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2021-01-13 生物谷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17:30,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緬因大學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 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得此獎。

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地球的自轉規律,很多年以來,我們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有機生命都擁有一種特殊的內部時鐘,這種時鐘能夠幫助他們預料並且適應每天的節律,但這種特殊的內部時鐘具體是怎麼工作的呢?研究人員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就對生物鐘進行了深入研究闡明了其內在的工作機制,相關的研究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適應自身的晝夜節律,以便能夠與地球的旋轉同步。

利用果蠅作為模式動物,今年的諾獎得主分離到了一種能夠控制日常正常生物節律的特殊基因,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基因能夠編碼特殊的蛋白,當處於夜晚時該蛋白能夠在細胞中進行積累,隨後在白天時就會發生降解;隨後,研究人員還鑑別出了額外的蛋白質組分,同時他們還闡明了一種能夠指導細胞內部自我維持時鐘發條(self-sustaining clockwork)的特殊機制;如今研究者通過研究其它多細胞有機體中細胞的相同原則認識到了生物鐘的關鍵功能。

在保證精密準確性的前提下,我們機體內部的時鐘能夠調整生理學狀態適應一天中劇烈變化的不同階段,生物鐘能夠調節一些關鍵的機體功能,比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代謝機制等,當外部環境和內部生物時鐘之間發生短暫的不匹配時機體的健康就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當我們穿越幾個時區經歷所謂的時差症候群時,當然也有跡象表明,機體內部「計時員」介導生活方式和節律之間的慢性失調或許與多種疾病發生的風險直接相關。

機體的內部時鐘

很多有機體都會通過調節自身不斷適應環境中所發生的的改變,在18世紀,天文學者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就會含羞草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白天時含羞草會打開葉片,而黃昏時就會關閉葉片,於是他就想知道如果將含羞草置於持續的黑暗環境中會發生什麼?結果發現,含羞草的葉片並不依賴於日光,其會持續遵循正常的日間振蕩(daily oscillation)(圖片1),植物似乎也有著自身的生物鐘。

其他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也發現,不僅是植物,動物和人類同樣也有這自身關鍵的生物鐘,生物鐘能夠幫助他們為一天各種環境的波動做好準備,這種調節適應機制也就指的是晝夜節律鍾(circadian rhythm),其源於拉丁文中的「circa」意指「圍繞」和「dies」意指「白天」,但是內部晝夜節律生物鐘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如今依然是一個謎題!


圖1:內部生物時鐘

白天時含羞草的葉片會張開,但在黃昏時就會自動關閉(上圖);天文學者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將含羞草置於持續黑暗的環境中(下圖),結果發現,含羞草的葉片會持續遵循自身正常的晝夜節律,甚至並不會在白天發生波動。

鑑別出時鐘基因

早在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Seymour Benzer和他的學生Ronald Konopka就想知道是否能夠在果蠅機體中鑑別出控制晝夜節律鐘的特殊基因,隨後他們通過研究發現了未知基因的突變或許會干擾果蠅的晝夜節律鍾,於是他們將該基因命名為「period」,但該基因到底是如何影響晝夜節律鐘的呢?

今年的諾獎得主同時也對果蠅進行了研究,旨在發現生物鐘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1984年,研究者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在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進行密切合作,同時也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Young進行合作,成功分離到了period基因,隨後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發現了該基因所編碼的一種名為PER的特殊蛋白,該蛋白在夜晚時會在細胞中進行積累,而白天就會發生降解,因此,PER蛋白的水平會在24小時的循環狀態下進行波動,並且同晝夜節律鍾同步發生。

一種自我調節的時鐘發條機制

研究者下一個關鍵的目標就是理解諸如這樣的晝夜節律擺動如何產生以及維持的?研究者研究者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假設,PER蛋白會阻斷period基因的活性,該蛋白會通過一種抑制反饋迴路來抑制自身的合成,從而調節其在持續周期節律中的水平(圖2A)。


圖2A:簡單闡明period基因的反饋調節迴路

如圖所示,24小時波動中所發生的連續事件,當period基因處於活性狀態時,period的mRNA就會被製造,隨後mRNA就會被運輸到細胞的細胞質中並且作為PER蛋白產生的末班。PER蛋白在細胞核中會進行積累,此時period基因的活性就會被阻斷,這就會產生一種晝夜節律背後的抑制反饋迴路機制。

製作模型的確非常誘人,但這個謎題似乎還缺少了很多關鍵環節;為了阻斷period基因的活性,在細胞質中所產生的PER蛋白就會到達細胞核中,而細胞核則是遺傳物質「定居」的場所。研究者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通過研究發現,夜晚時PER蛋白能夠在細胞核中積累,那麼它是如何到達細胞核的呢?1994年,研究者Michael Young發現了第二個時鐘基因「timeless」,該基因能夠編碼正常晝夜節律所需要的關鍵蛋白—TIM蛋白,研究者發現,當TIM同PER一起綁定後,兩種蛋白就會進入到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阻斷period基因的活性關閉抑制反饋迴路(圖2B)。


圖2B:簡單闡明晝夜節律鐘的分子組分


諸如這樣的調節性反饋機制就能夠解釋細胞中蛋白水平發生波動的機制,但仍然存在研究人員無法解釋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控制著波動(擺動)的頻率呢?研究者Michael Young鑑別出了另外一個關鍵基因—doubletime,其能夠編碼名為DBT的蛋白,該蛋白能夠減緩PER蛋白的積累,這或許就能夠幫助闡明這種晝夜節律波動是如何被調節來精密適應每天24小時循環的。

研究人員模式轉變的重磅級發現建立了生物鐘的關鍵機制及原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研究人員還能夠闡明生物鐘機制中所涉及的其它分子組分,也能解釋生物鐘的穩定性及功能;比如,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鑑別出了維持period基因活性的關鍵蛋白以及光同時鐘同步的機制。

在人類生理上守時

生物鐘會參與機體複雜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如今我們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有機體都會利用相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生物鐘能夠調節很大一部分基因的表達,因此,一種經過仔細校準的晝夜節律會促進機體的生理學機制適應每天不同階段(圖3),基於三位諾獎得主的重大發現,生物鐘生物學研究未來也將會成為一個高度動態化的研究領域,同時對於機體健康也至關重要。


圖3:生物鐘能夠促進機體生理學狀態適應每天的不同階段;機體的生物鐘能夠幫助調節睡眠模式、攝食行為、激素釋放、血壓以及體溫等

針對今年的諾貝爾獎,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內生物節律研究的交流,生物谷將主辦2018生物節律與疾病研討會(1.12—1.13), 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及臨床醫生等專業人士圍繞生物節律的調控機制,生物節律與疾病進行深入探討, 推動生物節律學術研究的發展。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官方解讀最新生理醫學獎:睡覺和清醒背後的分子機制
    今年的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們從果蠅身上分離出了一種基因,這種基因用來控制果蠅的日常生物節律。研究者們表示,這種基因可以使得果蠅在白天時對體內的一種蛋白質進行編碼,使它們聚集,到晚上則進行降解。隨後,研究人員又發現了這種機制的其他蛋白質組分,從而揭示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機制使得細胞內的生物鐘持續工作。我們現在認識到,這種細胞內機制同樣作用於其他多細胞生物,包括人類本身。
  • 3位美國遺傳學家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4年前曾獲邵逸夫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仁昌)當地時間2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率先揭曉。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希和麥可·楊三人分享了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三位獲獎者都是來自美國的遺傳學家。
  •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三人因對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上述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
  •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時間:2017-10-03 09:57:1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NT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生物鐘領域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對「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發現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主任徐瓔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為大家帶來題為「生命旋律的曲線美」的報告,為公眾深度解讀201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研究。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本篇綜述是西班牙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Salvador Aznar Benitah團隊於2020年5月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題為「Circadian Regulation of Adult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Aging」的文章,詳細介紹了成體幹細胞的晝夜節律調控機制,以及成體幹細胞衰老與晝夜節律調控之間的複雜關係。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諾貝爾獎得獎人數也常被用來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每年10月就進入了諾貝爾獎的開獎月份,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會投向瑞典,矚目著到底會是誰摘得桂冠。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
  • 生物節律研究,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生物鐘領域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對「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主任徐瓔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為大家帶來題為「生命旋律的曲線美」的報告,為公眾深度解讀201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研究。
  • Cell子刊深度解讀!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Circadian Regulation of Adult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Ag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的晝夜節律調節機制;晝夜節律鍾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 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讀多物種生物鐘
    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數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心理學等多學科專家學者40餘人共享學術盛宴。第一附屬醫院設分會場,神經內科的青年研究型臨床醫生近20人通過騰訊會議在線集中收看報告並參與討論。報告伊始,徐小冬介紹生物鐘通過生理生化和行為學多層面的近日節律調控,維持組織穩態,增強物種的環境適應性,以及人類的健康;生物鐘與環境信號的同步化是國際普遍關注的關鍵科學問題。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物理學獎公布!
    >來源:科學網 作者 | 馮麗妃 梅進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Roger Penrose將獲得一半獎金,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 【2017年諾獎】4位科學家熱評生理或醫學獎:節律,探尋生物體內的時刻表
    生物鐘涉及到我們複雜生理機制的多種方面。我們現在知道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都使用了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我們的大部分基因都受到生物鐘的調節,因此,一個精心校準過的晝夜節律會調整我們的生理機制來適應一個晝夜內的不同階段(圖3)。自從三位獲獎者做出這些開拓性的發現以來,晝夜節律生物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廣泛而高度活躍的研究領域,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有著重要影響。
  • 一文讀懂諾獎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失眠的果蠅和熬夜的科學家:科研無僥倖!
    我們雖然認識到了人會追隨晝夜節律來活動,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發現其本質原因:細胞如何精確的調控約等於24小時的晝夜節律呢?這就是三位諾獎得主所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諾獎得主是三位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晝夜節律是怎麼形成的:根據本次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來看,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有三個,分別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無時間基因(timeless gene)以及雙倍時間基因(doubletime gene)。那麼這些基因是如何控制細胞進行24小時的精確晝夜節律調控呢?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這些內源性的計時機制被稱為生物鐘。這些生物鐘的主要功能是揭示生物體生理的晝夜節律,以確保主要的生理功能與外界環境同步。由遺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新陳代謝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宿主晝夜節律性和脂質代謝的交叉調節日益被認識到,並且生物鐘-脂代謝的相互作用可能參與肥胖的發生發展。
  • 生理醫學獎花落細胞感知氧氣領域 概念股會否再次被...
    ,六大獎項公布的時間表如下:  生理醫學獎:10 月 7 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30(北京時間下午 5 : 30)  物理學獎:10 月 8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45(北京時間下午 5 : 45)  化學獎:10 月 9 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45(北京時間下午 5 : 45)  文學獎:10 月 10 日,最早當地時間下午
  • 解讀2014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2014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獲獎者給出了答案。他們發現了大腦中的定位系統,被稱為「內置GPS」,讓我們能夠在空間中找到方向,並實現定位,同時他們也從細胞層面上闡釋了這種高級認知功能的機制。
  • 金斯瑞解讀|Science新發現!晝夜節律竟然存在性別差異
    為了適應地球自轉規律,許多動植物進化出了相適應的形態學,生理學特徵,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晝夜節律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例如發光菌的發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攝食,軀體活動,睡眠和覺醒等行為都屬於晝夜節律。來自緬因大學的研究者Jeffrey C.
  • 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麥可·羅斯巴什教授2017年因發現了「生物體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直言,「我們看到晝夜節律的周期是24小時,為什麼不是20小時或27小時?
  • Nucleic Acids Research:研究揭示長非編碼RNA對節律基因的調控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一類節律表達的長非編碼RNA(lncRNA)標記了基因組上可以介導長程染色質相互作用的增強子,並通過這種相互作用調節了節律基因的表達。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一種24小時的周期性生理現象,可以通過在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等多種層次上調控基因表達,來調節動物的許多生理與行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