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蠅 大文章

2020-12-03 科學網
小果蠅 大文章
Science在線發表我科學家關於果蠅幼蟲光偏好行為成果

 

□吳昊 本報記者 王靜

 

人類有愛有恨,有歡喜有厭惡,兒童愛不釋手的玩具可能被成人不屑一顧。然而,這種喜好並不是人類的專利,低等動物同樣會有抉擇。成語「飛蛾撲火」詮釋了昆蟲為求光明甚至不惜犧牲,然而,昆蟲幼蟲恰恰喜歡茫茫黑暗卻往往不為人知。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副研究員龔哲峰等初步揭示了果蠅幼蟲中央腦的兩對神經元足以調節果蠅幼蟲對於不同光強條件的偏好行為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日前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來自紐約大學的NinaVogt博士和Desplan博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項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動物大腦解析視覺的理解」,同時也使人們「向全面理解環境和內在生理因素影響本能行為的神經基礎邁進了一步」。

 

成功,些許「運氣」

 

「這篇文章得以發表,我們運氣不錯。」龔哲峰這樣強調。

 

「運氣」是從確定課題方向開始的。在國外時,龔哲峰就常常會想起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很多人經歷匆匆歲月,偶然邂逅少年時代的初戀情人時,卻發現完全找不到之前的感覺。而這種變化的神經基礎卻並未被人所知。

 

然而,它雖然是有趣的課題,但人腦的複雜性使這樣的研究很難簡單實現。一次意外發現卻給了龔哲峰啟示:果蠅的幼蟲伴隨著自身的發育,會從年幼時喜歡黑暗變得逐漸熱愛光線充足的地方。

 

這不正是與人類的偏好性類似的生物模型嗎?龔哲峰深入思考後,毅然確定了自己回國後的研究方向。

 

龔哲峰迴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後,該項研究得到了課題組組長劉力的強力支持。於是龔哲峰著手訂購了1000餘個缺陷品系果蠅,希望能發現不怕光的果蠅幼蟲,獲得實驗材料。

 

訂購來的果蠅要獲得缺陷表型,必須經過進一步雜交,龔哲峰和合作者開始了上千次顯微鏡下的雜交、繁殖,上萬次的篩選。在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不間斷雜交篩選大半年後,終於發現了不怕光的品系。

 

「我們運氣不錯。本以為果蠅失去避光性就是成功,可就在篩選工作進行了一年多、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居然發現了一個品系的果蠅幼蟲喜歡光。」龔哲峰興奮地說。

 

這個發現讓該品系的果蠅頓時成了「寶貝」。NP394神經元的失活,並不僅僅使得該品系的果蠅幼蟲從「懼怕光」變得對光「無所謂」,而是180度的大轉彎,直接「愛上光」了。

 

接著,課題組研究人員證明了NP394神經元控制著果蠅避光/趨光的「開關」:抑制該神經元,即使年幼的幼蟲也會變得「喜歡光」;激活該神經元,則年長的幼蟲同樣將變得「害怕光」。

 

「我們通過分段表達綠色螢光蛋白,第一次在果蠅中成功檢測到了該技術的應用,證明了PDF神經元和NP394神經元的上下遊關係。」龔哲峰指出。

 

要證明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關係,首先要確定它們的突觸距離是否足夠近。而在果蠅不同的神經元中分段表達綠色螢光蛋白成了瓶頸。此時,國外的研究也首次報導在果蠅中應用了該項技術,和龔哲峰的體系頗有相似之處。

 

「他們沒有得到陽性結果,我們得到了。」龔哲峰平靜地說。

 

通過改造實驗器材,他們在國內首次實現果蠅中功能鈣成像技術的成功應用,佐證了兩對神經元的上下遊關係。憑藉著四年多的「運氣」,劉力、龔哲峰等最終發現並提出NP394神經元的開關作用,並首次將偏好行為神經元迴路從第一級延伸到第三級神經元,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高度評價。

 

「可能運氣好吧。」回顧四年多來的艱辛付出,龔哲峰付之一笑,「這些結果還不足以闡述人類的喜好變化。不過,只要繼續堅持做下去,它終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果蠅,又見果蠅

 

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嗡嗡作響、令人生厭的果蠅於20世紀初被遺傳學大師摩爾帶入實驗室後,竟已成就了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中國,以果蠅為研究工具,神經生物學家們同樣取得了令人關注的成果。

 

被人稱為「果蠅院士」的中科院院士郭愛克,是劉力和龔哲峰學生時代的共同導師。作為新中國第一位留德博士,郭愛克近年來已經連續3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

 

2001年,郭愛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果蠅具有簡單抉擇能力,並且「蘑菇體」參與其中;2005年,該小組繼續深入「兩難抉擇」研究,發現了果蠅跨視覺和嗅覺記憶的「共贏機制」;2007年,他們則聚焦於面臨衝突環境時果蠅價值抉擇的神經環路機制。

 

名師出高徒。劉力也曾兩次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文章。2006年,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小組從基因、細胞、腦結構以及行為等多個層面,第一次精確定位了果蠅視覺學習記憶的腦功能區——扇形體。

 

這些喜歡環繞著腐敗水果飛行的小傢伙,為什麼會被生命科學家寵愛至極,並且佔據生命科學研究舞臺百年之久呢?

 

「果蠅是人類窺見自己複雜神經的一扇窗口。它結構簡單,繁殖快速,易於改造,非常適宜做神經生物學的研究模型。」面對記者的疑問,龔哲峰道出了果蠅的妙處。

 

果蠅容易飼養,平均一年30代的繁殖速度,使科學家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特定種系。隨著2000年果蠅基因組的測序完成,研究者更是可以準確、迅速地對其進行改造。

 

此外,小小果蠅的神經系統和人類也頗具相似之處,在人類的大腦中,活躍著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而果蠅只相當於人類的萬分之一。因此,果蠅也已成為研究神經結構和定位記憶方面最好的生物模型。

 

物體進入人們的眼中,大腦會對圖像分類後加以儲存,從而構建出思維與情感,或者發出指令。那麼,果蠅眼睛中的刺激傳到腦中,又是如何學習和記憶的呢?

 

在劉力的實驗室裡,記者見到了一套為果蠅量身打造的「飛行裝置」。該裝置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視覺圖案——正T和倒T字母,主要作用是教導果蠅「學習」。

 

果蠅在明亮的圓筒形空間向眼前的視覺目標飛去,如果它總是飛向倒T字母,電腦就會立即發出指令,燙它的屁股。慢慢地,果蠅學會了「吃一塹,長一智」,認識到倒T字母是危險的,而自覺地轉向正T字母。

 

通過這套設備,就可以模擬出果蠅的學習過程,建立視覺、神經和行為之間的動態神經迴路。

 

「總之,上述研究成果的獲得,小傢伙們功不可沒。果蠅和人類大腦在基本功能上有著相似性,探究果蠅視覺行為的深入機理,對我們自己大腦的解讀頗有啟示。」龔哲峰說。

 

《科學時報》 (2010-11-18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原標題: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南京4月16日電 (徐羽宏 記者張曄)東南大學一間實驗室裡養著數萬隻果蠅,這種在生活中常被人忽視,甚至惹人厭的小生物,居然藏著大密碼。
  • 小果蠅身藏大密碼
    小科這就帶你去看看!                                     三位榮獲諾獎的科學家分別是Jeffrey C.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Young,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機制。晝夜節律機制即控制生物何時睡覺何時醒來,如何讓生理節律和太陽周期同步的機制。
  • 小果蠅如何找吃的?
    2015年菠蘿化學獎頒給了來自浙江大學的王立銘教授研究組,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一種與果蠅覓食密切相關的化學物質——章魚胺。
  • 不要小看了這種果蠅,如果不防治的話,明年果園就有大麻煩了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如果是種植櫻桃的朋友們可能很清楚,之前果蠅是一種次要蟲害,但是近幾年已經成為影響櫻桃好壞的主要的蟲害之一了。種植櫻桃的時候,有四種果蠅的威脅是比較大的。其實鈴木氏果蠅的危害最大,它的卵有堅硬的外殼,能夠劃破果皮,將卵直接附著在新鮮的櫻桃上,造成整個果實的腐爛。不過除了鈴木氏之外,其他的三種都不具備這樣的危害,只能食用已經腐爛的落果。所以果農現在的重點的防治對象就是鈴木氏果蠅。不要小看了這種果蠅,如果不防治的話,明年果園就有大麻煩了。
  • 帶你玩個不一樣的小寵物吧——果蠅
    它們就是果蠅的小(寶ᴗ寶)而已, 果蠅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拉丁文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蠅屬於昆蟲綱,雙翅目的昆蟲,形體小,生長迅速,繁殖率高,飼養簡便,突變性狀多,是遺傳學、發育生物學、以及衰老等研究的極好材料。在生物學和醫學研究領域,果蠅得到的廣泛應用。
  • 【物中生有|第三講】楊鄭鴻:小身材大作用,果蠅與腦科學
    【物中生有|第三講】楊鄭鴻:小身材大作用,果蠅與腦科學 2020-05-14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果蠅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01果蠅是發酵水果的跟隨者果蠅包括果蠅科(Drosophilidae)中的許多小蠅,例如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櫻桃果蠅(亞洲果蠅)(Drosophila suzukii)。這些昆蟲非常小(約2至4毫米長),顏色從黃色到棕色到黑色不等。它們遍布在世界各地,尤其在潮溼的熱帶地區更為常見。
  • 果蠅泛濫成災 果蠅是害蟲還是益蟲?
    【科技訊】7月31日消息:果蠅泛濫成災,果蠅對人類有什麼危害?如今我們生活中水果已經是隨時可以品嘗的食品,然而隨著果蠅的泛濫,無論是水果的保存,還是人的生活質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那麼果蠅對人類的健康有影響嗎?果蠅是害蟲還是益蟲?
  • Luca這隻小果蠅,憑什麼成為科學隊長的吉祥物?
    提起科學隊長的標識——Luca,大家都不陌生:大大的眼睛、敏銳的觸角、可愛的翅膀,組成了一隻聰明機靈的小果蠅。
  • 櫻桃裡吃出小肉蟲?專家:這蟲叫果蠅,對人體無害
    浙江在線06月19日訊時下正是吃櫻桃的季節,最近微博上有關大櫻桃的帖子就很火,原因就在於,不少網友在大櫻桃裡吃出了像在楊梅裡看到的小肉蟲,俗稱「果蠅」。有市民對這果蠅很反感,它看上去肉肉的,像蛆蟲一樣,不僅髒,而且不知道對人體有沒有危害。  對此,記者特意買來大櫻桃做實驗,發現並沒有用鹽水泡出果蠅。
  • 【生物百科】果蠅
    果蠅屬於昆蟲綱雙翅目果蠅科,目前,全世界已知4000多種,我國已知 600多種。
  • 為什麼果蠅的一個精子和你手指頭一樣長?
    從破裂的精囊中流出的二裂果蠅的精子 Credit:Romano Dallai在動物界,為了交配需要進行更猛烈競爭的性別會演化出更精美的裝飾(例如鹿角,牛角和尾羽)來獲取交配對象。雄性果蠅的精子出乎意料的大,尤其是和它們相對細小的身軀相比,是性裝飾中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極端的例子之一。
  • 「老牛吃嫩草」的果蠅實驗
    實驗內容是一對雌性和雄性的果蠅放在試管裡培養感情,有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無論雌性果蠅的年齡多大,雄性果蠅都義無反顧的與雌性交配。第二次實驗是把一隻雄性與兩隻年齡不同的雌性果蠅放在試管培養感情,結果雄性果蠅選擇了年齡較小的雌性進行交配。
  • 決定果蠅性別的,與Y染色體的存在或缺失有關嗎?
    與人類不同,果蠅只有四條染色體:三條常染色體,代表2、3和4,以及兩條可能的性染色體,分別代表X和Y。與哺乳動物不同的是,決定果蠅性別的並不是Y染色體的存在或缺失。如果果蠅只有一個X染色體的拷貝,那麼它就是雄性果蠅。如果有兩個拷貝,則是雌性的。雖然Y染色體確實含有一些對成年雄性果蠅精子形成和精子活力很重要的基因,但它並不能從本質上決定性別。
  • 果蠅精子竟然比人類大3萬倍
    為什麼老鼠的精子比大象的大?研究人員提出,根據繁殖器官的尺寸,動物精子為贏得繁殖競賽而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據法新社11月19日報導,性選擇或者繁殖之戰促成了動物精子不同尋常的多樣性,存在著大、小、長、短、厚、薄等等各式各樣的精子。
  • 炎炎夏日,讓人困擾的不有蚊子,還有小飛蟲果蠅
    昨天吃了幾個桃子,桃核扔到垃圾桶偷懶沒倒掉,今天抖動了一下垃圾袋,萬萬沒想到,垃圾桶裡飛出來一群小飛蟲——果蠅。這些果蠅是從哪裡來的呢,水果放冰箱裡,放到爛也沒發現有果蠅,而拿出來一晚上就多了一群果蠅,是在外面飛進來的還是水果上自己生出來的呢?
  • 青島高溫高溼蟎蟲蟲害高發 小飛蟲果蠅危害不大
    「夏天家中吃剩的水果總有小飛蟲,有危害嗎?」「衛生間有蝴蝶狀的小飛蟲怎麼辦?」「小區裡發現跳蚤,怎麼辦?」……目前,青島市進入蟲害高發期,大量市民反映,衛生害蟲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 超越視覺 —— 果蠅 果蠅,蠅如其名,一種經常能在水果上看到的小昆蟲。不同於邊吃邊吐邊排洩還傳播疾病的蒼蠅,果蠅被認為相對無害,只在水果成熟並開始腐爛時才會被發酵的味道所吸引。即便如此,因為它的一些習性和繁殖快、難消滅的特點,果蠅在生活中也一直被人嫌棄。
  • 釋疑|果蠅的性別是由XY決定的嗎?
    這一節課中,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發現白眼的遺傳和性別相聯繫,教材中簡單介紹了果蠅的染色體組成,由三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組成。我們來看教材中的一道例題   親本是白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交配,按照正常的二倍體後代表現型只能是白眼雄果蠅和紅顏雌果蠅,但是通過大量的實驗觀察發現,雄果蠅中會出現紅眼,雌果蠅出現白眼
  • 怎麼樣誘捕果蠅,用碗捕捉果蠅教程
    雖然這個方法不如紙漏鬥有效,但做法是一樣的,那就是把果蠅吸引到洞口很小的陷阱,讓它們難以離開。2在中碗或大碗底部放一些甜誘餌。誘餌類型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分量。碗底至少要有2.5釐米高的甜液。下面的甜液很適合作為誘餌: 放一片剝了皮的舊水果,比如橙或香蕉,再倒入一些義大利香醋。 試一試將白酒和芫荽子混在一起。這似乎很有效。再加少許白酒醋,使混合液的味道更刺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