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李驥志

  一隻小小的果蠅體內,竟有揭示人類生物鐘機制的基因密碼。

  三位「40」後美國科學家歷時幾十年,從果蠅處見微知著,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生物鐘相關基因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於1940年代的這三位美國科學家才從果蠅中分離出一種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由此逐步揭示了生物鐘的奧秘。

  羅斯巴什:「你是在開玩笑嗎」

  73歲的麥可·羅斯巴什的生物鐘在凌晨五點零九分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亂了。

  「一般來說,固定電話在那個時候響起,多半是因為有人死了,」他告訴美聯社記者。在睡夢中驚醒,得知自己摘得諾獎後,他先是沉默了一陣子,然後說:「你是在開玩笑嗎?」

  瑞典中央通訊社援引羅斯巴什的話說,他接到電話後穿著睡衣和妻子坐在沙發上,「大腦一片空白,還沒顧得上告訴同事們,甚至還沒來得及喝上一杯咖啡。」

  等他終於反應過來時,他說:「我特別高興,為這個領域感到高興,為果蠅感到高興。對學校來說這也是很棒的事情。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看來,這樣一項基礎研究發現能夠引起關注令人欣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羅斯巴什稱自己與一同獲獎的霍爾既是好友,也是非常長久的完美合作夥伴。

  羅斯巴什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1970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3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博士後。自1974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布蘭代斯大學。1982年,他開始了針對生物鐘的相關研究。

  霍爾:「這些有趣的小生物」

  72歲的傑弗裡·霍爾在談及自己的研究生涯時,除了要感謝自己在求學階段的列位導師,還要特別感謝果蠅。

  「它們其實是非常複雜的生物體,其構造精密而有趣,」傑弗裡此前接受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採訪時說,他坦言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愛上了果蠅」。

  霍爾194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曾是美聯社記者,不過霍爾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在一位果蠅遺傳學家的引導下踏上了基礎生物學研究之路。

  他於1971年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1年至197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1974年加入布蘭代斯大學。

  2002年起,他開始在緬因大學任教。那時他住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每天騎著哈雷摩託車去上班,他說這除了能往返160多公裡體驗荒野,還能在集中精力駕車時暫時拋掉實驗室的煩惱。

  揚:「達爾文的啟示」

  68歲的麥可·揚回憶,他曾經每天都要和同事們安排一批果蠅模擬體驗從紐約到舊金山的時差。

  他的實驗室中有兩臺冰箱大小的培養箱,一臺貼著「紐約」字樣,另一臺貼著「舊金山」。培養箱裡的燈早上六點開,模擬日出,晚上六點關,模擬日落。這些需要「倒時差」的果蠅幫助他揭示人體生物鐘的秘密。

  揚1949年出生於美國邁阿密,儘管他的父母僅高中畢業,並無科研背景,但卻一直支持他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為揚買了天文望遠鏡,並包容了他的化學實驗設施對地板的「毀滅性打擊」。

  「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父母給我買了一本講達爾文進化論的書,當中有關於生物鐘如何控制花兒開放和鳥兒、昆蟲遷徙的描述,並提到這一機制還是個謎,」揚在獲得2013年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時回憶道。自家後院裡一株白天閉合、晚上綻放的花朵更讓他決心探索其中的奧秘。

  1975年,揚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78年起,他任職於美國洛克菲勒大學。1983年,揚的研究小組在洛克菲勒大學進行了一項試驗,觀察由於基因突變而作息紊亂的果蠅。

  經過連續四個晝夜的觀察記錄,用掉了6米多厚的圖表紙後,揚終於確信,他們將調控生物鐘的基因成功轉移到了本已生物鐘混亂的果蠅體內,使它們恢復了規律作息。這次實驗一發不可收拾,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裡,揚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越鑽越深。

相關焦點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相關連結:  他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記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科普:探測「時空的漣漪」——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新華社發(石天晟 攝)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2日宣布,將2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從左至右)的照片出現在顯示屏上。新華社發(石天晟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評獎委員會說,人們過去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其中原理卻長期不清楚。
  • 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原標題: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 李玫憶)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2日揭曉。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揭曉!
    北京時間10月1日消息,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剛剛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所做出的貢獻。正如很多人所言,艾利森教授與本庶佑教授,以及其他科研人員在免疫療法上的開拓性貢獻,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抗癌症的格局。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北京時間昨天(2日)下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以及麥可·楊,以表彰他們在晝夜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何為「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它又對人類生物或醫學研究帶來怎樣的應用與深遠影響?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邢斯嘉 李行健 見習記者苗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昨天傍晚,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兩年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女科學家,也讓這個獎項被更多中國人所了解。屠呦呦是因為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而得獎。今年,這三位科學家又是因為什麼得獎呢?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昨晚,央廣記者多方求教,用了近四個小時,力求給大家做靠譜兒的翻譯。
  • 2017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公布!
    導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人是三位美國遺傳學家:Jeffrey C.Hall,Michael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07次。2015年10月5日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由此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由此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十年回顧2010~2019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
  • ...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SCI 論文比較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成功之路》(段志光著. 2 版. 01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總體上低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整體欠缺,但論文質量呈現出連年持續走高的趨勢,特別是少數年份論文在部分重要指標上的質量已超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展現出中國基礎科學國際競爭力增長的趨勢,預示著我國諾貝爾獎級生物醫學科學家隊伍正在形成
  • ...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SCI 論文比較的思考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成功之路》(段志光著. 2 版.▲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被引SCI 論文的被引次數頻譜分布圖(1980~2012 年)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相比,從SCI 論文的數量來看,雖然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的總體產出較之明顯偏少,但二者在年度產出上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在研究時間窗口的前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的產出明顯多於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
  • 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G.
  •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成功之路》(段志光著. 2 版.▲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被引SCI 論文的被引次數頻譜分布圖(1980~2012 年)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相比,從SCI 論文的數量來看,雖然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的總體產出較之明顯偏少,但二者在年度產出上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在研究時間窗口的前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的產出明顯多於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10月7日,萬眾矚目的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謎底已經揭曉,我們也可以從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多年的發展長河中擷取出點點滴滴多樣的浪花。  最年長的獲獎者   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醫學獎獲得者為美國微生物學家、腫瘤誘導病毒的發現者弗朗西斯·佩頓·勞斯。勞斯因提出病毒致癌學說,開創癌症起因研究的新紀元而獲得196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時,他已經87歲。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解密機體生物鐘奧秘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由美國、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領域的貢獻。,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據諾貝爾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5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晚就要出爐啦!快看看過去10年來的獲獎人
    來自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於北京時間2020年根據iNature編輯部統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901年至2020年期間總共頒發了110次,有219位獲獎者。經過統計,僅僅有12位女性獲獎;僅授予1人的,共出現了39次;授予2人的,共出現了33次;授予3人的,共出現了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