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控制著攻擊行為?—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在攻擊行為門控功能的模型。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4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後杏仁核中向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的興奮性神經元門控攻擊行為》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此前,關於攻擊行為環路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中,在攻擊者-入侵者的小鼠攻擊行為範式中,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根據自身狀態的調整,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到攻擊行為的發生。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Vglut2和Vgat為代表的皮層下結構對於下丘腦腹內側核的投射對攻擊行為的影響,關於皮層上結構對於其的輸入及功能還知之甚少。

為了研究這一問題,許曉鴻研究組以Vglut1分子作為皮層上結構的分子標記物,找到一群位於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特異性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在小鼠面對入侵者時,其神經活動水平越高,小鼠則越容易發動攻擊行為。當使用藥理遺傳學方法調節該腦區的神經活動時,激活該腦區可以在低攻擊性小鼠中增加小鼠的攻擊性,而抑制該腦區則可以降低高攻擊性小鼠的攻擊行為。

與皮層下結構的輸入對於小鼠攻擊行為的調節方式不同,激活該投射並不會誘發小鼠非生理性的攻擊行為,如攻擊雌性入侵者等等。後續對於這群神經元的上下遊環路水平的解析提示,特異性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接收了來自於處理小鼠情緒信息的邊緣系統的大量投射,並且除了下丘腦腹內側核,該腦區也投射到很多調節小鼠攻擊行為的其他腦區,共同調節小鼠攻擊行為的發生。

團隊通過病毒示蹤結合腦片電生理記錄,及早基因染色,光纖記錄及化學遺傳學操縱等技術方法,探索了後杏仁核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興奮性投射在雄性小鼠攻擊行為過程中的雙向調控作用。之前的研究集中在皮層下結構到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對於小鼠攻擊行為的調節作用,而該研究則以Vglut1為皮層結構的分子標記物,揭示了皮層結構對於下丘腦的門控調節功能,為深入研究皮層對皮層下結構和行為的調控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該研究成果發現了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在攻擊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皮層上結構到下丘腦的直接投射在攻擊行為門控過程中的重要功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03.08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郭雷:讓反饋控制「對付」智能時代不確定性—新聞—科學網
    研究控制算法如何具體設計,如何保障其具有安全、穩定、優化等良好性能的學科是控制系統理論,而這一理論核心和關鍵的概念就是反饋。    「反饋無處不在,正如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所說明的,反饋普遍存在於動物和機器中,它存在於幾乎一切有目的的行為中。在控制系統中,反饋的主要目的是對付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除此之外,論文完成者之一、現已從圭爾夫大學退休的加爾德·奧蒂斯(Gard Otis)注意到了當地一個奇怪的現象:蜜蜂蜂箱的周圍點綴著許多小小的斑點,而每當大黃蜂臨近時,蜜蜂就會讓這些斑點變得更多,與此同時,養蜂人還觀察到蜜蜂收集水牛糞的行為。 而事實上,用糞便來防禦大黃蜂的攻擊,出乎很多研究者的意料。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Christof Sohn(右)將一項有爭議的乳腺癌血液檢測宣傳為「革命性的」。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他們利用課題組前期開發的遠紅光調控的哺乳動物細胞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將能響應遠紅光和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響應c-di-GMP的BldD蛋白以及Cre重組酶進行合理拼接組裝。
  • 杏仁核和下丘腦在攻擊行為中的作用
    >巴西聖保羅裡巴內斯醫院神經科學實驗室的Flavia Venetucci Gouveia等複習文獻,闡述杏仁核和下丘腦的功能、手術的理論基礎和控制攻擊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攻擊行為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常見症狀。涉及攻擊行為的兩個腦區是杏仁核和下丘腦。攻擊行為的主要治療有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用於治療的藥物多種多樣,但藥物都可能產生較大的副作用,而且對一部分人無效,稱為藥物耐受。出現藥物耐受時,則寄希望於立體定向毀損和腦深部電刺激(DBS)等手術,可改善患者的症狀和生活質量。但手術的臨床結果常難以解釋,減少攻擊行為的機制不清楚。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哪些營養物質會影響大黃蜂的覓食行為,對它們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什麼影響?這些是隨後的餵養實驗關注的中心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花粉中脂肪含量越高,大黃蜂消耗的花粉就越少。也就是說大黃蜂寧願「餓死」,也不吃高脂肪的花粉。因此,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花粉中的脂肪會對大黃蜂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 貓咪的一些行為攻擊和應對措施
    這些都是貓咪經常會表現出的一些攻擊行為,除此之外,貓咪還會出現很多「莫名其妙」的攻擊,如果貓咪長時間都會出現這類攻擊,對鏟屎官的生活也會造成一定的困擾。 想要改正或者避免貓咪的這些攻擊行為,就需要了解到貓咪會出現哪些攻擊行為以及當這些行為發生的時候,鏟屎官們如何去應對。
  • 末日時鐘逼近午夜—新聞—科學網
    該組織成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核緊張局勢和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他們將時鐘從去年的位置提前20秒的決定。而網絡信息戰增加了新的風險。 專家呼籲美俄重回談判桌,就核武器、網絡戰、飛彈防禦、太空軍事化等問題展開討論,並鼓勵世界各國致力實現《巴黎協定》中關於控制氣候變化的目標。Brown補充說:「我們有機會扭轉核軍備競賽、碳排放以及對更危險技術的盲目追求。我們每個人都能做點什麼。」
  • —新聞—科學網
    單純觸碰雌蠅的翅膀時,對方往往會多次「踢腿」,表示拒絕和防禦。但如果雄蠅唱著求偶歌,散發強烈的荷爾蒙來觸碰她,她的防禦反應則會大大降低。 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闡明了這一行為背後的神經學機制。8月7日,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調控小鼠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新環路機制
    一些社會行為,如交配、攻擊等,對個體存活和種族的延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對齧齒動物研究的長期研究發現,一些下丘腦區域對社會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內側視前核(medial preoptic nucleus,MPN)對性行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在不久的將來,如下問題或許能得到解決:紫外—可見光最常用來觸發光催化反應,但是其應用受到低穿透深度的限制,如何控制紫外—可見光來觸發光催化反應治療癌症,突破穿透深度的限制?能否突破常規的活性氧機制,以避免腫瘤區域乏氧環境進一步惡化,其他光催化機制是否可能用於腫瘤治療?在生物體內具有一定還原性的環境中是否能夠產生足量活性氧,並用於攻擊腫瘤細胞中的DNA分子?
  • 什麼是消極攻擊?心理學解釋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六個特徵
    而消極攻擊行為並不是在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之間相互交替,消極攻擊將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合併,是一個讓他人感到困惑和憤怒的行為。消極攻擊存在於各個社會經濟層面,是一種故意的掩藏怒氣的表達方式。而被動攻擊指的是用多種行為來報復別人,而別人很難意識到你潛在的憤怒。從長遠來看,消極攻擊是具有破壞性的,因為與一個常常消極攻擊別人的人的關係會變得令人困惑和沮喪。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在未來,研究人員將把注意力轉向對農作物的分析,研究當植物受到害蟲攻擊時,蛋白質組是如何變化的,或者植物是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20-2094-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它們長有抗擠壓外骨骼前翅(稱為鞘翅),也就是說,其能經受住捕食者的擠壓和尖刺攻擊,即使被汽車碾過都安然無恙。這種力量對於想要用標準鋼絲針將它們固定在展示盒中的昆蟲學家來說,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研究人員報導了這種鞘翅的結構特徵和物質組成,它們能讓鐵定甲蟲承受最大149牛頓的力。利用先進的顯微鏡、光譜技術和機械測試,研究人員在鞘翅中央觀察到了一連串形似拼圖的聯鎖關節。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針對這一反常行為,金屬所科研人員利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散裂中子源(SNS)的衍射儀POWGEN、日本高能同步輻射裝置(SPring-8)的BL04B2譜儀、澳大利亞核科技組織(ANSTO)的飛行時間譜儀Pelican和熱中子三軸譜儀Taipan,系統研究了該晶體的晶格動力學,從原子層次揭示了這一反常行為來源於Cu原子對的弱鍵合局域振動模式(rattling振動模)。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作者表示,了解是什麼導致泥漿形成,以及它會花費多長時間到達表面,有助於研究者醫生對未來爆發的預測。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