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12-03 澎湃新聞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責編 ∣吉 佳

行為學?好高級的樣子!

要用什麼做實驗呀?

嗯。。。用果蠅

啥!用蒼蠅嗎( ﹁ ﹁ )

很多人認為

果蠅=蒼蠅

但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

果蠅 Fruit fiy

是生物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動物

一個被「誤解」的小生命

為了給果蠅小可愛正名

一位「人帥心善」的科研小哥哥

將來到【物中生有】直播間

帶來果蠅與行為學的故事

主講人

楊鄭鴻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副研究員

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 導師

直播看點

為什麼用果蠅做實驗?

如何培養果蠅?

果蠅與行為學

探秘實驗室果蠅

不論是對科研小哥哥感興趣

還是對果蠅小可愛感興趣

本周五(5月8日)下午3點

我們在直播間等你喲

B站入口 抖音端掃碼進入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腦育未來」掀起科普頭腦風暴
    央廣網深圳5月24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嚴偲偲)大腦如何控制本能行為?大腦如何調節喜怒哀樂?如何讓人類具有非凡的創造力?腦機接口僅僅是科幻嗎?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以「腦育未來」為主題舉辦第十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邀請五位腦科學領域科研人員開展腦科學公開課、腦科學趣味實驗等科普活動,並以連線方式與深圳中學、紅嶺實驗小學、坪山二外等校的中小學生互動,探尋大腦的奧秘。活動共吸引近50萬人次收看。
  • 揭示RNA m6A如何決定果蠅的性別
    該論文發現並鑑定了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的新成員Xio,且該基因也是果蠅性別決定信號途徑新的組分。今天,賽業小編為您推薦「揭示RNA m6A如何決定果蠅的性別」,詳情如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嚴冬研究組,與美國哈佛大學Norbert Perrimon研究組合作,以Xio is a component of the Drosophila
  • 科普:果蠅打架 基因作怪
    新華網華盛頓11月21日電人類個體之間的敵對行為有生物學基礎,對小小果蠅來說,個體之間的敵對或暴力行為的表現方式也存在深層次的基因源頭——控制它們這些行為的基因之一是被戲稱為「無結果」(fruitless)的基因。  「無結果」基因因在雄性果蠅求偶過程中扮演的作用而為研究人員所熟知,但它在果蠅打架過程中也扮演了某種角色。
  •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航天的種子 ——「小小太空工程師」航天科普活動圓滿完成
    ,此舉標誌著「小小太空工程師」航天科普活動圓滿結束。本次活動共有六名學生獲得「小小太空工程師」稱號。據悉,「小小太空工程師」項目由北京科技聲像工作者協會主辦、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承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提供支持。項目主要針對北京地區的打工子弟學校量身定製,旨在通過航天科普課程、航天科技主題實踐活動、航天知識競賽等一系列方式引導學生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動手能力和綜合科學素質。
  •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李驥志  一隻小小的果蠅體內,竟有揭示人類生物鐘機制的基因密碼。  三位「40」後美國科學家歷時幾十年,從果蠅處見微知著,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生物鐘相關基因的研究。
  • 2019年上海松江腦科學科普夏令營舉辦
    腦疾病組介紹了感覺信息處理和產生相應行為的神經通路,分享了聽覺損傷神經系統修復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神經系統衰老的分子開關機制。科普志願者通過自製條件化裝置,以小鼠和斑馬魚為實驗對象,讓同學們觀察與學習記憶、運動控制、等級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動物行為,了解大腦的功能,觀察腦片並繪製神經元。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浙江大學80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科研之外,他按捺不住科普的「衝動」:把關於科學的故事講出來。  讓公眾獲取專業的科學知識,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務  翻看王立銘的科普著作,覺得特別「接地氣」。《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用生動的故事,帶出脂肪、糖和膽固醇代謝研究中的重大發現;《上帝的手術刀》則以娓娓道來的筆調,探討基因編輯的歷史與未來。「讓一本知識深奧的科學書呈現出大樹下搖著扇子講故事的悠悠然。」
  • 小果蠅如何找吃的?
    生物學上把飢餓時候「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食物的行為叫做覓食行為,然而覓食行為到底由身體的哪一部分控制、有著怎樣的生物化學基礎,這一點卻一直沒有清晰的答案。而我們的研究團隊,就是為「吃」而生的——說得通俗一點,研究課題無非就是「為什麼吃」、「吃嘛好」以及「吃多少」。為了解答「動物如何找飯吃」 這個好玩也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在實驗室裡擺弄起了小小的果蠅。
  • 齊魯醫藥學院舉辦中學生科普活動——人體奧秘和生命健康科普
    「大學·中學手牽手 健康生活向前走」中學生科普活動在一號教學樓順利舉行。來自周村一中的60名初中生,在人體奧秘和生命健康科普基地享受了一次生動有趣的人體知識科普盛宴!上午九點,解剖學社的志願者從南門把周村一中的60名參觀學生迎進來,帶著他們前往活動地點——一號教學樓人體奧秘和生命健康科普基地。在志願者的帶領下,參觀隊伍在校園裡有序前進。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動物行為學(Animal Ethology)是以動物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是動作和動作的變化、信息的傳遞與接受及個體之間的行為互作,通常指動物的各種形式的運動、鳴叫、身體的姿勢,個體的通訊和能夠引起其他個體行為發生反應的所有外部可能識別的變化(Aubrey Manning,1998)。
  • 多篇文章揭示染色體的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染色體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重要研究成果進行解讀來揭示機體染色體的奧秘,與大家一起學習!有趣的是,不起眼的果蠅設計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平衡」這些差異。人類和小鼠的雌性會關閉其中的一條X染色體,而果蠅則是由雄性來完成這項任務。一種稱為MSL複合物的表觀遺傳因子與單條雄性X染色體結合,並利用它的組蛋白乙醯化功能使得這條X染色體過度活化,從而試圖讓雄性果蠅的RNA生產水平與攜帶兩條X染色體的雌性果蠅中的相當。如果這一過程失敗,那麼雄性果蠅就會死亡。
  • 八桂小記實踐採寫:親手製作望遠鏡,探索望遠鏡的科學奧秘!
    11月29日,八桂小記者與小小科學家一起在廣西區科技館親手製作望遠鏡,聽科普老師講解望遠鏡的科學奧秘。》欄目錄製▲小記實踐↓八桂小記者一路跟隨科普老師探索各個科學現象奧秘,最後進到科普教室體驗望遠鏡的科學奧秘,還摺疊瞭望遠鏡。
  • 趙章武團隊研究揭示miRNA let-7對果蠅生物節律的調控機制(圖文)
    該研究在果蠅中證實了miRNA let-7調控晝夜節律,並進一步揭示了其調控環路。  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自然環境的晝夜波動和季節變化,深刻地影響著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動,使幾乎所有的生物體在生理和行為上都表現出晝夜節律。而晝夜節律作為最常見的一類生物節律,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 專家講座丨模式生物,打開生命奧秘之門的鑰匙
    所謂的模式生物是可用於研究與揭示生命體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物現象的一類生物。 例如孟德爾在揭示生物界遺傳規律時選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摩爾根選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在他們的研究中,豌豆和果蠅就是研究生物體遺傳規律的模式生物;而小鼠則是研究人類基因和疾病最主要的模式生物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作者 | 李晨陽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2019奧林巴斯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在京正式啟動
    在國家愈發重視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的當下,作為中小學正規科普教育的補充,企業、專業組織的校外科普活動也變得越來越重要。2月23日在北京中國兒童中心召開的首站活動中,奧林巴斯精心打造了光學科普課程、手工製作、設備體驗等創新環節,吸引了現場小朋友及家長的踴躍參與。奧林巴斯旨在通過此次活動,向全國的青少年群體傳遞科學知識,為中國青少年科普事業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