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果蠅

2021-02-26 我愛生物學習

果蠅屬於昆蟲綱雙翅目果蠅科,目前,全世界已知4000多種,我國已知 600多種。它們體型小巧,大概 2-3mm,身體淡黃至黃褐色,大都具有碩大的紅色複眼。果蠅(drosophilid 或 drosophilid fly,有時也被稱為 fruit fly,但這個名詞有時也被用於實蠅科 Tephritidae 昆蟲,易造成誤解,應避免使用)是指昆蟲綱(Isecta)雙翅目(Diptera)果蠅科(Drosophilidae)的昆蟲,目前已描述物種超過 4000 種,其中包括黑腹果蠅 Drosophila melanogaster、擬暗果蠅 D.pseudoobscura 等一系列模式物種。 [1] 廣泛用作遺傳和演化的室內外研究材料,尤其是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其易於培育,生活史短,在室溫下不到兩周,就可培育完成。黑腹果蠅作為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已經大量使用在遺傳學(genetics)和發育生物學(developmental biology)上的研究。 [1]

另外,黑腹果蠅的基因有很高的突變率,它們有著很多突變性狀可以研究,比如複眼顏色變化,翅的類型變化.更加讓人驚喜的是,在科學家完成對黑腹果蠅的全部基因測序後發現,部分基因與人類的基因有著驚人的相似。其中,一些人類疾病基因可以在黑腹果蠅中找到匹配,如阿爾茨海默氏症、自閉症、糖尿病和癌症等。

由此看來,果蠅提供了一種廉價、快速的途徑來理解複雜的生物學問題,然後將其轉化為醫學應用,進而為人類提供幫助。


生物試題

(1)黑腹果蠅繁殖速度快,生活史短,從卵到成蟲一般只需要兩周時間,它的生長發育類型屬於_________發育。

(2)果蠅的性別決定與人類相同,都是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雄性黑腹果蠅產生的精子中只有________條染色體,其組成是         

(3)上圖是長翅和殘翅果蠅雜交過程示意圖,果蠅的長翅和殘翅是一對________根據圖中信息可以判斷        是顯性性狀。子代果蠅基因組成為_________(用字母B和b表示)。

答案:

(1)完全變態    (2)4    3+X或3+Y(缺一不可答全給分)  

(3)長翅  相對性狀    Bb

果蠅形態的觀察

把果蠅放大100倍,仔細看看它們在做什麼

 ◆第二章 遺傳與變異 文章匯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震驚,居然有生物可以操控果蠅!
    你覺得會存在可以操控思想的生物嗎?我們一般認為現科技是暫時沒有辦法操控意識的。但在自然界就不一樣了,對果蠅來說還真有一樣東西可以操控它,如果它的大腦已經被這生物所控制的話,下場就是死亡。這生物的誕生源於果蠅在熟果子上毫無戒心地亂跑和吸食汁液。這生物是一種能寄生在其皮膚下的無色真菌孢子,它悄無聲息的進入它的體內。剛開始幾天,果蠅都表現得很正常。
  • 俄生物衛星返回地球 壁虎「殉職」果蠅存活
    原標題:俄生物衛星返回地球 太空乘客壁虎全「殉職」 俄羅斯「光子-M」生物衛星於9月 據俄新社9月1日消息,俄羅斯「光子-M」生物衛星於9月1日在奧倫堡著陸,搭乘該衛星的太空乘客——5隻壁虎全部「殉職」。 據悉,此次搭乘「光子-M」四號生物衛星在太空飛行的有壁虎、果蠅,衛星上還有蠶卵、蘑菇和高等植物種子。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發言人透露,5隻壁虎殉職,但果蠅卻存活下來。
  • 果蠅「返祖」實驗顯示:生物進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轉
    如果存在時間機器,那麼把一種生物放進去,能不能使它逆轉退回遠祖的狀態呢?  葡萄牙和美國的科研人員用果蠅作為對象研究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他們在實驗室中模擬重建了果蠅遠祖生活的環境。實驗用果蠅是1975年從野外捕捉的果蠅的後代,已經在各種環境中經歷了500代的進化,許多特性已經隨環境變化而發生了改變。   實驗中,科研人員把這些果蠅放回類似其祖先曾經生活過的環境中,讓它們再經歷50代的進化。
  • 果蠅:科學家們的好助手
    果蠅這種小蟲子,在科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共有5次諾貝爾獎頒發給了基於果蠅的研究成果。作為模式生物,這類小昆蟲可謂是科學家們的好助手。那最先使用果蠅取得大突破的科學家是誰,Ta和果蠅之間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聽聽果蠅的故事吧。
  • 小果蠅 大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副研究員龔哲峰等初步揭示了果蠅幼蟲中央腦的兩對神經元足以調節果蠅幼蟲對於不同光強條件的偏好行為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日前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一次意外發現卻給了龔哲峰啟示:果蠅的幼蟲伴隨著自身的發育,會從年幼時喜歡黑暗變得逐漸熱愛光線充足的地方。 這不正是與人類的偏好性類似的生物模型嗎?龔哲峰深入思考後,毅然確定了自己回國後的研究方向。 龔哲峰迴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後,該項研究得到了課題組組長劉力的強力支持。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不過另一方面,果蠅在生物醫學領域方面卻有著巨大的貢獻,現在已經有6個諾貝爾獎都是跟果蠅的研究相關。本期「超越視覺」(Beyond the Eyes)項目的主角是體長不到3mm的果蠅,我們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了果蠅的頭、胸、腹和它的一生,講述關於果蠅的故事。
  • 生物物理所果蠅生殖發育關鍵蛋白質與RNA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oskarmRNA的定位與翻譯的位置決定了果蠅生殖質組裝的位置。  oskarmRNA在滋養細胞中轉錄,並通過微管等細胞骨架運輸到卵母細胞的後極。新轉錄的mRNA通常不翻譯成蛋白質,原因之一是其3』-UTR部位會結合抑制因子形成無活性的RNP,只有輸運到卵母細胞的後極通過激活因子的結合才起始翻譯過程。
  • 果蠅的眼睛,控制飛行的法寶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高速攝像機記錄了果蠅在虛擬實境飛行模擬器中的運動,發現了果蠅利用眼球運動快速加強飛行控制的機制,並在機器人技術中模擬這種能力。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秋冬季讓人煩惱的果蠅!
    1、體型:果蠅和蒼蠅同屬雙翅目昆蟲但果蠅的個體與蒼蠅相比就小多內了。所以他們是屬於同目容但不同種屬的生物,兩者的生活習性有很大差異。2、危害:果蠅有一定的危害性,這與它的生活習性有關,果蠅喜歡生活在果蔬生長和儲存的地方,但不是存在於果蔬中,而是當果蔬有變質腐爛以後會吸引果蠅去產卵,從而產出小果蠅。蒼蠅水果腐敗了以後它才會來的,危害不大。
  • 果蠅在太空發生變異並開始活躍繁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細胞生物物理實驗室主任伊琳娜∙奧格涅娃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2014年由「光子-M」生物衛星攜帶進入太空的果蠅在太空飛行期間適應了失重並發生變異
  • 真正「懂」啤酒的,其實是果蠅
    然而,科學家們最近發現,這種香味原本並不是為了吸引人類的,它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為了吸引另一種生物——果蠅。事實證明,那些讓人討厭還總也抓不著的小蒼蠅,對啤酒製造商來說並不僅僅是個大麻煩。一項新研究表明,在這種味道上,酵母和果蠅演化出了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
  • 不睡覺的生物存在嗎?為了研究睡眠極限,這些果蠅做出了犧牲!
    睡覺已經被認為是一件人類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地球上有沒有不睡覺的生物?長時間不睡覺會死亡是個偽命題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才能叫做睡眠」?我們首先需要將睡眠和休息區分開。嚴格意義上說,那些沒有中樞神經的生物可能也沒有休息與睡眠的概念。現代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電的發現,讓夜晚的城市也開始亮如白晝。人們開始不用受大自然的限制,有時甚至通宵不眠。不過,如果「長時間的不睡覺真的會導致死亡嗎」?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在睡覺時全身已經進入放鬆狀態,身體器官也開始進入休息狀態。
  • 科學家尋找野生非洲果蠅進化線索
    果蠅很可能是地球上被研究最多的生物之一。在許多廚房裡,果蠅也是常住戶。但它們是如何在野外生活的呢?令人驚訝的是,大家對此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近日在《當代生物學》上報告了他們對生活在辛巴威原始森林中的果蠅的研究,這為人們了解果蠅如何在野外生活提供了新線索。故事圍繞著非洲馬魯拉果展開,這種水果的果皮很厚,果肉含糖,與果蠅最愛的柑橘很相似。該發現也有助於解釋果蠅最初是如何被馴化的。
  • 果蠅唾液腺染色體觀察實驗
    「知識」這個模塊,可能是生物課本裡的基礎識記內容,也可能是同學們的易錯點以及容易混淆的點,還有可能是課本知識的擴展,在生活和生物科技上的延伸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 12種果蠅基因組對比研究完成
    12種果蠅基因組對比研究完成 來源:科學網 2007-11-09 10:37 要詳盡刻畫一種生物模型的特徵,需要多少個基因組序列?對果蠅而言,一打可能是不錯的開始。
  • 【科普】模式動物介紹——果蠅
    在遺傳,發育,生理和行為等研究方面,黑腹果蠅是最常見的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是它易於培養,繁殖快,飼養經濟,只有四對染色體,易於遺傳學操作。自摩爾根用果蠅突變體進行研究,果蠅研究歷史已長達數百年。形態特徵果蠅具有一對碩大的紅色複眼,一對翅膀,三隊足,體色主要呈棕黃色,體長約為2.5mm。
  • 果蠅泛濫成災 果蠅是害蟲還是益蟲?
    【科技訊】7月31日消息:果蠅泛濫成災,果蠅對人類有什麼危害?如今我們生活中水果已經是隨時可以品嘗的食品,然而隨著果蠅的泛濫,無論是水果的保存,還是人的生活質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那麼果蠅對人類的健康有影響嗎?果蠅是害蟲還是益蟲?
  • 釋疑|果蠅的性別是由XY決定的嗎?
    果蠅作為遺傳實驗材料中的superstar,第一次出現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基因在染色體上》
  • Science:發現果蠅具有「怕熱基因」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27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以果蠅為對象的實驗中發現,果蠅身上一個基因活性下降會使它們怕熱。  據日本媒體27日報導,京都大學教授梅田真鄉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究果蠅基因,發現果蠅體內一個名為「DmDG」的基因活性一旦下降,果蠅就會「怕熱」,從而喜歡向溫度更低的地方轉移,其喜好的環境溫度要比正常情況下低5攝氏度。  梅田真鄉等人推測,「DmDG」基因可能與果蠅的代謝功能相關。這個基因活性下降後,果蠅體內能量代謝就會活躍,於是就會更喜歡低溫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