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2021-01-08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責編 | 王一

氮肥是促進作物產量增加的要素之一。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該研究利用華粳秈74 為背景的水稻單片段代換系材料,結合重疊群作圖和圖位克隆技術從秈稻中分離到氮高效利用基因DNR1(Dull Nitrogen Response 1),該基因編碼吡哆醛磷酸依賴型的氨基轉移酶,負調控生長素的合成。已有報導證實生長素能夠調控植物的氮肥利用效率,但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該研究發現,外界氮源能夠通過調控DNR1基因的表達水平來改變水稻體內的生長素含量,從而影響生長素信號途徑響應基因OsARFs對下遊氮代謝相關基因的激活能力,最終實現對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調控。

進一步研究發現,DNR1的啟動子序列在秈、粳水稻亞種間存在520 bp的差別,這導致秈稻與粳稻的氮肥吸收速率的顯著差異;秈稻中DNR1indica等位基因的低表達導致秈稻中生長素含量升高,使之具有更高的氮肥利用能力。將粳稻品種和DNR1敲除系種植在不同施加氮肥量的大田中,DNR1敲除系均能增產8%-25%,這表明,DNR1在提高粳稻氮肥利用效率上極具應用潛力和價值。

Model of How Rice NUE and Yield are Regulated by the DNR1-Auxin-OsARFs Module i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的N-DNR1-Auxin-OsARF分子模塊豐富了我們對氮素-生長素-氮肥利用效率的認識,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氮肥利用效率的機制。 該研究也為培育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水稻品種提供了重要靶點。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思宇、碩士研究生朱麗梅、沈成波和牛津大學吉喆博士為並列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姍教授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是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趙雲德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員、牛津大學Nicholas Harberd教授及南京農業大學吳巨友教授參與了該研究的部分工作。本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協第五屆青年人才託舉項目、南京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啟動經費、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和BBSRC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93/plcell/koaa037

相關焦點

  •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哪些基因值得關注
    繼傅向東團隊「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後,「提高『綠色革命』作物品種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機制」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而2021年1月6日儲成才課題組更是在Nature發表「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揭示了水稻適應土壤低氮的分子基礎
  • 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揭示水稻葉枕發育細胞學基礎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以及高通量基因表達譜分析,揭示了葉枕發育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水稻葉傾角調控研究和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Fig8. A schematic model of rice lamina joint development.
  • 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浙大系統地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
    浙江大學邊紅武課題組系統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責編 | 奕梵水稻作為單子葉植物的模式物種生長素共受體TIR1/AFB介導的信號傳導通路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過程【3-6】。生長素受體研究對於揭示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以及深入了解生長素參與植物諸多生理過程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2017-06-06 18:24 來源: 科技日報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外源施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誘導植株再生,是德國科學家Skoog和Miller在1957年的重大研究發現。但為什麼外源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誘導幹細胞再生?這兩種植物激素作用的機制是什麼?60年來,科學家們沒能找到有說服力的答案。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7日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並被《科學》雜誌選為本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進行重點推薦。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在我國存在作物產量依賴氮肥過大,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生長素響應因子選擇性結合AuxRE元件,調控生長素信號
    PNAS | 生長素響應因子選擇性結合AuxRE元件,調控生長素信號責編 | 逸雲生長素是一類重要的植物內源激素,生長素信號通路的轉錄調控依賴於生長素響應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 ,ARF),ARF能夠與生長素響應基因的順式作用元件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培育高光效的水稻材料是遺傳學家和育種家追求的目標。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
  • Plant Cell:萬建民課題組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新機制
    ,影響細胞膨大、生長素極性運輸以及水稻的生長發育。  該團隊長期從事水稻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中發現的突變體幾乎所有組織的形態都出現改變,比如在幼苗期扭曲生長的根和莖、扭曲的葉片、穗型和皺縮的種子。細胞學分析表明,突變體中細胞變小,但是細胞數目沒發生明顯變化;對突變基因的克隆表明,VLN2(編碼一個肌動蛋白結合蛋白)功能喪失導致突變表型。該課題組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證明了VLN2具有剪切、成束和封蓋微絲的功能。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期研究團隊從反向遺傳學途徑,利用酵母單雜技術,對調控水稻細胞壁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OsMYB61進行文庫篩選,獲得NAC家族的一個轉錄因子OsSND2,研究表明OsSND2能夠結合OsMYB61的啟動子,調控OsMYB61的功能表達,影響纖維素的合成,從而導致細胞壁的結構變異。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施用氮肥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但會對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多種不利的影響。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