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萜烯類化合物在食品、醫藥、化妝品、香料、生防等行業有廣泛的用途。近年來,因其加氫產物在生物燃料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基材料組群精細化學品研究組在該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並在蒎烯、檜烯、松油烯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萜烯類化合物傳統的生產方式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或者化學合成,但是這兩種方法存在產量較低、能耗高、操作流程複雜、易產生汙染等問題。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和開發綠色能源的迫切需求,利用工程微生物和可再生糖來生產萜烯類化合物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合成途徑中基因的表達及宿主對產物的耐受性。以往研究大多只關注合成途徑中基因的改造,而對宿主細胞產物耐受性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首先逐漸提高培養基中外源檜烯的濃度對宿主細胞進行定向馴化,獲得了能耐受高濃度檜烯的大腸桿菌馴化菌株,利用該菌株作為宿主合成檜烯,其產量達到191.76 mg/L,是未馴化菌株的8.43倍,為目前已知大腸桿菌合成檜烯產量的最高報導。

該工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山東省人才項目、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和兩所融合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68-020-01715-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全生物法高效合成燕窩酸成為可能—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以內裡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約瑟夫·弗戈邁爾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種酶催化下的醯基化反應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
  • 揭示海洋生物鹼Cyanogramide合成機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偉明合作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破解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 【Chem】C-H氧化應用在多羥基化齊墩果三萜類化合物的合成
    自上個世紀以來,通過使用有機合成化學,即可實現許多類固醇原料的轉化合成能力。像是從橄欖中可提取出的五環三萜類的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其就有著廣泛的生物活性。雖然這種化合物價格低廉,但它的低水溶性卻阻礙了其作為藥物應用的可能性。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李家洋和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熊國勝帶領的團隊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個水稻綠色革命基因的伴侶基因HTD1HZ,它能夠有效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基於野生型P450BSβ脂肪酸氧化脫羧的催化潛力與催化脂肪酸羥基化高效的催化效率,我們團隊從P450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機制出發,通過調節P450BSβ催化過程當中底物自由基在接近化合物Ⅱ時『HO·反彈』和『脂肪酸自由基重排脫羧』的比率,提高催化過程中底物自由基『脫羧』的選擇性,進而實現對P450BSβ脂肪酸氧化脫羧能力的定向進化。」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甘藍型油菜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來源,其產量約佔全球食用油產量的13%。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此前雖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組演示了在光阱中利用光締合技術將一對異核原子合成單個雙原子分子,但由於受限於光締合過程中伴隨的自發輻射所引起的強的退相干效應,使得無法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學全合成。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有效地提高目的產物的合成效率
  • ...含氟工業原料一氯二氟甲烷合成二氟甲基芳香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從製冷劑到氟化試劑:張新剛團隊首次應用含氟工業原料一氯二氟甲烷合成二氟甲基芳香化合物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大量高效、新穎的氟化方法和反應相繼被報導,但大多使用的是商品化的「明星」氟化試劑,通常價格昂貴,而對於大量存在的含氟工業原料小分子氟烷烴的高效轉化卻鮮有報導。這些小分子氟烷烴具有結構簡單、廉價易得的特點,但是由於缺乏靈活多樣的可轉化位點以及相對惰性的反應性,造成其除了單一工業用途之外,很少有其它高效轉化手段。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科學網—破解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破解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揭示了LTF1作為木質素合成的感應開關調控木質素合成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至9月3日,以「合成創造美麗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召開。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