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挑處女果蠅?實驗人員:為了科研

2020-10-21 子墨先森CC

提到果蠅,很多人立馬想到爛水果旁邊那堆煩人的小蠅子,轟都轟不走,然後掏出手機搜索:「怎麼消滅家裡的果蠅?」

生活中的果蠅太煩人了 | Cartoon Hangover

其實,果蠅並非一直都是這副令人厭惡的面孔。作為現代遺傳學之父摩爾根一手提拔的遺傳學大將,果蠅至今都在為全世界的科研立下汗馬功勞

一隻小小的果蠅,為何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


果蠅的優勢:快、小、便宜……


人人喊打的果蠅之所以會成為實驗室寵兒,原因就在於其強大的遺傳學優勢。比如,果蠅有明顯的突變表型,光是眼睛的顏色和形狀就分為了紅眼、白眼、心形眼等等(連眼睛都是愛你的形狀,有什麼理由不研究果蠅呢);而且,果蠅的染色體數目較少,被人類研究得最徹底的黑腹果蠅只有四對染色體,其中有一對還非常小,經常被忽略不計,這就使得基因的定位與雜交都變得簡單許多……

從左至右依次為:紅色圓眼雄蠅、紅色棒狀眼雄蠅、紅色棒狀眼雌蠅、紅色心形眼雌蠅、白色棒狀眼雄蠅 | 參考文獻[1]


最重要的是,與廣為人知的實驗小鼠相比,果蠅繁殖更加迅速,特別能生,十隻果蠅在十幾天後變成幾百隻果蠅完全不是夢想。除了繁殖快,果蠅還都很小,不佔地方,而且都很便宜……仿佛是為人類的科研事業而生。


做果蠅雜交,專挑處女蠅


儘管擁有諸多優點,但在研究人員眼中,果蠅依然是個「矯情」至極的生物——在進行遺傳學正式雜交的時候,雄蠅必須而且只能和處女蠅雜交

這是因為雌果蠅比較特別,身上有一個儲精囊(seminal receptacle)。當交配之後,雌果蠅會將雄果蠅的精子儲存在儲精囊中。即使之後它不再與任何雄果蠅交配,這隻雌果蠅也能源源不斷地生出它和「前任」的寶寶們。

而雄果蠅不一樣,「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即使與多個雌果蠅交配,也不會想著存個卵細胞留作紀念(當然,留了也沒用,又不能生孩子)。

上圖為雌果蠅,下圖為雄果蠅。

雌果蠅通常稍比雄果蠅大,雌果蠅腹部尾端為尖端;

雄果蠅腹部尾端為圓形且腹部稍向內卷,外生殖器比雌果蠅更大更複雜,且顏色更深,成年雄果蠅腹部背側的後段完全為黑色。| 參考文獻[1]


儲精囊對於雌果蠅來說是一個好東西,有備無患,而且可以實現生育自由,什麼時候想生育全都自己說了算。但是,對於實驗人員來說,這就有點頭疼了,因為如果用交配過的雌果蠅與相應基因型的雄果蠅雜交,就無法確切地知道子代果蠅究竟是這隻雌果蠅和「現任」生的,還是和「前任」剩下的精子產生的。倘若無法確認子代果蠅的基因型,那科研努力可能也就白費了。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在做果蠅雜交實驗時,就只能選用從未交配過的處女蠅。挑選相應基因型的處女蠅與相應基因型的雄果蠅雜交,子一代果蠅一定是「現任」雄果蠅的後代,基因型也能百分百確認了。

交配中的果蠅 | 參考文獻[3]


如何辨別一隻果蠅是不是處?


首先,我們要知道,果蠅是完全變態的(不是你想的那種變態),它的生長周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幼蟲階段,果蠅還是只會在玉米糊糊食物裡翻江倒海的乖寶寶,跟交配談不上半點關係。而且,幼蟲階段的狀態也不配叫「蠅」。所以,處女蠅指的是從蛹裡羽化成蟲後的狀態

新羽化的果蠅都特別好看,晶瑩剔透的。此外,它們還被特殊對待,處女蠅的標誌都是在雌性標誌的基礎上加兩個 「小揪揪」。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色素沉著,果蠅也會逐漸變黑。

剛羽化的果蠅翅膀還沒有展開,整齊摺疊在兩側,呈藍灰色。在2小時內,翅膀會逐漸展開,並與身體保持微小的角度。而在果蠅腹部的左側,我們可以看見一個黑斑,這個小黑斑就是處女蠅的標誌——準確點說,這也可以作為處男蠅的標誌。

左上為羽化30分鐘內的處女蠅,標誌上加了兩個 「小揪揪」;

右上為羽化2小時內的處女蠅,箭頭指示黑斑

下圖為羽化2小時內的處男蠅,箭頭分別指示黑斑及尾部的色素沉著。| 參考文獻[1]


其實,黑斑也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只是一坨尚未排洩的胎糞。儘管黑斑的顏色會逐漸減弱,但仍可維持大概5小時。由於處於這一階段的果蠅不會互相發生交配(雌性一般在羽化之後的8~10小時性成熟),所以黑斑就作為了鑑別處女蠅的一個標誌。

但!是!

我們無法排除個別饑渴難耐的雄果蠅非要和剛羽化不久的雌果蠅交配。還記得高中生物課上摩爾根那隻非常虛弱的白眼雄果蠅(兄弟姐妹的眼睛都是紅色的)嗎?臨死前都要「抖擻精神」完成交配,留下自己的突變基因。此外,還有研究發現雄果蠅還會優先選擇更年輕的雌果蠅。

因此,在專挑處女蠅之前,實驗人員都會先將果蠅管內的成蟲倒空,那麼在室溫環境下,管子裡5小時內羽化出來的果蠅就一定是處。得到了處女蠅,研究人員就不會受到雌果蠅儲精囊的困擾,可以專心搞自己的科研。


在過去頒發的諾獎裡,有5個都頒給了果蠅相關的研究……果蠅確實是科學家的好夥伴,而至於我們,可以參考下列方法除掉果蠅。

瓶子裡放一些果醋,或者香蕉切片;

紙折成漏鬥,塞在瓶子口。

原理:醋或放久的水果會吸引果蠅,因為它們的味道意味著水果已經成熟,此時含糖量較高,更有利於果蠅幼蟲的生長。但是,果蠅進去之後不知道如何原路飛出……於是就困在瓶子裡。

| lilluna


參考文獻

[1] Chyb, S., & Gompel, N. (2013). Atlas of Drosophila Morphology: Wild-type and classical mutants. Academic Press.

[2] Good Fruit Grower

[3] Fruit fly –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Solvin Zankl photography. (2020, September 25). Retrieved from https://solvinzankl.com/?p=1506

[4] Hu, Y., Han, Y., Wang, X., & Xue, L. (2014). Aging-related neurodegeneration eliminates male courtship choice in Drosophila. Neurobiology of aging, 35(9), 2174-2178.

[5] An introduction to fruit flies. (2017, July 11). Retrieved from https://depts.washington.edu/cberglab/wordpress/outreach/an-introduction-to-fruit-flies

相關焦點

  • 專挑處女果蠅?實驗人員:為了科研
    生活中的果蠅太煩人了 | Cartoon Hangover其實,果蠅並非一直都是這副令人厭惡的面孔。作為現代遺傳學之父摩爾根一手提拔的遺傳學大將,果蠅至今都在為全世界的科研立下汗馬功勞。一隻小小的果蠅,為何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
  • 果蠅「返祖」實驗顯示:生物進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轉
    葡萄牙和美國的科研人員用果蠅作為對象研究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他們在實驗室中模擬重建了果蠅遠祖生活的環境。實驗用果蠅是1975年從野外捕捉的果蠅的後代,已經在各種環境中經歷了500代的進化,許多特性已經隨環境變化而發生了改變。   實驗中,科研人員把這些果蠅放回類似其祖先曾經生活過的環境中,讓它們再經歷50代的進化。
  • 臺灣科研人員破解果蠅覓水覓食神經迴路 有助更好了解人腦
    新華社臺北12月2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果蠅體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通過操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的覓水和覓食行為,解開了「渴」和「餓」信號在腦中互相作用的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腦。
  • 記者實驗揭秘"飛蟲"來歷 果蠅並非"自生"(圖)
    無獨有偶,在青島一大學讀研究生的女生小王尤其厭惡身邊各種昆蟲,特別是蒼蠅一類,為了能夠放心吃水果,她特地上網進行了搜索。不過各種說法都有,網絡上有人說這種蟲子是蛆變的,有人則說是垃圾招來的,可家裡這麼幹淨,從哪來的?小王說,在沒搞清楚真相之前,她一吃水果就想到種種可能性,「你說,萬一有蟲卵在水果裡,吃進去那得有多噁心!」
  • 「老牛吃嫩草」的果蠅實驗
    這個實驗是有同濟大學的研究團隊,以薛雷教授為主,這個實驗"男性"朋友應該會不禁一笑。實驗內容是一對雌性和雄性的果蠅放在試管裡培養感情,有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無論雌性果蠅的年齡多大,雄性果蠅都義無反顧的與雌性交配。
  • 實驗技能競賽|果蠅唾腺染色體製片
    這就是摩爾根最愛的果蠅!果蠅果蠅廣泛地存在於全球溫帶及熱帶氣候區,由於其主食為酵母菌,體型較小,身長3~4mm。近似種鑑定困難,主要特徵是具有碩大的紅色複眼,雄性腹部有黑斑,前肢有性梳,雌性沒有。紅色複眼吧啦吧啦吧啦。。。
  • 新型的微流體晶片能夠自動定位數百個果蠅胚胎
    近日科學家們開發一種新型的微流體晶片能夠自動定位數百個果蠅胚胎,這一晶片可在未來的實驗中幫助科研人員研究生物體從單個細胞發育形成複雜結構的過程和機制。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第一重要的階段就是其背腹軸的形成。目前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背腹軸發育機制,尤其是整個過程中蛋白質的存在和定位,這要求研究人員能夠在不同的時間點以及不同的遺傳背景下同時監測大量的胚胎。
  • 果蠅唾液腺染色體觀察實驗
    分類:基礎(實驗)具體知識點:果蠅巨大染色體的形成原理果蠅染色體的組成果蠅唾液腺染色體實驗操作過程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在果蠅的唾液腺細胞中觀察到十分明顯的染色體。由於唾液腺細胞的DNA經多次複製而細胞不分裂,這些染色體比一般染色體大得多,因此稱其為巨大染色體。
  • 果蠅泛濫成災 果蠅是害蟲還是益蟲?
    【科技訊】7月31日消息:果蠅泛濫成災,果蠅對人類有什麼危害?如今我們生活中水果已經是隨時可以品嘗的食品,然而隨著果蠅的泛濫,無論是水果的保存,還是人的生活質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那麼果蠅對人類的健康有影響嗎?果蠅是害蟲還是益蟲?
  •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要用什麼做實驗呀?嗯。。。用果蠅啥!用蒼蠅嗎( ﹁ ﹁ )很多人認為果蠅=蒼蠅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果蠅 Fruit fiy是生物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動物一個被「誤解」的小生命為了給果蠅小可愛正名一位「人帥心善」的科研小哥哥將來到【物中生有】直播間帶來果蠅與行為學的故事主講人楊鄭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 導師
  • 我每天在實驗室做實驗,怎麼就不是科研人員了?!
    技術員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人員。不可否認,在現代實驗室儀器種類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齊全的情況下,技術員的工作看似越來越機械和重複,這就是越來越多人覺得技術員不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這些看似機械重複的工作,你讓那些鄙視技術員的研究生來做,他們真不一定能夠做得好,不拖累實驗就算運氣不錯了。作為實驗室的基層人員,技術員和科研人員工作性質上是有一些差別的。
  • 揭示RNA m6A如何決定果蠅的性別
    該論文發現並鑑定了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的新成員Xio,且該基因也是果蠅性別決定信號途徑新的組分。該論文發現並鑑定了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的新成員Xio,且該基因也是果蠅性別決定信號途徑新的組分。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含量最豐富的化學修飾之一,影響剪接、穩定性、摺疊、出核、以及翻譯等一系列mRNA代謝過程。
  • 做果蠅實驗的人每天都在想些什麼
    師妹說每次看到心形眼的果蠅都有一種戀愛的感覺6. 每天對小果蠅們大開殺戒;7.偶爾做一點分子實驗,PCR儀怎麼又被別人搶先約了!23. 我放-20的樣品又被誰挪走了?24. 顯影怎麼還要排兩個小時的隊啊!25. 這篇文獻寫成這個鬼樣子為什麼能發這麼高分的雜誌啊!26. 這篇文獻根本看不懂,作者的腦迴路跟我不是同一個星球的吧!27. 這篇文獻這麼難為什麼我明天JC要講這一篇啊!28.
  • 藍光影響果蠅壽命,危害究竟有多大?
    (圖源:scienceoflight.org) 關於「藍光」的研究中,科研人員選擇果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對果蠅眼部感光細胞和腦組織的研究發現,只接受藍光照射的果蠅壽命大幅縮短,視網膜細胞和腦神經細胞明顯受損,運動能力也受到影響;接受過濾掉藍光的光線照射的果蠅壽命會小幅縮短。 有些果蠅在實驗中甚至出現突變,無法發育出眼睛。
  • 果蠅在太空發生變異並開始活躍繁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細胞生物物理實驗室主任伊琳娜∙奧格涅娃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2014年由「光子-M」生物衛星攜帶進入太空的果蠅在太空飛行期間適應了失重並發生變異
  • 「果蠅機器人」讓你大開眼界
    果蠅機器人近一個世紀以來,果蠅遺傳學在各個層次的研究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人們對它的遺傳背景有著比其他生物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作為經典的模式生物,果蠅在21世紀的遺傳學研究中將發揮更加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 果蠅「同性戀」也受社會因素影響
    果蠅是一種小昆蟲,但也有同性戀行為。日本東北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在實驗中證實,果蠅的同性戀行為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社會因素也發揮了很大作用。研究人員已知,如果果蠅體內的「無後」基因無法發揮作用,雄性果蠅就不會向雌性果蠅求愛,轉而追求同性。因此果蠅的同性戀行為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 俄美研究人員發現基因不完全突變利於果蠅存活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欒海)科學家以前已知道,果蠅的一種抑制腫瘤的基因完全突變很可能引發癌症。但俄美兩國研究人員不久前發現,如果這種基因僅僅突變「一半」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果蠅存活。  動物細胞內的絕大多數基因都有兩個副本,分別來自其父母。
  • 科學史|「一隻振動科學界的果蠅」--摩爾根與染色體遺傳
    4、對孟德爾理論的確證1908年,摩爾根對德弗裡斯的突變論很感興趣,他開始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進行遺傳學的實驗研究。當然,此時他的出發點是為了推翻孟德爾的觀點。而1910年一隻白眼果蠅的出現打破了摩爾根的設想,使他在一年後發表論文聲明,變成了孟德爾定律的擁護者。
  • 藉助果蠅來篩一篩
    作為一種優秀的實驗動物,果蠅自上世紀以來多次用於經典遺傳學實驗。不過,它的用途可不僅僅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