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據悉,這是楊宇豐教授團隊今年發表的第二篇神經退行性疾病與衰老機制的相關論文,今年4月份該團隊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黃昆教授團隊合作在Aging Cell 雜誌上報導了與帕金森症發病以及衰老高度相關的染色質重塑因子SMARCA4以及共同的ERK-EST信號通路,提出了幹預帕金森症以及衰老的潛在廣譜藥物[1]。
-
科學網—解析豬松果體褪黑素合成的調控機制
本報訊 松果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褪黑素能調控相關時鐘基因的表達進而調節生物節律。
-
miRNA對牙再生調控機制的研究現狀
研究發現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牙齒發育過程中起著關鍵調控作用,調節細胞增殖與分化。這一機制為牙再生提供關鍵思路。本文就miRNA在牙再生領域的相關研究作一綜述。隨著對miRNA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其對成牙本質細胞分化過程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牙本質再生提供基礎。
-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6:5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Dickso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那麼,是否可以以果蠅為模式生物來探究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近年來,朱巖課題組圍繞果蠅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和分子機制開展系列研究。
-
日本團隊研究出果蠅傳遞「求愛」信息機制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17日報導,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上川內Azusa教授(神經科學)等人的研究團隊在4月17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對於雄性果蠅求愛時發出的振翅音節奏,弄清了雌性果蠅進行分辨時的大腦機制。
-
綜述:理解涉及黑腹果蠅P450的調控機制
果蠅屬P450是被Cap 『n』 collar isoform C(CnCC)和Spineless(ss)所調控,它們是高等哺乳動物Nrf2和AhR的同源物。然而,包括果蠅在內的昆蟲中的支持這一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理解組成的和誘導的表達模式需要的關於控制昆蟲P450表達的信號途徑對於大多數昆蟲鑑定的P450仍然相當缺乏。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研究發現內源性過氧化氫近日節律震蕩調控生物鐘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德培院士團隊,第一次揭示了氧化還原信號在一個近日節律周期(24小時)內的變化規律,找到了該信號節律和經典生物節律轉錄翻譯負反饋調控機制之間直接耦合的關鍵點。11月26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細胞生物學》。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利用果蠅作為模式動物,今年的諾獎得主分離到了一種能夠控制日常正常生物節律的特殊基因,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基因能夠編碼特殊的蛋白,當處於夜晚時該蛋白能夠在細胞中進行積累,隨後在白天時就會發生降解;隨後,研究人員還鑑別出了額外的蛋白質組分,同時他們還闡明了一種能夠指導細胞內部自我維持時鐘發條(self-sustaining clockwork)的特殊機制;如今研究者通過研究其它多細胞有機體中細胞的相同原則認識到了生物鐘的關鍵功能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實體瘤膀胱癌發生機制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聯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周芳堅團隊、謝丹團隊和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旲團隊合作研究,發現m5C通過細胞質內新結合蛋白YBX1調控mRNA的穩定性,進而調控膀胱癌的增殖和轉移。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肥胖相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和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等慢性蛋白尿性腎病常見的獨立危險因素,提出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88月25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我校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和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技術闡明了CCT 家族蛋白與NF-YB、NF-YC
-
人體自帶24小時生物鐘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生物節律
這表明,植物似乎有自己的生物鐘,而且這種生物鐘是內源性的,這也是生物節律的最早證據。 到了20世紀初,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人的生物節律或生物周期。德國柏林的醫生威廉·弗裡斯和奧地利維也納的心理學家赫樂曼斯·沃博達宣稱,人的體力存在著一個從出生之日起以23天為一周期的「體力盛衰周期」;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況也存在著一個從出生之日起以28天為一周期的「情緒波動周期」。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學或醫學獎公布:三位美國科學家通過果蠅帶你窺探「生物鐘的...
「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即生物鐘的分子機制。三人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解釋了生物節律特別是晝夜節律形成的分子機制。 1984 年,他們發現若改變果蠅體內一組特定基因,其晝夜節律就會被改變,這組基因被命名為周期基因 (period gene,簡稱「the per」)。這個發現向人們揭示出天然生物鐘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在此基礎之上,霍爾和羅斯巴什有了第二個突破。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磷脂醯絲氨酸代謝維持細胞穩態的機制
除了組成膜系統,磷脂及其修飾物在調控多種細胞內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生理作用。磷脂醯絲氨酸是在細胞內質網上合成,並通過脂轉運蛋白在不同膜接觸位點(membrane contact site)將其轉運到細胞膜上和線粒體中。磷脂醯絲氨酸合成代謝調控缺陷會導致發育缺陷,而轉運缺陷會導致非酒精性肝病。然而,其在細胞內的生理機制仍知之甚少。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