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2021-01-19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Anderson研究小組揭示出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研究人員確定了三種調節果蠅攻擊性的細胞類型:一種是性別共享的,另一種是性別特異性的。共享的共同攻擊促進(CAP)神經元在兩性中介導攻擊行為,而功能下遊的雙態但同源的細胞類型(雄性中稱為雄性特異性攻擊性(MAP)神經元和雌性中的fpC1)控制雙態攻擊。這些對稱迴路是雄性和雌性的攻擊行為從單態飲食/動機階段到雙態完善階段的基礎。兩性之間的社會隔離增強了單態→雙態功能連接的強度,這表明它可能是隔離依賴性增強攻擊的一個因素。

總之,這些發現揭示了一種對行為進行神經控制的迴路邏輯,其中包括性單態和雙態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推廣到其他生物。

據了解,攻擊性涉及性單態和雙態行為。人們對大腦如何實現這兩種類型的行為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circuit logic for sexually shared and dimorphic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Drosophila

Author: Hui Chiu, Eric D. Hoopfer, Maeve L. Coughlan, David J. Anderson

Issue&Volume: 2020-12-30

Abstract: Aggression involves both sexually monomorphic and dimorphic actions. How the brainimplements these two types of actions is poorly understood. We have identified threecell types that regulate aggression in Drosophila: one type is sexually shared, and the other two are sex specific. Shared common aggression-promoting(CAP) neurons mediate aggressive approach in both sexes, whereas functionally downstreamdimorphic but homologous cell types, called male-specific aggression-promoting (MAP)neurons in males and fpC1 in females, control dimorphic attack. These symmetric circuitsunderlie the divergence of male and female aggressive behaviors, from their monomorphicappetitive/motivational to their dimorphic consummatory phases. The strength of themonomorphic → dimorphic functional connection is increased by social isolation inboth sexes, suggesting that it may be a locus for isolation-dependent enhancementof aggressio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reveal a circuit logic for the neural controlof behaviors that include both sexually monomorphic and dimorphic actions, which maygeneralize to other organisms.

DOI: 10.1016/j.cell.2020.11.048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620-2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神經迴路暗藏「溫度計」
    實際上,溫度會影響幾乎所有生物的行為,烏龜、青蛙等動物還有冬眠的習慣,果蠅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願醒來。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從而調控睡眠。充當「溫度計」的神經迴路如下圖所示,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
  • 臺灣科研人員破解果蠅覓水覓食神經迴路 有助更好了解人腦
    新華社臺北12月2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果蠅體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通過操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的覓水和覓食行為,解開了「渴」和「餓」信號在腦中互相作用的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腦。
  • 神經迴路暗藏「溫度計」!(起床困難戶必看)
    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從而調控睡眠。充當「溫度計」的神經迴路如下圖所示,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
  • 研究揭示聯繫雌性果蠅交配和產卵的神經迴路
    研究揭示聯繫雌性果蠅交配和產卵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5:54:38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 果蠅新研究:出現的求偶和攻擊行為都只因為性別不同?
    現在,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個性別決定基因影響果蠅行為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研究發現,雄性果蠅的求偶和攻擊行為是由兩個不同的基因程序調節的。這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在2020年4月21日的《eLife 》雜誌上,它們證明了性和行為之間的聯繫有多麼的複雜。
  •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6:5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Dickso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5 14:58:3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Wei-Chung Allen Lee及其研究組通過使用自動化透射電鏡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圖片來源:Sarah Heath 哥倫比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幫助果蠅看到顏色的大腦迴路,並且發現它與我們自己的彩色視覺迴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基本但神秘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關光波的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這項研究不僅將推動人們對色彩視覺在果蠅和人類中如何工作的新研究,而且還將刺激人們開發有助於計算機觀察色彩的算法。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腦科學日報:免疫細胞可塑造大腦的神經迴路;莫扎特音樂的益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的陳業研究員,就在發展釀酒酵母轉錄調控元件定量設計基礎上,首次實現了真核生物中基因迴路的自動化設計,並實現了大規模基因迴路長時間(包含 11 個轉錄因子,大於兩周時間)的穩定狀態切換和動態過程預測。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 • 微生物學》。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動物依賴特化的機械感受器官和神經元來感知外界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並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社交環境會顯著地影響動物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同樣的機械力刺激在不同的社交背景下會觸發不同的感受和行為,但這其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觸碰果蠅翅膀會引起踢腿等防禦行為,這個行為是由翅膀邊緣的機械感受器介導的。
  • 外側韁核GABA能神經元中的食慾素信號調控雄鼠的攻擊性行為
    由於攻擊行為具有很強的動機成分,所以人們對獎賞迴路在控制攻擊行為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外側韁核(the lateral habenula,LHb)最近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調製攻擊性行為的腦區,可以調節積極的社會互動。LHb是人類和非人類動物的獎賞迴路中的一個關鍵節點,當它被激活時,主要通過間接抑制中腦多巴胺神經元來引起負面情緒。
  •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9:49 法國索邦大學Bassem A. Hassa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Current Biology |雌性果蠅拒絕交配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研究者先後找到了決定果蠅產卵行為的下行神經元和控制雌蠅接受交配行為的下行神經元。通過行為學觀察,研究者發現雄蠅的求偶歌是誘發雌蠅產卵器伸出的一個重要感覺輸入。在體鈣成像實驗進一步證實了DNp13會被雄蠅求偶歌中的pulse song激活(黑腹果蠅的求偶歌主要包含兩種成分: 由短脈衝組成的pulse song以及由正弦波組成的sine song)。
  • 饒毅團隊發現睡眠新分子: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果蠅睡眠
    D 型絲氨酸曾被認為只存在於細菌中,但科學家近來發現,這種胺基酸也天然存在於人體內。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戴熙慧敏告訴 DeepTech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D 型絲氨酸的合成酶(絲氨酸異構酶,SR)參與睡眠,如果 SR 基因缺失,睡眠減少。換句話說,D 型絲氨酸在生理上,可以調控果蠅的睡眠。
  • 提高多巴胺誘發果蠅「同性戀」
    求偶行為對於動物物種的繁衍和其對環境的適應都是非常重要的果蠅的求偶行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六個步驟:雄蠅轉向雌蠅,拍打,唱求偶歌,舔雌蠅尾端,試圖交尾和交尾成功。雖然求偶行為通常發生在異性之間,但某些基因的突變和異位表達可以誘發雄性果蠅間的求偶行為。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調質,它參與許多簡單行為和複雜行為的調控。多巴胺系統對性行為的調控在哺乳動物中已得到廣泛研究。一些研究曾表明,在果蠅中多巴胺系統可以調控求偶過程中雌蠅的接受性和雄蠅的求偶域值。
  • 小果蠅 大文章
    憑藉著四年多的「運氣」,劉力、龔哲峰等最終發現並提出NP394神經元的開關作用,並首次將偏好行為神經元迴路從第一級延伸到第三級神經元,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高度評價。 「可能運氣好吧。」回顧四年多來的艱辛付出,龔哲峰付之一笑,「這些結果還不足以闡述人類的喜好變化。不過,只要繼續堅持做下去,它終會給我們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