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與C:N相比,生命活動和生態過程對N:P的波動更加敏感,能夠適應的N:P範圍小,靈活性差,P的可利用性可能高效調控著土壤微生物活性與豐度的動態變化。然而迄今為止,P與其他元素的計量關係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仍少見報導。農田生態系統中,氮肥的大量投入導致日愈嚴重的N:P失衡,N:P計量學特徵對微生物影響的研究對農田施肥策略的合理制定有重要意義。

  基於此,該團隊採用Q-PCR技術,在乾濕交替和持續淹水兩種稻田水分管理方式下,定量研究了水稻生長過程中氨氧化(amoA)和反硝化(narG, nirK, nirS, nosZ)過程關鍵功能基因豐度對P可利用水平的響應。結果表明,氨氧化古菌對磷可利用性不敏感,施磷後氨氧化細菌豐度降低,但反硝化菌豐度顯著升高。施磷對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影響與根際效應有交互作用,缺磷條件下,非根際土氨氧化細菌豐度顯著高於根際,反硝化菌在根際和非根際的差異不大,施磷後根際氨氧化細菌豐度增大,反硝化菌豐度減小,導致氨氧化細菌豐度分布的根際效應減弱,而反硝化菌豐度分布的根際效應增強。通過C:P、N:P計量關係分析發現,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水稻根際有機碳沉積和根系及微生物對氮、磷的吸收帶來的營養元素缺乏引起;與土壤中NH4-N、NO3-N的含量相比,N:P對反硝化功能基因豐度的關係更為密切。該研究證明,磷肥施用能夠提高缺磷水稻土的反硝化潛力,增加稻田氮損失,增大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氮磷共限制風險和溫室氣體(N2O)排放。因此在施肥方案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N、P對微生物的共同影響,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和環境效應。

  該研究近期以Effect of P stoichiometry on the abundance of nitrogen-cycle genes in phosphorus-limited paddy soil 為題,發表在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項目和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青年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磷元素生態計量學對氮循環功能基因豐度的影響機製圖(上)及其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下)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
  • 華中農大在水稻酸性磷酸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題為」 Purple acid phosphatase 10c encodes a major acid phosphatase that regulates plant growth under phosphate-deficient conditions in rice」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中一種主要的分泌型酸性磷酸酶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RNA(lncRNA)的注釋,研究了水稻lncRNA的進化歷史,並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闡明非編碼區變異是揭示作物遺傳變異的基礎,對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野生稻是亞洲栽培稻的近緣野生祖先種,研究二者之間lncRNA的差異有助於深入了解水稻進化中重要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幹擾對湖泊氮磷元素生態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
    to phosphorus ratios in populated regions」,揭示了我國大規模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對人口稠密地區湖泊中營養元素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並提出了針對性改善建議。西班牙全球生態研究院Josep Peñuelas、蒙大拿大學James Elser、北卡萊羅納大學Hans Paerl等多位國際知名水生態領域專家也參與了此項工作。生態化學計量學是探索碳、氮、磷等重要生命元素在各種生態過程中平衡狀態的一門科學,其核心是揭示生存環境和生物體元素組成變化對陸地、水體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影響。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調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編碼一個含有SBP-box結構域的轉錄因子,調控多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功能獲得性突變體具有無效分櫱少、莖稈粗壯抗倒伏、穗大粒多產量高等優異農藝性狀(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該基因已應用於培育「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OsAUX1蛋白可以促進水稻根吸收磷元素
    植物根部的一些性狀,如根角度和根毛長度等,會影響植物對土壤中營養元素的攝取。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揭示水稻葉枕發育細胞學基礎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以及高通量基因表達譜分析,揭示了葉枕發育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水稻葉傾角調控研究和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Fig8. A schematic model of rice lamina joint development.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至今,雖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來改良水稻產量和品質,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 植物體內磷的含量與分布、功能及缺磷反應
    一、植物體內磷的含量與分布 植物體內磷的含量一般為植物乾重的0.1%~0.5%。其中有機態磷約佔全磷的85%,無機態磷僅佔15%左右。
  • 研究揭示乙烯和茉莉酸信號途徑相互應答介導水稻響應刺吸式昆蟲的...
    in rice」,該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在響應刺吸式昆蟲的過程中所激發的乙烯和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應答機制。  乙烯(Ethylene,ET)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號傳導途徑在介導植物響應生物脅迫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種信號途徑在介導植物抗病過程中的相互應答也多有揭示。在植物抵禦刺吸式昆蟲取食的過程中,ET和JA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如何,尚缺乏研究。褐飛蝨是以刺吸式的方式專一性取食水稻的害蟲,對水稻生產危害嚴重。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然而,目前仍缺乏氮富集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狀調控草地生產力的實驗證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依託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建立的長期氮添加實驗平臺,揭示了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與生態系統生產力以及水分、光照和磷元素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