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唾液腺染色體觀察實驗

2021-01-19 寶姐高中生物


「知識」這個模塊,可能是生物課本裡的基礎識記內容,也可能是同學們的易錯點以及容易混淆的點,還有可能是課本知識的擴展,在生活和生物科技上的延伸。寶姐會認真碼字每一篇,也期待大家學有所獲哦。


分類:基礎(實驗)

具體知識點:

果蠅巨大染色體的形成原理

果蠅染色體的組成

果蠅唾液腺染色體實驗操作過程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在果蠅的唾液腺細胞中觀察到十分明顯的染色體。由於唾液腺細胞的DNA經多次複製而細胞不分裂,這些染色體比一般染色體大得多,因此稱其為巨大染色體。


另外在巨大染色體上有許多富有特色的橫紋,橫紋的寬窄、濃淡是一定的。 但需注意的是,一個橫紋上可能包含許多個基因。這些橫紋數目和位置是相對恆定的,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提供了便於觀察的指標。

 

(一)觀察果蠅唾液腺細胞的巨大染色體

1. 在低倍鏡下觀察果蠅唾液腺細胞的永久裝片,找到巨大染色體後,轉高倍鏡觀察。

2. 在高倍鏡下,仔細觀察染色體的形態,注意染色體上的橫紋有何特徵。

 

(二) 製作果蠅唾液腺細胞的臨時裝片(選做)

1. 拉取唾液腺

在潔淨的載玻片上,滴加 1滴 0.75% NaCl溶液,將幼蟲放入載玻片的生理鹽水中,在解剖鏡下觀察,以左手握持的鑷子按住幼蟲體部前端的三分之一處,固定幼蟲。右手所持解剖針按住幼蟲頭部,並輕輕往前拉動,將幼蟲頭部自身體處分離,腺體即隨之而出。

 

小心剔除腺體周圍的脂肪組織和其他的身體殘餘部分,然後用吸水紙小心地擦去這些組織,將唾液腺留在載玻片上。

 

2. 染色

對唾液腺滴加 0.4% NaCl 溶液【作用:低滲,使得細胞吸水膨脹,壓片時染色體易於分離】,處理 2 min,吸去 NaCl溶液後滴加 2 滴 1 mol/L HCl 溶液【作用:解離,這樣後續細胞容易壓散,核膜容易壓破】, 2 min 後吸去 HCl 溶液,並用清水清洗唾液腺3次,以洗去HCl溶液。吸乾唾液腺旁的水滴後,用醋酸洋紅染色 15 min。

 

3. 壓片

在已染色的唾液腺上加蓋玻片,並在蓋玻片上放置2層小塊吸水紙,然後用拇指對之用力壓下,使唾液腺細胞分離並使細胞內的染色體伸展。

 

4.觀察

 先將壓好的玻片標本放在低倍鏡下觀察,找到清楚的染色體物像後,將觀察目標移到視野中心,再用高倍鏡觀察。 在壓好的裝片中可以看到5條彎曲伸展的染色體臂:X染色體形成一條伸展的臂,第Ⅱ和第Ⅲ染色體各伸展兩條臂,而第Ⅳ染色體,只呈點狀或盤狀,不伸展成臂。 【果蠅是二倍體,共8條染色體】


如需生物在線輔導,可添加寶姐QQ:1356727547諮詢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實驗技能競賽|果蠅唾腺染色體製片
    這就是摩爾根最愛的果蠅!果蠅果蠅廣泛地存在於全球溫帶及熱帶氣候區,由於其主食為酵母菌,體型較小,身長3~4mm。近似種鑑定困難,主要特徵是具有碩大的紅色複眼,雄性腹部有黑斑,前肢有性梳,雌性沒有。紅色複眼吧啦吧啦吧啦。。。
  • 科學史|「一隻振動科學界的果蠅」--摩爾根與染色體遺傳
    那麼這只不平凡的果蠅到底是怎樣讓摩爾根發生如此大的轉變的呢?摩爾根與白眼果蠅的故事果蠅屬於蒼蠅一類,但比我們日常見到的蒼蠅小,它做為實驗材料具有體型小、繁殖快、易飼養、染色體數目少、形狀易觀察等優點。培養時只需要一個牛奶瓶和一些香蕉漿就能讓果蠅大量繁殖。
  • 決定果蠅性別的,與Y染色體的存在或缺失有關嗎?
    黑腹果蠅,是實驗最常見的果蠅類型,也是生物學中使用的最古老和最強大的模型系統之一。果蠅飼養成本低廉,壽命較短,繁殖能力比哺乳動物模型更高,擁有特色的基因工具來研究許多分子和細胞問題,這取決於其遺傳學的特性。
  • 釋疑|果蠅的性別是由XY決定的嗎?
    果蠅作為遺傳實驗材料中的superstar,第一次出現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基因在染色體上》
  • 基因在染色體上
    他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應當注意的是,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3. 因為果蠅易飼養,繁殖快。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本期「超越視覺」(Beyond the Eyes)項目的主角是體長不到3mm的果蠅,我們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了果蠅的頭、胸、腹和它的一生,講述關於果蠅的故事。> 不過也正是這些生命周期短、飼養簡單、繁殖快、體型小、染色體少、突變型多的特點,使果蠅成了很好的遺傳學實驗材料。
  • 專挑處女果蠅?實驗人員:為了科研
    比如,果蠅有明顯的突變表型,光是眼睛的顏色和形狀就分為了紅眼、白眼、心形眼等等(連眼睛都是愛你的形狀,有什麼理由不研究果蠅呢);而且,果蠅的染色體數目較少,被人類研究得最徹底的黑腹果蠅只有四對染色體,其中有一對還非常小,經常被忽略不計,這就使得基因的定位與雜交都變得簡單許多……
  • 專挑處女果蠅?實驗人員:為了科研
    比如,果蠅有明顯的突變表型,光是眼睛的顏色和形狀就分為了紅眼、白眼、心形眼等等(連眼睛都是愛你的形狀,有什麼理由不研究果蠅呢);而且,果蠅的染色體數目較少,被人類研究得最徹底的黑腹果蠅只有四對染色體,其中有一對還非常小,經常被忽略不計,這就使得基因的定位與雜交都變得簡單許多……從左至右依次為:紅色圓眼雄蠅、紅色棒狀眼雄蠅、紅色棒狀眼雌蠅、紅色心形眼雌蠅、白色棒狀眼雄蠅 | 參考文獻[1
  • 性染色體介紹
    在二倍體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絕大部分同源染色體是同形的,即形態、結構和大小等基本相似,稱為常染色體;有一對形態、結構、大小和功能不同的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性染色體的發現主要源於對昆蟲的研究。
  • Luca這隻小果蠅,憑什麼成為科學隊長的吉祥物?
    黑腹果蠅作為科學家們的好幫手,立下了許多功勞——縱觀科學史,基於果蠅這個小傢伙的研究,一共獲得過5次諾貝爾獎呢!這可是科學家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啊!最開始在科學探索中使用果蠅作為研究對象的,是一位叫作摩爾根的遺傳學家。通過研究果蠅,摩爾根解析了生物世界的遺傳密碼,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因此獲得了193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果蠅「返祖」實驗顯示:生物進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轉
    葡萄牙和美國的科研人員用果蠅作為對象研究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他們在實驗室中模擬重建了果蠅遠祖生活的環境。實驗用果蠅是1975年從野外捕捉的果蠅的後代,已經在各種環境中經歷了500代的進化,許多特性已經隨環境變化而發生了改變。   實驗中,科研人員把這些果蠅放回類似其祖先曾經生活過的環境中,讓它們再經歷50代的進化。
  • 接下來果蠅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基因在染色體上
    在孟德爾的遺傳規律被重新發現之後,科學家便開始尋找基因在細胞中的位置,細胞學的研究揭示了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要經過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過程,精子和卵細胞再經過受精作用結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體數目又恢復為該物種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在此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與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行為具有驚人的一致性,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基因與染色體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嗎?
  • Nature:揭示MSL複合物特異性識別雄性X染色體機制
    2020年11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人類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只有一條。這種染色體的不平衡也延伸到了動物王國的其他分支。有趣的是,不起眼的果蠅設計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平衡」這些差異。人類和小鼠的雌性會關閉其中的一條X染色體,而果蠅則是由雄性來完成這項任務。
  • 遺傳學之果蠅實驗室
    另外,室內立著一根可以轉動的柱子,四面掛著染色體圖,用鉛筆註明各種各樣染色體重組的情況。 蠅室入口處附近赫然懸掛著一大串香蕉,用以吸引從牛奶罐逃出來的果蠅,或是吸引在那從未徹底清掃過的垃圾桶裡未經科學處理、於科學也毫無補益而自行交配生出的果蠅。
  • 科學分析,為什麼說人的染色體和遺傳特性比果蠅的多得多?
    因為人不像果蠅那樣能又快又多的生活,因為人還不能為實驗目的而作為有實驗室控制的題目。人的染色體和遺傳特性比果蠅的多得多,而且因為我們最感興趣的一些人的特性。如創造才能智力因為人的染色體和遺傳特性比果蠅的多得多,而且因為我們最感興趣的一些人的特性。如創造才能治理精神上的懲處等等都非常複雜,都涉及許多基因和環境影響的互相作用。
  • 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製作與觀察
    掌握動物骨髓染色體標本製備基本過程,了解操作步驟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小鼠骨髓細胞中的造血幹細胞是生成各種血細胞和原始細胞,具有高度的分裂能力,本實驗採用這一材料,通過前處理,低滲,固定,製片,染色等步驟製得染色體標本,可觀察到許多處於分裂中期的染色體,可以進行染色體組型分析。
  • 黑腹果蠅觀察日記
    今天的果蠅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當我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時間已經過了凌晨0點,到了下一天,4月5日。但我仍把記錄歸到4月4日,一來,主要的觀察是在4日進行的,二來,我更習慣以晚上的睡眠劃分日期。當初我們從被麻醉的各一堆雌雄果蠅當中,各挑出五隻來放進這截管子裡。
  • 「老牛吃嫩草」的果蠅實驗
    這個實驗是有同濟大學的研究團隊,以薛雷教授為主,這個實驗"男性"朋友應該會不禁一笑。實驗內容是一對雌性和雄性的果蠅放在試管裡培養感情,有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無論雌性果蠅的年齡多大,雄性果蠅都義無反顧的與雌性交配。
  • 小鼠骨髓染色體標本的製備與觀察
    核型分析均是以中期染色體為標準,對製作出的染色體標本進行照相以獲得染色體的顯微圖象,並將其剪裁排列即成。華裔學者莊有興(Joe Hin Tjio)和瑞典學者A.Levan 合作, 利用低滲法研究胎兒肺組織的染色體標本製做方法,終於在1956 年首次確定了人類的染色體數目是46 條,而不是前人所主張的48 條,這為後來的人類核型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