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進行改良,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研究人員利用前期構建的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重組自交系和高解析度遺傳圖譜,檢測到3個粒寬QTL和2個粒重QTL。隨後,研究人員採用大規模BC4F2群體,圖位克隆了一個粒寬粒重QTL——qTGW2,編碼細胞數目調控因子OsCNR1。

研究發現,親本培矮64s等位型基因在孕穗期穎殼中的轉錄水平顯著高於93-11等位型,穎殼細胞數目顯著減少。TGW2基因的啟動子區引起表達差異的關鍵位點,TGW2與調控細胞周期KRP1的基因組互作模塊,負調控水稻粒寬和粒重。

將93-11等位型的tgw2導入培矮64s背景,產量可提高12.3%而不影響其他農藝性狀。對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水稻種質資源的序列分析發現,TGW2基因啟動子區關鍵位點為培矮64s等位型的多屬於aus稻,並揭示了該基因受育種馴化選擇。

該研究不僅有利於揭示水稻乃至禾本科作物籽粒大小的遺傳調控機制,而且為水稻的高產優質育種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可加快在超級稻育種中的應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165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超級稻為何超級?這個基因在作用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基因TGW2,並開展功能分析,闡明了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 研究人員運用ssDRIP-seq技術繪製了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R-loop的動態變化圖譜,發現R-loop並不是簡單地作為轉錄的副產物出現,而是在轉錄發生變化之前就開始變化。他們發現敲降R-loop的重要調控蛋白RNaseH1的表達可抑制體細胞重編程的進程。為了研究R-loop與體細胞重編程的關係,研究人員構建了RNaseH1突變體。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面積的下降,如何增加水稻產量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水稻產量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即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 (Xing和 Zhang, 2010) 。水稻粒形包括粒長、粒寬、粒厚和長寬比,前三者與千粒重密切相關,同時還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 (阮班普等, 2013) 。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新基因:罕見突變可令超級稻增產9.5%
    GS2顯性基因使水稻穎殼細胞增大。 電子顯微鏡照片日前,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能顯著提高水稻產量的基因GS2(Grain Size on chromosome 2),田間試驗顯示,該基因能使超級稻「兩優培九」增產9.5%。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上述試劑盒系由華大基因(BGI)研製,可在3小時內完成檢測。華大基因:新冠試劑Pre-EUA已獲美FDA受理 將啟動臨床商業銷售3月18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公告稱,其就這一產品已啟動美FDA的EUA申報,目前Pre-EUA已被正式受理。後續還需要FDA的進一步反饋與認同,才能獲批。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但目前高產水稻品種的品質往往相對較差,而優質水稻的產量相對較低。如何解決「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矛盾一直是水稻育種面臨的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在水稻優質和高產性狀協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長粒型美國粳稻品種L204中成功分離並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產量和品質協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該基因編碼一個MIKC型MADS-box家族蛋白OsMADS1。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
  • 山東農大揭示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帶領的研究團隊就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以《B類細胞分裂素響應因子通過對WUSCHEL基因的雙重調控作用決定幹細胞的活動》為題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對推動植物離體快繁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也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Cell子刊:揭示m6A修飾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的機理
    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捷凱課題組揭示了m6A修飾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的機理,對理解m6A在體細胞重編程等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功能提供了新視角。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因此提高玉米產量,應對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玉米的單株產量可由玉米的每穗籽粒數目以及粒重共同決定,張祖新教授研究團隊針對玉米的控制玉米籽粒數目的主效遺傳位點KRN4,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圖位克隆等手段,證實了KRN4位於控制玉米雌穗發育重要基因Unbranched3(UB3)基因下遊60Kb,包含一個1.2Kb的轉座子片段的插入缺失,為UB3的順式調控因子,通過遠距離調節UB3基因的表達量,控制玉米穗行數的數量變異。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進而調控粒型與抗...
    該研究工作報導了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重新定向,進而同時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抗逆性的新機制。  粒型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水稻產量經常遭受乾旱、高鹽和高溫等非生物脅迫的影響,如何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增強水稻抗逆性是對科研人員和育種工作者的挑戰課題。植物需不斷調整體內代謝流以適應不同發育時期和生長環境,但在作物中對此了解甚少。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5月25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藍藻分子伴侶Raf1協助RuBisCO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