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科學家們的好助手

2021-02-23 科學隊長實驗室

你們知道「科學隊長」為什麼要選擇果蠅來作「形象代言」嗎?這是因為啊,果蠅是生物學研究中非常熱門的實驗材料,在各個領域都深受科學家們的喜愛。果蠅這種小蟲子,在科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共有5次諾貝爾獎頒發給了基於果蠅的研究成果。作為模式生物,這類小昆蟲可謂是科學家們的好助手。那最先使用果蠅取得大突破的科學家是誰,Ta和果蠅之間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聽聽果蠅的故事吧。


果蠅:科學家們的好助手

來源:http://academic.pgcc.edu/~kroberts/biotech/chapt2/morgan.htm

果蠅——摩爾根的寵兒


遺傳學家摩爾根最大的成就是遺傳學定律的確定。他一開始做雜交實驗時,使用的材料是老鼠。但是,得到的結果並不理想,於是他換作使用染色體數量相對較少、性狀更易於區別的果蠅來開展雜交試驗。在他實驗室裡,專門有個房間是用來飼養果蠅的。滿屋子果蠅中,他偶然發現了一個「寶貝兒」:和其他紅眼果蠅長得完全不同的、一隻發生了白眼突變的個體。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摩爾根用白眼果蠅進行雜交試驗,驗證了遺傳學的第一定律——分離定律。


來源:http://theconversation.com/animals-in-research-drosophila-the-fruit-fly-13571


果蠅與分離定律


摩爾根把不同性狀(紅眼X白眼)的果蠅雜交、並且進行了子一代和子二代的繁衍。在獲得了大量的子二代個體後,他統計並分析了擁有不同性狀個體的數量和規律,發現其中紅眼果蠅和白眼果蠅的數量比例非常穩定,這個數值約是3:1。這就是分離定律在雜交子二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分離比。


左(酵母菌)、中(擬南芥)、右(小白鼠)

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l_organism;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opular_model_organism_Thale_cress.jpg


模式生物


模式生物是指科學家們公認的、經常用於開展各種實驗,用於揭示生命普遍運行規律的一些生物,果蠅是其中之一。除了果蠅,常用的模式生物還包括酵母菌(左)、擬南芥(中)和小白鼠(右)等等。模式生物的特點在於飼養簡單、繁殖周期短且繁殖數量大、品系明確、易於控制和操作。


相關焦點

  • Luca這隻小果蠅,憑什麼成為科學隊長的吉祥物?
    那麼,科學隊長為什麼要選擇果蠅來作「形象代言」?當然是因為它與科學關係密切,是科學家們的好幫手。黑腹果蠅作為科學家們的好幫手,立下了許多功勞——縱觀科學史,基於果蠅這個小傢伙的研究,一共獲得過5次諾貝爾獎呢!這可是科學家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啊!最開始在科學探索中使用果蠅作為研究對象的,是一位叫作摩爾根的遺傳學家。通過研究果蠅,摩爾根解析了生物世界的遺傳密碼,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因此獲得了193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Nat Neurosci:科學家們發現果蠅飛行導航的神經學機制
    2017年9月5日/生物谷BIOON/---最近,來自日本RIKEN腦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果蠅大腦中兩種獨立的,在飛行過程中形式導航功能的通路,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這項研究結合飛行刺激器以及激活神經元成像的手段,發現了果蠅大腦中與運動相關的兩個區域。
  • 【論文故事】凍住啪啪啪的果蠅,科學家這是要幹嘛?
    在剛剛完結的七月新番《沒有黃段子的無聊世界》中,為了在信息封鎖的世界裡揭開「懷孕的秘密」,不破冰果開始了對果蠅交配的觀察。此後,果蠅啪啪啪又被教主雪原之青搬上了大禮堂的銀幕,藉此來給對性一無所知的學生們「開竅」。
  • 這位大科學家充滿想像力,遺傳學的奠基人摩爾根
    有一個大科學家,不但自己想像力豐富,還非常善於挖掘利用同事們的好點子,他的許多意義深遠的思想都不是直接由自己提出來的,比如,在開展果蠅研究時,為了更好地把一些適合研究的人聯合在一起,他採取了民主和不拘禮儀的工作方式,聽任同事們研究一切設想。
  • ...科學家在果蠅中觀察到一種與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的異常基因複製...
    在7月23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基因複製粘貼活動在有tau蛋白病變(一類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阿爾茲海默病)的果蠅模型中顯著增加。研究者們還發現,拉夫米定--一種被批准用於HIV和B型肝炎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減少了這種複製行為,並減少了果蠅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死亡。
  • 科學家完成12種果蠅基因比較研究
    由一個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了12種相近果蠅的基因比較,該研究不僅為了解各種果蠅的進化鋪平了道路,還為探索基因組功能、幫助研究人員解開人類基因組秘密提供了有力工具。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阿爾法狗打敗了人類棋手 「阿爾法摺疊」們成了科學家助手
    阿爾法狗打敗了人類棋手  「阿爾法摺疊」們成了科學家助手  本報記者 劉園園  人工智慧不僅僅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科學家做研究的方式。因為,科學家需要它們。  正在成為得力助手  人工智慧感興趣的深奧領域,不光是協助醫學專家確定糖尿病分型。  DeepMind公司之前公布的「阿爾法摺疊」人工智慧系統,就引起不少關注。與「阿爾法狗」不同,「阿爾法摺疊」的特長是通過基因序列來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  這可絕非易事。
  • Nature:好可怕!一種特殊的細菌蛋白就能讓果蠅徹底絕後!
    2018年5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特殊的細菌蛋白殺死雄性果蠅的分子機制;在50年代,很多遺傳學家面臨著一個謎題,即當兩種果蠅雜交時,最後只會產生雌性果蠅,而並不是預期的1:1性別比,最初科學家們認為這背後或許隱藏著一種特殊的遺傳突變,但後來他們發現
  • 科學家基因編輯設計"超級果蠅" 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
    目前,科學家在基因編輯領域獲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的「超級果蠅」。在自然環境中,果蠅如果吃了馬利筋(一種黏性充滿汁液的植物)就會死亡,之後果蠅的屍體會被飢餓的青蛙和鳥類吞食,現在科學家對果蠅DNA進行編輯,使它們吃有毒的馬利筋不會死亡,當青蛙和鳥類吞食會將果蠅嘔吐出來。
  • 科學家震驚,居然有生物可以操控果蠅!
    但在自然界就不一樣了,對果蠅來說還真有一樣東西可以操控它,如果它的大腦已經被這生物所控制的話,下場就是死亡。這生物的誕生源於果蠅在熟果子上毫無戒心地亂跑和吸食汁液。這生物是一種能寄生在其皮膚下的無色真菌孢子,它悄無聲息的進入它的體內。
  • 研究果蠅這三位科學家斬獲諾獎 四年前還拿到邵逸夫獎
    原標題:邵逸夫獎頒發:向果蠅致敬!寫於2013年9月25日今天是現代學遺傳學之父、美國生物學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的生日。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上的作用,摩爾根獲得了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在80年後,和摩爾根一樣以果蠅為研究材料的三位科學家榮獲今年的邵逸夫獎。
  • 小果蠅 大文章
    「可能運氣好吧。」回顧四年多來的艱辛付出,龔哲峰付之一笑,「這些結果還不足以闡述人類的喜好變化。不過,只要繼續堅持做下去,它終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果蠅,又見果蠅 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嗡嗡作響、令人生厭的果蠅於20世紀初被遺傳學大師摩爾帶入實驗室後,竟已成就了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中國,以果蠅為研究工具,神經生物學家們同樣取得了令人關注的成果。
  • 解密隨申碼、果蠅、核酸檢測……科學「嗨」起來!科學家們又到自博館裡集體「練攤」啦
    家裡看到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果蠅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治病救人的大功臣?城市中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我們該如何避免它們成為人類傳染病的源頭?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許多人原本的生活安排,但是,上海自然博物館裡每年和科學家的聚會還是如約而至了!你心中的疑問,在科學集市中都能找到答案!
  • 科學家發現果蠅性別決定新機制(圖)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最近在研究果蠅的基本問題——性別決定機制時,卻出乎意料地得到了新的結論。相關論文12月27日在線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  人們知道,在哺乳動物中,性別往往取決於Y染色體是否存在,Y染色體中的雄性化基因會令攜帶者成長為雄性。
  • 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這種現象已經困惑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完全解答這個現象的科學理論,最後終於在小小的果蠅身上成功了,真的很不可思議。
  • 科學家尋找野生非洲果蠅進化線索
    科學家尋找野生非洲果蠅進化線索 2018-12-10 中國科學報 唐一塵 【字體:大 中 小】 在許多廚房裡,果蠅也是常住戶。但它們是如何在野外生活的呢?令人驚訝的是,大家對此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近日在《當代生物學》上報告了他們對生活在辛巴威原始森林中的果蠅的研究,這為人們了解果蠅如何在野外生活提供了新線索。故事圍繞著非洲馬魯拉果展開,這種水果的果皮很厚,果肉含糖,與果蠅最愛的柑橘很相似。該發現也有助於解釋果蠅最初是如何被馴化的。
  • 科普:果蠅打架 基因作怪
    新華網華盛頓11月21日電人類個體之間的敵對行為有生物學基礎,對小小果蠅來說,個體之間的敵對或暴力行為的表現方式也存在深層次的基因源頭——控制它們這些行為的基因之一是被戲稱為「無結果」(fruitless)的基因。  「無結果」基因因在雄性果蠅求偶過程中扮演的作用而為研究人員所熟知,但它在果蠅打架過程中也扮演了某種角色。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達人】小小果蠅,為啥能成科學家的寵兒?現場告訴你!
    形態上果蠅體淺灰色,複眼常紅色。體長2.5mm。果蠅還有個閃閃亮的身份科學明星只有電影明星才會登上雜誌封面?果蠅已經霸佔了生命科學的三大頂級雜誌封面。雖然果蠅不受人們喜愛,但是受到科學家尤其是生物科學家的青睞!
  • 科學家從果蠅身上找到了答案
    作為生命科學與人類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果蠅的大腦與人類有著非常相似的發育和功能機制,因此通過研究果蠅的睡眠是如何調節的,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人類睡眠的知識。在一項於 12 月 1 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的最新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發現,機械振動更容易誘導果蠅進入睡眠,且在振動過程中的睡眠時間更長。以果蠅作為模型系統來了解潛在神經機制的更多信息,或許能為人類睡眠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