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2020-12-06 騰訊網

國內外關於生物鐘與脂肪代謝相關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宿主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關係,並從激素(褪黑素、瘦素以及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和能量代謝角度探討了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機制以及影響因素。

幾乎所有活著的有機體都進化出了自我調節的轉錄-翻譯環路,產生周期約為24小時的振蕩。這些內源性的計時機制被稱為生物鐘。這些生物鐘的主要功能是揭示生物體生理的晝夜節律,以確保主要的生理功能與外界環境同步。由遺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新陳代謝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宿主晝夜節律性和脂質代謝的交叉調節日益被認識到,並且生物鐘-脂代謝的相互作用可能參與肥胖的發生發展。多種系統和分子機制,如激素(即褪黑激素、瘦素和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群和能量代謝,將生物鐘和脂類代謝聯繫在一起,可以預見,生物鐘-脂類代謝相互作用的放鬆會增加肥胖的風險,進而加劇生物鐘-脂類代謝的紊亂。攝食時間和膳食營養素是影響體脂代謝晝夜節律的兩個關鍵環境因子,本文就其在肥胖發生中的影響機製作一綜述。總而言之,表徵脂質代謝中的時鐘機制,旨在產生健康的晝夜生活方式,可能會改善肥胖護理。

生物鐘的節律是由內源性的計時系統驅動的

這些生物鐘控制著生物體生理的許多方面,它們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如光、食物和溫度。這些時間線索被稱為時間提示器或時間給予者。晝夜節律/時鐘的主要功能是預測外部環境的每日變化,從而維持動態平衡,並確保對波動的環境做出適應性的生理反應。例如,基因表達、轉錄因子、信號通路、荷爾蒙分泌、能量新陳代謝、生長和行為都由晝夜節律系統節律性地協調。

晝夜節律時鐘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起搏器,由至少20,000個神經元組成,位於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SCN),SCN向外周鍾(即心、肝、胃、脂肪組織和胰腺)延伸。

SCN-外周時鐘系統確保了哺乳動物的有序新陳代謝、生理和行為。然而,由於進化適應,生活在弱節奏環境(如極地和高緯度地區)的生物體在一年中的某些時間可能比那些不太極端的環境(如低緯度環境)的生物體表現出更弱的晝夜節律。

生物鐘與肥胖

生物鐘的功能已經在各種病理中被確定,目前受到極大關注的生物鐘的一個領域是與肥胖的相互作用。肥胖是由白色脂肪組織的異常堆積引起的,通常被解釋為營養過量、飲食不良、體力活動不足和慢性胰島素抵抗。然而,各種研究表明,晝夜節律的破壞,無論是遺傳的還是環境的變異(即,夜間光線暴露、睡眠障礙、社交時差和深夜零食),廣泛影響宿主的脂質代謝,加速肥胖的發展。

經常吃夜宵與體重增加呈正相關

每晚睡眠少於6-7小時與較低的瘦素水平、胰島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和暴飲暴食呈正相關。根據問卷,社交時差顯示節律紊亂者有更高的平均BMI和更多的脂肪量。因此,到目前為止收集的數據表明,生物鐘的遺傳環境破壞損害了生物鐘-脂質代謝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更高的肥胖風險。

晝夜節律-肥胖相互作用的潛在機制。

C類激素(即褪黑激素、瘦素和糖皮質激素)及其相關受體參與調節攝食、脂肪代謝和脂肪積累。有趣的是,這些激素中的許多(如褪黑激素、瘦素和糖皮質激素)在明/暗周期或食物可獲得性中表現出節律性,這可能是晝夜節律和肥胖之間相互作用的潛在機制。

腸道微生物群

腸道微生物已被確定為顯著影響哺乳動物的消化能力、營養吸收、能量平衡和體脂積累的環境因素。無菌動物和糞便微生物移植提供了對腸道微生物區系在宿主脂質代謝和肥胖發展中的作用的直接見解。

晝夜節律與肥胖的影響因素相互作用

早上吃得像個國王,中午吃得像個王子,晚餐吃得像個農夫,這被認為是促進健康生活的一種方式,暗示了日常作息在機體內穩態方面的重要作用。的確,餵食(餵食時間和營養成分,調節外圍時鐘)是與肥胖有關的關鍵環境授時因子

在外周組織中,攝取時間是最重要的外源性因子之一。不健康的進食時間的方式(就像人類的晚宴)對脂肪積累有潛在的影響。吃高卡路裡早餐的受試者晚餐攝入量減少,體重增加,脂肪組織、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胰島素與食用高卡路裡晚餐的受試者進行比較。這種現象的潛在機制可能與時鐘-營養相互作用有關,因為人們在晚上有更多的食慾和食物攝入,這與肥胖有關。

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改變了肝臟和腎臟的生物鐘基因和生物鐘控制基因。時鐘的損害:Bmal1染色質招募進一步重塑了高脂飲食挑戰動物的肝鎖,導致在光相期間額外的食物消耗,從而影響瘦素的分泌和胃迷走神經傳入。然而,減少晚餐攝入量的高卡路裡早餐是有益的,可以用來替代重度肥胖和代謝症候群。

長期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劇了晝夜節律系統和代謝狀態,這可能會引發其他代謝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本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您的點讚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相關焦點

  • 《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是的,今天還是腸道微生物的主場,這一次,我們要說說它是如何影響晝夜節律,調節代謝和肥胖的。、脂質吸收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來設定的!腸道微生物的失調或是晝夜節律被打破,代謝也會隨之受到影響。不但如此,他們還揭示了其中的表觀遺傳學機制[1]。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應該是腸道微生物對食物的代謝遵循基因設定的晝夜節律,但這一次,情況剛好反過來了。
  • 生物的晝夜節律
    四、晝夜節律的進化這個部分,我們不妨來思考,為什麼生物會進化出晝夜節律呢?事實上,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以回答的。凡是涉及進化論的東西,都很難設計實驗去重現千百萬年的生物學過程,因此我們這裡僅能從理(腦)論(洞)上進行一些推導。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相反,光亮和黑暗的周期確實能夠通過HSPCs內部的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去甲腎上腺素介導的代謝改變來調節HSPC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因此,儘管晝夜節律時鐘網絡對於HSPC進入循環系統並回到骨髓的每日周期變化至關重要,但晝夜節律時鐘與HSPCs穩態和功能之間的相關性仍是難以捉摸的。
  • 晝夜節律紊亂會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加速癌症進展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特殊的時鐘——生物鐘,管理著我們體內的晝夜節律。值得注意的是,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機體產生負面影響,這表現為增生性、代謝性和免疫性疾病,對全球健康造成巨大威脅。鑑於晝夜節律紊亂會使得機體免疫能力產生波動,因此,探究晝夜節律失調是否會抑制腫瘤相關的免疫細胞並最終促進腫瘤組織生長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研究。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Young就對生物鐘進行了深入研究闡明了其內在的工作機制,相關的研究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適應自身的晝夜節律,以便能夠與地球的旋轉同步。在保證精密準確性的前提下,我們機體內部的時鐘能夠調整生理學狀態適應一天中劇烈變化的不同階段,生物鐘能夠調節一些關鍵的機體功能,比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代謝機制等,當外部環境和內部生物時鐘之間發生短暫的不匹配時機體的健康就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當我們穿越幾個時區經歷所謂的時差症候群時,當然也有跡象表明,機體內部「計時員」介導生活方式和節律之間的慢性失調或許與多種疾病發生的風險直接相關
  •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受何影響?這個研究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
    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晝夜節律,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中,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理解晝夜節律現象在神經系統中如何產生、維持以及發揮作用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是受什麼來控制的呢?
  • 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這篇綜述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晝夜節律鐘調節成體幹細胞功能的機制,以及在老化過程中晝夜節律鐘的改變如何調節決定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內在和外在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從「成體幹細胞的晝夜節律和生境」、「成體幹細胞生境中的晝夜節律系統線索」、「成體幹細胞的衰老和晝夜節律鍾」、「老化的系統性晝夜節律網絡」、「晝夜節律鐘的幹擾和成體幹細胞的老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 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麥可·羅斯巴什教授2017年因發現了「生物體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直言,「我們看到晝夜節律的周期是24小時,為什麼不是20小時或27小時?
  • Science: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肝臟是人體的代謝中樞,肝細胞是肝臟中主要的細胞類型。研究人員觀察到成年小鼠肝細胞中核心時鐘蛋白REV-ERBα和β的缺失破壞了一部分肝基因的晝夜節律,並改變了新生脂肪形成的晝夜節律。簡而言之,肝細胞節律性轉錄因子參與晝夜節律、激素分泌和脂質代謝。
  • 《科學》證實:吃飯時間真的很重要,它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
    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鐘,它們的相互作用對人體代謝健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睡眠與飲食時間不規律容易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然而,關於生物鐘和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
  •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4:17:17 美國布法羅大學(SUNY)Margarita L. Dubocovich、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學院Bryan L.
  • 「旋轉木馬」上的蛋白質:晝夜節律和生理節律的連接點
    2015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隨著地球自轉,陽光灑在迎向地球的那一面,從而形成了晝夜交替節律。很多生物針對晝夜交替,也不停地調節著自身的節律,從而實現對環境的最高的適應性。這種大約24小時的節律性的調節,便構成了生物鐘。生物鐘的紊亂也被證明了與多種疾病關聯。但是這種晝夜節律如何形成的還是不清楚。
  • 從代謝異常到癌症……《自然》綜述作息「混亂」對腸道菌群和健康...
    Young同時克隆出名為period的基因,其所編碼的Per蛋白以二十四小時為周期波動,與人類的晝夜節律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三人對該蛋白的研究最終證明,生物節律受包括Per蛋白在內的一系列蛋白的調控,三人因此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生物節律遠不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麼簡單,它還能夠影響人體機能的方方面面。
  • 晝夜節律竟然存在性別差異
    為了適應地球自轉規律,許多動植物進化出了相適應的形態學,生理學特徵,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晝夜節律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例如發光菌的發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攝食,軀體活動,睡眠和覺醒等行為都屬於晝夜節律。來自緬因大學的研究者Jeffrey C.
  • 科學家喊你別熬夜:人類能量中心50℃線粒體晝夜節律...
    科學家喊你別熬夜:人類能量中心50℃線粒體晝夜節律...線粒體的晝夜節律?我國自古就重視人體各個器官的節律,比如古人認為心、肝、脾、胃、腎等人體重要器官都具有自己的最佳工作時間。到了現代,科學家們也一樣,苦苦追尋組織細胞隨著晝夜時間不斷變化的規律,而人體中的許多分子或者代謝產物是否也呈現出時間規律呢?
  • . | NADP +和NADPH是晝夜節律蛋白Nocturnin的靶標代謝物
    眾所周知,生物鐘根據晝夜周期調整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和行為。Nocturnin(NOCT)是一種節律性表達的蛋白質,在生理鍾控制下調節新陳代謝。基因組測序的結果揭示了NOCT從蒼蠅到人類是保守的。之前有科學家提出,NOCT在生命體中的作用是去腺苷酸化並調節代謝酶mRNA。
  •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調控生物鐘的腦區是視交叉上核(SCN),作為中樞系統的關鍵調控器控制並協調外周晝夜節律調節。
  • 《自然—科學報告》:夜間照明,晝夜節律邁不過的坎
    自白熾燈被發明以來,現代照明技術點亮了無數個黑暗的角落,拓寬了人類夜生活的邊界,卻擾亂著我們的晝夜節律。研究表明,夜間暴露在光照中會抑制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並因此導致失眠和睡眠質量下降[3]。
  • 研究表明讓屏幕變黃的「夜間模式」比藍光更影響睡眠 破壞晝夜節律
    稿源:cnBeta.COM一項研究表明將設備屏幕變黃的 "Night Mode"(夜間模式)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和藍光一樣也能影響睡眠,破壞晝夜節律。近年來手機廠商和消費者的都達成了共識: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使大腦變得警覺,不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