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2021-01-11 科學網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9:49

法國索邦大學Bassem A. Hassa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研究發現果蠅視覺系統中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該研究於2020年3月6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使用黑腹果蠅,研究人員驗證了大腦布線的隨機變化與行為個性之間的聯繫。名為背簇神經元(DCN)的視覺循環系統在左右布線不對稱性和自由行走的果蠅對物體方向掌控方面存在非遺傳的個體差異。研究證明了DCN布線的不對稱性指示了個體對物體的響應:不對稱越大,個體朝向視覺對象的取向就越好。沉默DCN可以消除解剖結構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而誘導產生DCN不對稱則足以改善對象響應。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組與經驗這兩者主導了對行為個性的理解。然而,對大腦發育過程中非遺傳因素在行為變化中的作用仍鮮有探究。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neurodevelopmental origin of 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in the Drosophila visual system

Author: Gerit Arne Linneweber, Maheva Andriatsilavo, Suchetana Bias Dutta, Mercedes Bengochea, Liz Hellbruegge, Guangda Liu, Radoslaw K. Ejsmont, Andrew D. Straw, Mathias Wernet, Peter Robin Hiesinger, Bassem A. Hassan

Issue&Volume: 2020/03/06

Abstract: AbstractThe genome versus experience dichotomy has dominated understanding of 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By contrast, the role of nonheritable noise during brain development in behavioral variation is understudied. Using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e demonstrate a link between stochastic variation in brain wiring and 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A visual system circuit called the dorsal cluster neurons (DCN) shows nonheritable,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in right/left wiring asymmetry and controls object orientation in freely walking flies. We show that DCN wiring asymmetry instructs an individual’s object responses: The greater the asymmetry, the better the individual orients toward a visual object. Silencing DCNs abolishes correlations between anatomy and behavior, whereas inducing DCN asymmetry suffices to improve object responses.

DOI: 10.1126/science.aaw7182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112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2:29:57 美國紐約大學Claude Desplan、Nikolaos Konstantinides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 果蠅的視覺系統研究進展
    這些視覺地圖是由百萬個神經細胞組成的,為了使成年動物能正常看見,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神經細胞需要正確地組裝。一般認為,視覺地圖的複雜性就象其他大腦區域一樣,不僅僅按照遺傳學編程,而且需要大腦神經元或者神經細胞的活性。 出版在當前生物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Baylor醫學院發育生物學主任Dr.  Hugo  Bellen實驗室Drs.  P.
  • Nature | 果蠅視神經葉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圖譜繪製
    275000個單細胞的轉錄組,並建立了機器學習框架,幾乎完全闡明果蠅視神經葉的神經元多樣性,這一研究成果可以成為理解物種間大腦發育的範例。為此,作者首先獲取了成年果蠅109743個單細胞轉錄組並進行聚類分析,並由此擴展到發育中的神經元,對涵蓋神經元分化所有階段的五個蛹期共150000個單細胞進行測序。由於發育中的神經元通常缺乏標記基因或可用的大量轉錄組,因此作者採用一種有監督的方法來注釋這些數據集,在每個階段使用多任務神經網絡分類器將發育中的細胞與成年簇順序匹配。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果蠅的視覺模式識別具有視網膜位置不變性
    首次發現果蠅具有視覺不變性,該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使昆蟲視覺與脊椎動物在認知層面上統一起來,對於視覺神經機制研究有著重要啟示。目前研究將高密度電極陣列發展成為與FMRI、光學成像同等重要的腦功能成像方法,用於解決時間編碼、功能柱內編碼、不變性神經機制等認知神經科學中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
  • 小果蠅 大文章
    來自紐約大學的NinaVogt博士和Desplan博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項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動物大腦解析視覺的理解」,同時也使人們「向全面理解環境和內在生理因素影響本能行為的神經基礎邁進了一步」。 成功,些許「運氣」 「這篇文章得以發表,我們運氣不錯。」龔哲峰這樣強調。
  • 果蠅研究表明,遺傳和養育都不是造成性格的原因
    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表明自然和養育都不會導致人格差異-這是大腦發育過程中非遺傳的噪音的結果。該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果蠅行為的研究以及所學到的知識。有人認為這是基本的遺傳學,人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了自己的個性。另一些人則堅持認為,人格會隨著嬰兒期的增長而受到生活經歷的影響 - 通過這種計算,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人更有可能在成年後成為暴力人。在這項新的嘗試中,研究人員通過添加第三個可能的因素:非遺傳的噪音,使爭論陷入了混亂。先前的研究表明,隨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發展,隨機噪聲會導致大腦結構的非遺傳的差異。
  • 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它們或能看到比想像更為多樣的世界
    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黑腹果蠅光學系統的解析度是有限的,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注意到在黑腹果蠅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有證據表明他們實際上擁有驚人的個體識別和視覺學習能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利用機器學習從理論上證明每個黑腹果蠅在視覺上是不同的。我們還將使用果蠅的視覺系統與當前卷積神經網絡的驚人相似性來研究黑腹果蠅的視覺理解能力。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 超越視覺 —— 果蠅 果蠅,蠅如其名,一種經常能在水果上看到的小昆蟲。不同於邊吃邊吐邊排洩還傳播疾病的蒼蠅,果蠅被認為相對無害,只在水果成熟並開始腐爛時才會被發酵的味道所吸引。即便如此,因為它的一些習性和繁殖快、難消滅的特點,果蠅在生活中也一直被人嫌棄。
  • 人和果蠅的大腦有非常相似的發育和功能機制
    人和果蠅的大腦有非常相似的發育和功能機制 有了這些新發現,科學家就有可能更好地了解基因和大腦迴路中可能出現的微妙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導致焦慮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心理健康障礙。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使得對行為的神經元基礎的研究更容易控制,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莉亞研究園區神經生物學家Kristin Branson和她的同事們構建出一個大型的全腦神經圖譜資料庫。這些全腦神經圖譜揭示了激活成年果蠅中的一部分神經元的行為影響。
  • ​人和果蠅的大腦有非常相似的發育和功能機制
    人和果蠅的大腦有非常相似的發育和功能機制有了這些新發現,科學家就有可能更好地了解基因和大腦迴路中可能出現的微妙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導致焦慮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心理健康障礙。數據顯示,昆蟲和哺乳動物大腦發育所依據的遺傳機制非常相似,但這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有些人認為它為哺乳動物和昆蟲提供了同一祖先的證據,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可以支持大腦多次獨立進化的理論。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John Broadus Watson,行為學派創始人近年來,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主要是把動物行為與生命科學中許多其它的許多分支學科相互滲透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完整、系統地闡述動物行為的原因、機制、發生或發育,進化與適應功能等問題,形成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
  • 視覺輸入對果蠅導航的影響
    視覺輸入對果蠅導航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20:17 美國哈佛醫學院Rachel I.
  • 提高多巴胺誘發果蠅「同性戀」
    求偶行為對於動物物種的繁衍和其對環境的適應都是非常重要的果蠅的求偶行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六個步驟:雄蠅轉向雌蠅,拍打,唱求偶歌,舔雌蠅尾端,試圖交尾和交尾成功。雖然求偶行為通常發生在異性之間,但某些基因的突變和異位表達可以誘發雄性果蠅間的求偶行為。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調質,它參與許多簡單行為和複雜行為的調控。多巴胺系統對性行為的調控在哺乳動物中已得到廣泛研究。一些研究曾表明,在果蠅中多巴胺系統可以調控求偶過程中雌蠅的接受性和雄蠅的求偶域值。
  • 臺灣科研人員破解果蠅覓水覓食神經迴路 有助更好了解人腦
    新華社臺北12月2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果蠅體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通過操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的覓水和覓食行為,解開了「渴」和「餓」信號在腦中互相作用的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腦。
  • 神經遞質能助果蠅快速進行氣味識別
    ,也會導致嗅覺行為的差異。通過檢測果蠅神經元的活性,Wilson希望能找出神經元識彆氣味和周圍環境的機制。 嗅覺是一種重要的感官,也是最神秘的一種感官。200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理察·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以表彰兩人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的傑出貢獻,因為他們的研究增加了人們對「人類感官中最難解開的謎團之一」的理解。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首對果蠅幼蟲中央神經系統活動過程成像—新聞—科學網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4日消息,科學家將果蠅幼蟲標本置於雷射之下,兩側同時打光,並用照相機拍攝圖片。研究人員從基因上改變這些神經元,以便每個神經細胞都會在發射信號時發光。 科學家以果蠅幼蟲為實驗對象,捕捉到其整個中央神經系統的活動圖像。圖片顯示了果蠅幼蟲在前(左)後(右)爬行時,整個中央神經系統中神經活動的時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