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

 

 

 

 

 復旦大學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

 

科學網8月12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在最新研究中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Ⅰ層(Cortical layerⅠ)內中間神經元間電偶聯(Electrical coupling)對其化學性突觸發育的重要作用。8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腦皮層是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包含100億個左右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錯綜複雜的神經網絡。神經環路是大腦神經系統的基礎,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相互聯繫依賴於突觸,這些彼此聯繫的神經元構成一定的神經環路來發揮大腦的高級功能。根據其在突觸聯繫中的作用,大腦皮質神經元主要可以分為興奮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中間神經元)。雖然中間神經元在大腦皮層總神經元中僅佔20%左右,但神經元環路功能上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已發現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如癲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等,與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異常有關。然而,中間神經元間是如何形成精確的突觸聯繫目前並不清楚。另外,中間神經元間同時存在化學性突觸(以神經遞質為媒介)和電突觸(電偶聯為媒介)兩種突觸形式。儘管中間神經元間電突觸的重要功能逐漸被神經科學家所關注,然而電突觸是否可以調控中間神經元間化學性突觸的發育是目前神經發育學研究所面臨的重要科學問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腦片多通道膜片鉗記錄技術揭示了電突觸和化學突觸幾乎同時在腦皮質Ⅰ層內中間神經元間發育形成。同時,發現具有雙向性化學聯繫的中間神經元間更容易形成電突觸聯繫。值得關注的是,幹擾中間神經元間電突觸可以顯著抑制雙向化學性突觸的形成,而對單向化學突觸聯繫沒有影響。再次,發現電突觸可以顯著促進中間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發放和同步化。然而,幹擾中間神經元間電突觸形成可以顯著壓抑中間神經元間的同步化放電活動。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壓抑中間神經元間電突觸聯繫可以顯著降低興奮性突觸輸入。

 

「研究表明,電偶聯對中間神經元間化學性突觸的形成具有精確調控作用。」 禹永春表示,這項研究不僅為深入理解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有著重要意義,同時為腦神經環路發育異常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葉的形態受基因型和發育階段壞境因素共同調控。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周宇荀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與小鼠性發育相關的數量性狀座位(圖A),並且發現Mir505基因是潛在的調控者。另一項針對人X染色體連鎖的垂體發育不良症的研究表明,Mir505同樣位於調控該疾病的數量性狀座位上(圖B)。
  • 研究揭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發育調控新機制
    在中樞神經系統(腦)中,也存在一群特異性以去甲腎上腺素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主要分布於腦幹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們的軸突投射至整個腦中,調控各個腦區神經元的活性。眾多證據表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和精神類疾病(如認知障礙、焦慮和抑鬱)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和阿茲海默症)緊密相關。
  • Cell Reports | 吳青峰團隊發現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中心體蛋白Talpid3通過調控中心體的完整性來保持微管組織的穩定,從而維持腦室面頂端區域粘著連接的完整,進而影響神經幹細胞增殖與分化過程以及大腦皮層神經元的生成,該研究有助於深入理解Joubert症候群的發病機理,為尋找治病靶標提供依據。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2009年,付向東和當時的博生生薛願超利用新技術CLIP-seq,在基因組水平認識了可變剪接調控蛋白PTB,且研究證實PTB是一個普遍表達的重要RNA結合蛋白,它聯結的是一個廣泛的調控網絡,在神經發育和腫瘤發生中有重要功能。 付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PTB蛋白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在所有細胞中都有高表達,卻在神經細胞這樣的分化細胞中不表達。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神經皮質和海馬中大多與SHANK3相關的研究都關注於錐體神經元的障礙。然而,GABA能中間神經元同樣也接受興奮性傳入,可能也是構成性SHANK3幹擾的靶點。本研究利用亞細胞解析度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清醒小鼠的前額葉皮層微環路。重點關注了能夠截短SHANK3基因且與皮質功能障礙相關的無義R1117X突變,該突變體在頂端樹突棘中具有異常升高的鈣瞬變。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跨物種研究表明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發育呈現出了有別於其他低等動物(如嚙齒類)的一些特點,例如出現了包含大量oRG神經前體細胞和IPC中間神經前體細胞的外側腦室下區(OSVZ區),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數量促進了神經元的高速產生,為人腦的複雜功能發育提供了細胞基礎。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陳躍軍研究員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團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團隊合作,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相關成果北京時間2020年9月22日深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但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新聞—科學網
    此前,關於攻擊行為環路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中,在攻擊者-入侵者的小鼠攻擊行為範式中,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根據自身狀態的調整,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到攻擊行為的發生。
  • —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闡明了這一行為背後的神經學機制。8月7日,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 一樣的觸碰,不同的感覺 當年輕的母親懷抱嬰兒時,與孩子肌膚相接的感受,會讓她感到無比溫馨幸福。但如果是在地鐵上,那人擠人的感覺就不那麼美妙了。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然而,我們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其背後的機制和原則是什麼?這些都是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