,克服農業生產中高肥導致的「貪青晚熟」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面對人口增長,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提高水稻光和效率的改造之法
    改造Rubisco,提高水稻光和效率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2020年8月31日,Molecular Plant 在線發表了日本立命館大學的松村浩由研究組和神戶大學的深山浩課題組共同合作完成的題為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N)是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氮缺乏是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限制因素。施用氮肥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但會對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多種不利的影響。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培育高光效的水稻材料是遺傳學家和育種家追求的目標。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
  • 水稻種植中氮 磷 鉀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就和大家詳細分享一下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氮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① 提高作物總量和經濟產量。   ② 改善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能增加種子中蛋白質含量。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長期高肥環境下的水稻育種,還導致一些重要基因丟失,造成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通過對世界水稻種植區土壤氮含量數據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土壤越貧瘠的地方,OsTCP19氮高效變異越常見,隨著土壤氮含量的增加,氮高效類型品種逐步減少,由於長期超量施肥,我國現代水稻品種中這一氮高效變異幾乎全部丟失。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選取經過31年不同施肥處理稻田,研究了水稻根際土和非根際土中CUE、微生物生物量周轉及其殘留物的積累特徵。
  • 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個名為OsTCP19的基因在減氮情況下可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20%至30%,或將幫助改良水稻品種,實現少施肥、高產量的目標。該成果北京時間7日由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發布。
  • Int J Mol Sci: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
    of Its Associated Rhizo-Compartmental Microbial Communities影響因子:4.183檢測指標:Ca2+、NH4+、NO3-流速檢測樣品:水稻根尖Ca2+、NH4+、NO3-流實驗處理方法:幼苗長至三葉期,分別在正常氮(1.44 mM NH4NO3)和低氮(0.24 mM NH4NO3
  • 招募「精兵強菌」為水稻高效「固氮」—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報】招募「精兵強菌」 為水稻高效固氮
    已有研究表明,作物中某些基因控制著氮素利用效率,但這些基因如何發揮作用、對作物有何影響等機制尚不清楚,而這對於作物改良、提高氮素利用率至關重要。  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白洋課題組與儲成才課題組合作,揭示了水稻關鍵因子「NRT1.1B」通過調控水稻根系微生物組,從而改變根際微環境,進而影響水稻秈粳亞種間的氮肥利用效率。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大量施用無機氮是作物產量顯著增加的基礎,但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有害影響,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但是,氮肥的超量施用導致植物氮肥利用效率低下,引起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水體富營養化在內的諸多環境問題。由於土壤中氮源的種類及含量高度可變,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響應外界氮素營養條件,且整合自身氮素需求的複雜且精細的信號調控網絡。解析這一調控網絡,對於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Nitrogen useefficiency)、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投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生物工程水稻可顯著提高穀物產量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來自中國的新研究表明,提高水稻作物光合效率的新技術可以使穀物產量提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