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內源性過氧化氫近日節律震蕩調控生物鐘

2020-11-27 騰訊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德培院士團隊,第一次揭示了氧化還原信號在一個近日節律周期(24小時)內的變化規律,找到了該信號節律和經典生物節律轉錄翻譯負反饋調控機制之間直接耦合的關鍵點。11月26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細胞生物學》。相關結果證明了氧化還原信號節律在生物節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生命活動都具有生物節律震蕩現象,其背後的機制目前存在兩種理論,一種是已經被廣泛認可的基於基因轉錄的轉錄翻譯負反饋環路(TTFL),另一種則是機制尚不清楚的基於代謝的氧化還原震蕩子,兩種機制之間是否存在直接聯繫已經被探索和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仍懸而未決。

劉德培、陳厚早等人及合作者,對單個細胞以及小鼠肝臟內的過氧化氫(H2O2)水平在不同時間點進行了測定,發現H2O2水平呈現近日節律震蕩。研究人員採用篩選策略,發現核心生物節律調控分子CLOCK蛋白可以直接感受內源性H2O2的震蕩。通過構建點突變小鼠證明,半胱氨酸195位點可以直接被內源性H2O2有節律地氧化修飾,而這一修飾對於正常的生物節律不可或缺。

研究人員還證明了定位於線粒體內的p66Shc蛋白是內源性H2O2節律震蕩的關鍵因子,敲除該關鍵因子可以擾亂內源性H2O2節律,破壞CLOCK氧化還原修飾的正常震蕩節律和生物鐘功能,最終導致小鼠肝臟轉錄組震蕩重塑,增加小鼠自由周期時長,影響光對於小鼠節律行為重調定。

該研究第一次真正彌合了轉錄不依賴的氧化還原震蕩節律和依賴於轉錄的轉錄翻譯負反饋環路機制兩大學術觀點之間的鴻溝,增加了人們對於驅動生物節律震蕩的根本機制的認識。

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Ueli Schibler發表評論,高度評價了該工作,認為該工作有助於回答震蕩節律是否存在於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問題。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相關焦點

  •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三人因對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上述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
  • 生物鐘的研究、功能和機理——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他早年從事果蠅轉座子機制的研究。在了解到果蠅的日節律基因被發現後,轉而開展了日節律基因的克隆和機理研究工作至今。麥蘭第一次記錄了內源性的、而不是光或其他外因造成的晝夜節律性的振蕩,無意中成為第一個發現日節律的人。麥蘭的發現比日節律這個詞的正規使用早了230年,並且他也是第一個用恆定環境來檢測和判斷一種生物節律是受外部刺激的還是內源性的人。  繼麥蘭之後,法國農學家亨利—路易斯·杜哈麥·芒修(Henri—Louis Duhamel du Monceau)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
  • 生物鐘被打亂,小心患癌症
    晝夜顛倒的夜貓子們注意了,長期在生物鐘被打亂的狀態裡,患癌症的機率會大大增加。生物節律(Circadian)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about a day」(大約一天)。經過在地球上億萬年的進化,人的內源性日節律——也就是生物鐘——和地球自轉周期同步,大約為24小時。生物鐘能夠追蹤時間變化並對環境產生「預知性」反應。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儘管頭髮的生長周期要遠大於24小時,但HFSC也是處於晝夜節律的調控之下的。例如,隨著全身晝夜節律紊亂的小鼠慢慢長大,其毛囊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很可能是由於Bmal1缺失引起的外界調控信號或年齡相關的損傷積累所致,因為毛囊周期循環在條件性敲除表皮Bmal1的年輕小鼠中是正常的。但是,年輕小鼠表皮的強迫性晝夜節律失衡會干擾HFSC和祖細胞中DNA複製的晝夜節律。
  • 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讀多物種生物鐘
    報告伊始,徐小冬介紹生物鐘通過生理生化和行為學多層面的近日節律調控,維持組織穩態,增強物種的環境適應性,以及人類的健康;生物鐘與環境信號的同步化是國際普遍關注的關鍵科學問題。報告從「生物鐘的起源-自然界的周期節律現象的產生」「生物鐘的發現-時間生物學研究簡史」「生物鐘的分子機理-諾獎得主等科學家的學術貢獻」「生物鐘的功能」「國際和我國生物鐘領域當前研究熱點」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跨物種跨學科的生物鐘研究的進展,以及個人課題組在植物生物節律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鐘,是機體內的時間調控機制,通過產生近日節律、月節律、季節節律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過程。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2】Neuron:新研究揭示壓力與生物鐘之間的關係doi:10.1016/j.neuron.2019.08.007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適當的壓力可以使晝夜節律時鐘更好,更快地運行。
  • 轉基因豬助力生物鐘與人類疾病研究
    原標題:轉基因豬助力生物鐘與人類疾病研究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傳書)科學家採用手工克隆技術首次將人體生物鐘基因突變體轉入到豬體內,成功獲得生物節律轉基因模型豬。在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表現出生物節律紊亂的典型症狀。
  • 研究發現光療療法可以調節人體生物鐘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輪班工人可以接受光療法,來使他們的生物鐘恢復同步。一項研究顯示,晚上暴露在明亮的燈光下會減少褪黑激素,這是一種調節晝夜節律的激素。而褪黑素是人體內為促進睡眠而分泌的胺類激素。
  • 生物鐘如何校準時間?
    廣義的生物鐘涵蓋一切與生命活動相關的周期變化背後的基本規律,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物鐘則是指近日節律(其周期接近地球自轉的周期)的內在運行機制。生物鐘是生物機體內源自主產生的,以約24小時為周期,可以自我維持的振蕩。不同物種的生物鐘周期存在物種特異性,介於20~28小時。生物鐘能夠促進機體的生存優勢,提高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其中生物鐘的同步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生物鐘同步化的定義  生物鐘的同步化是指外界環境對機體生物鐘進行重置的過程,類似於人們每天對鐘錶的對時。
  • 生物鐘可以重設嗎?研究發現生物鐘和衰老有關聯
    生物鐘其實是身體內一些蛋白水平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控制體溫、血壓、激素等體徵的變化,決定人們是清醒或者瞌睡。身體內發生的周期性變化,意味著在一天24小時中的每個時間段都有最適合做的事情,比如早上9點半開始工作效率最好,下午5點到7點最適合運動。
  • Neuron |基於螢光酶顏色轉換成像技術發現新的生物鐘神經調節機制
    作為下丘腦內的一個神經核區,SCN包含約10,000多個各個類型的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都擁有自主的周期性震蕩功能,神經元之間又通過神經突觸的電生理聯接和其他信號轉導作用相互耦合,組成一個三維集成網絡,成為一個穩定的高精度高相干授時器。SCN分泌100多種已確定的神經遞質、神經肽、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
  • 生物鐘起源
    2005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的高雄近藤和他的同事在《科學》上發表報告稱,將三類時鐘蛋白放入試管,再加入三磷酸腺苷所產生的能量,也即ATP,生理時鐘便會有規律地從KaiC中加減磷酸分子。報告表明生理時鐘沒有DNA也能運轉,這一發現震驚生理節律研究界。同時也揭示了維持時間並不需要控制信使RNA和蛋白質的複製。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2】Scientific Reports:研究揭示酒精性肝病和生物鐘之間的聯繫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生物鐘在酒精性肝脂肪變性或脂肪肝病發展的作用。脂肪肝是脂肪在肝臟細胞的異常積累,並與脂肪代謝的擾動密切相關聯。酒精性肝脂肪變性是由過量飲酒產生的,與肝炎或肝臟炎症有關。生物鐘調節生物化學、生理學和行為的24小時節律,是維持正常健康狀態的關鍵。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Young就對生物鐘進行了深入研究闡明了其內在的工作機制,相關的研究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適應自身的晝夜節律,以便能夠與地球的旋轉同步。其他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也發現,不僅是植物,動物和人類同樣也有這自身關鍵的生物鐘,生物鐘能夠幫助他們為一天各種環境的波動做好準備,這種調節適應機制也就指的是晝夜節律鍾(circadian rhythm),其源於拉丁文中的「circa」意指「圍繞」和「dies」意指「白天」,但是內部晝夜節律生物鐘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如今依然是一個謎題!
  • 生物鐘紊亂會致命麼--中國數字科技館
    這正是單細胞微生物、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等幾乎所有生命體都存在的生物鐘現象。  生物鐘既是生命體內在的晝夜節律,受到一系列生物鐘基因及其蛋白質構成的複雜網絡的調控,也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如經常熬夜、上夜班、跨時區飛行、飲食不規律等行為,則會造成生物鐘紊亂。
  •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他們的貢獻是率先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晝夜節律有多重要,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有哪些獨特之處,未來還有哪些問題要解決?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澎湃新聞專訪了致力於晝夜節律基因調控網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嚴軍。
  •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24: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tchell A.
  • 生物鐘的「前世今生」
    這種地球上的生命隨地球的節律性運動而表現出的節律性現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物鐘。我們每天早起晚睡就是生物鐘的作用。生物鐘是怎樣被發現的?18世紀,科學家發現含羞草的葉片會在白天朝向太陽打開,而到傍晚則會閉合起來。
  • 釋新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鐘的分子研究
    勇氣和運氣:生物鐘的分子研究運氣,外在而縹緲;勇氣,內生而實在。運氣不會尋找勇氣;勇氣可能碰到運氣。在研究生物鐘基因的過程中,事先難以預料能否取得突破,事後分析發現勇氣足以成功,而運氣是錦上添花,雖然花開的特別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