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科學隊長」為什麼要選擇果蠅來作「形象代言」嗎?這是因為啊,果蠅是生物學研究中非常熱門的實驗材料,在各個領域都深受科學家們的喜愛。果蠅這種小蟲子,在科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共有5次諾貝爾獎頒發給了基於果蠅的研究成果。作為模式生物,這類小昆蟲可謂是科學家們的好助手。那最先使用果蠅取得大突破的科學家是誰,Ta和果蠅之間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聽聽果蠅的故事吧。
果蠅:科學家們的好助手
來源:http://academic.pgcc.edu/~kroberts/biotech/chapt2/morgan.htm
果蠅——摩爾根的寵兒
遺傳學家摩爾根最大的成就是遺傳學定律的確定。他一開始做雜交實驗時,使用的材料是老鼠。但是,得到的結果並不理想,於是他換作使用染色體數量相對較少、性狀更易於區別的果蠅來開展雜交試驗。在他實驗室裡,專門有個房間是用來飼養果蠅的。滿屋子果蠅中,他偶然發現了一個「寶貝兒」:和其他紅眼果蠅長得完全不同的、一隻發生了白眼突變的個體。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摩爾根用白眼果蠅進行雜交試驗,驗證了遺傳學的第一定律——分離定律。
來源:http://theconversation.com/animals-in-research-drosophila-the-fruit-fly-13571
果蠅與分離定律
摩爾根把不同性狀(紅眼X白眼)的果蠅雜交、並且進行了子一代和子二代的繁衍。在獲得了大量的子二代個體後,他統計並分析了擁有不同性狀個體的數量和規律,發現其中紅眼果蠅和白眼果蠅的數量比例非常穩定,這個數值約是3:1。這就是分離定律在雜交子二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分離比。
左(酵母菌)、中(擬南芥)、右(小白鼠)
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l_organism;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opular_model_organism_Thale_cress.jpg
模式生物
模式生物是指科學家們公認的、經常用於開展各種實驗,用於揭示生命普遍運行規律的一些生物,果蠅是其中之一。除了果蠅,常用的模式生物還包括酵母菌(左)、擬南芥(中)和小白鼠(右)等等。模式生物的特點在於飼養簡單、繁殖周期短且繁殖數量大、品系明確、易於控制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