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2020-12-04 科學網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4:17:17

美國布法羅大學(SUNY)Margarita L. Dubocovich、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學院Bryan L. Roth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Brian K. Shoichet課題組合作揭示褪黑素受體配體調節晝夜節律的虛擬發現。2020年2月10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他們將超過1.5億個虛擬分子與MT1晶體結構對接,從而優先考慮結構配合和化學新穎性。合成並測試了38個高級分子,揭示了470 pM至6μM範圍內的配體。基於結構的優化產生了兩個選擇性的MT1反向激動劑,它們在拓撲結構上與以前探索的化學型無關,已在晝夜節律行為的小鼠模型中進行了測試。出乎意料的是,在主觀黃昏時給藥,MT1選擇性反向激動劑使小鼠生物鐘提前了1.3-1.5小時,在MT1中類似激動劑的作用消除,但在MT2敲除小鼠中卻沒有。這項研究說明了通過MT1選擇性配體調節褪黑激素受體生物學的機會,以及從各種超大型文庫的基於結構的篩選中發現新的體內活性化學型的機會。

據了解,神經調節褪黑素通過對兩個G蛋白偶聯受體MT1和MT2的作用來同步晝夜節律和相關的生理功能。夜間從松果體中有節律的釋放高水平的褪黑激素會激活下丘腦上眼瞼上核中的褪黑激素受體,使生理和行為與明暗循環同步。這兩種受體是使睡眠障礙和抑鬱症中的晝夜節律相一致的既定藥物靶標。儘管它們具有重要意義,但幾乎沒有體內活性MT1選擇性配體被報導,這阻礙了對晝夜節律生物學的理解和靶向療法的發展。

附:英文原文

Title: Virtual discovery of melatonin receptor ligands to modulate circadian rhythms

Author: Reed M. Stein, Hye Jin Kang, John D. McCorvy, Grant C. Glatfelter, Anthony J. Jones, Tao Che, Samuel Slocum, Xi-Ping Huang, Olena Savych, Yurii S. Moroz, Benjamin Stauch, Linda C. Johansson, Vadim Cherezov, Terry Kenakin, John J. Irwin, Brian K. Shoichet, Bryan L. Roth, Margarita L. Dubocovich

Issue&Volume: 2020-02-10

Abstract: The neuromodulator melatonin synchronizes circadian rhythms and relate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via actions at two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MT1 and MT2. Circadian release of high nighttime levels of melatonin from the pineal gland activates melatonin receptors in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 synchronizing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to the light-dark cycle1–4. The two receptors are established drug targets for aligning circadian phase in disorders of sleep5,6 and depression7,1–4,8,9.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few if any in vivo active MT1 selective ligands have been reported2,8,10–12, hampering both the understanding of circadian bi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therapeutics. Here we docked over 150 million virtual molecules against an MT1 crystal structure, prioritizing structural fit and chemical novelty. Thirty-eight high-ranking molecules were synthesized and tested, revealing ligands in the 470 pM to 6 μM range. Structure-based optimization led to two selective MT1 inverse agonists, topologically unrelated to previously explored chemotypes, that were tested in mouse models of circadian behavior. Unexpectedly, the MT1-selective inverse agonists advanced the phase of the mouse circadian clock by 1.3-1.5 hrs when given at subjective dusk, an agonist-like effect eliminated in MT1- but not in MT2-knockout mice. This study illustrates opportunities for modulating melatonin receptor biology via MT1-selective ligands, and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in vivo-active chemotypes from structure-based screens of diverse, ultra-large libraries.

DOI: 10.1038/s41586-020-2027-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27-0

相關焦點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國內外關於生物鐘與脂肪代謝相關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宿主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關係,並從激素(褪黑素、瘦素以及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和能量代謝角度探討了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機制以及影響因素。
  • 《自然—科學報告》:夜間照明,晝夜節律邁不過的坎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5622-4封面:Myriam Wares在科技不發達的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幾乎完全受日照支配[1, 2]。自白熾燈被發明以來,現代照明技術點亮了無數個黑暗的角落,拓寬了人類夜生活的邊界,卻擾亂著我們的晝夜節律。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時鐘由受轉錄/翻譯反饋迴路調控的複雜轉錄振蕩器網絡組成。受核心生物鐘轉錄機制特定的表觀遺傳背景以及譜系特異TF差異的影響,外周組織在同步時表現出高度組織特異性的晝夜節律輸出。轉錄後和翻譯後調節機制也有助於建立節律性基因表達,即使在轉錄水平沒有節律變化的情況下。因此,晝夜節律性變化發生在多個調節層,包括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乃至微生物組。
  • 研究表明讓屏幕變黃的「夜間模式」比藍光更影響睡眠 破壞晝夜節律
    稿源:cnBeta.COM一項研究表明將設備屏幕變黃的 "Night Mode"(夜間模式)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和藍光一樣也能影響睡眠,破壞晝夜節律。近年來手機廠商和消費者的都達成了共識: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使大腦變得警覺,不犯困。
  • 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這篇綜述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晝夜節律鐘調節成體幹細胞功能的機制,以及在老化過程中晝夜節律鐘的改變如何調節決定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內在和外在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從「成體幹細胞的晝夜節律和生境」、「成體幹細胞生境中的晝夜節律系統線索」、「成體幹細胞的衰老和晝夜節律鍾」、「老化的系統性晝夜節律網絡」、「晝夜節律鐘的幹擾和成體幹細胞的老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 褪黑素真能治好失眠?這些你得了解!
    褪黑素產品是否可以治療失眠? 褪黑素到底是啥? 褪黑素是人體大腦分泌的一種激素 它可以調節生物鐘 促使人快速產生睡意 褪黑素的分泌受晝夜節律調節 比如夜晚光線減弱
  •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受何影響?這個研究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
    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晝夜節律,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中,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理解晝夜節律現象在神經系統中如何產生、維持以及發揮作用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是受什麼來控制的呢?
  • 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
    為什麼人越老生物鐘越弱?為什麼睡不好腦子就不好使?晝夜節律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什麼關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科學問題,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麥可·羅斯巴什教授2017年因發現了「生物體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直言,「我們看到晝夜節律的周期是24小時,為什麼不是20小時或27小時?
  • 證實褪黑素讓高脂飲食小鼠吃不胖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帶領的湖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湖南農大)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團隊發現,動物腸道微生物節律與宿主脂肪代謝密切相關,同時褪黑素對微生物節律以及脂肪代謝紊亂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微系統》等雜誌。褪黑素是一種晝夜節律激素,它可以通過重新編程腸道菌群來改善宿主脂質代謝,腸道菌群也可以在明/暗循環中表現出節律性。
  • 褪黑素的催眠魔力 是浮誇還是虛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服用褪黑素來解決入睡難的問題,儼然成為年輕人中一種帶有無奈意味的「時尚」。然而,褪黑素的催眠魔力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  褪黑素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參與睡眠調節、免疫調節、生殖循環、癌症發生發展、抗氧化等等作用。作為重要的睡眠激素,褪黑素是調節人體晝夜節律的遙控器,一旦分泌減少,可引起晝夜節律延遲,導致入睡困難。
  • 褪黑素不只管睡覺的事兒,還和胃腸道健康息息相關!
    ,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大腦松果體分泌的激素,和睡眠息息相關。胃腸道是除松果體外,最重要的褪黑素來源,其中的「主力」就是腸嗜鉻細胞。而且褪黑素在胃腸道各段的分布也不同,在直腸和結腸濃度最高,在空腸和迴腸中最低。
  • 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啥我還是不推薦你吃褪黑素?
    原標題: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推薦大家吃褪黑素?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節律在根本上控制了所有生物的晝夜生理周期,使之和太陽得以同步,並調節了包括體溫激素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理過程————別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就告訴我這是不是說我失眠有救了?
  • 生物的晝夜節律
    四、晝夜節律的進化這個部分,我們不妨來思考,為什麼生物會進化出晝夜節律呢?事實上,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以回答的。凡是涉及進化論的東西,都很難設計實驗去重現千百萬年的生物學過程,因此我們這裡僅能從理(腦)論(洞)上進行一些推導。
  • Nature子刊:海馬晝夜節律鍾揭示時間對記憶恢復的調節作用
    最近,一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報告顯示,記憶恢復可能確實是受到了控制,這種控制來自於由晝夜節律依賴性轉錄因子BMAL1控制的海馬時鐘。BMAL1是一種調節許多其他基因表達的蛋白質,通常在睡醒前(ZT1-12)低水平和入睡前(12-24)高水平之間波動。
  •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調控生物鐘的腦區是視交叉上核(SCN),作為中樞系統的關鍵調控器控制並協調外周晝夜節律調節。
  • 褪黑素:它竟然是對抗自由基的最強「殺手」!不想變老就趕緊看!
    ·褪黑素是人腦深處松果體只在夜間分泌的一種胺類激素。當褪黑素合成後,會儲存在松果體內,當交感神經興奮時,松果體細胞就會釋放褪黑素人血。褪黑素是迄今發現的、人體內最強的自由基清除劑除,而「自由基」正是人體衰老的「元兇」,因此,褪黑素是人體內自帶的一種抗衰老激素。而之所以叫「褪黑素」,還是因為它能夠使一種產生黑色素的細胞發亮,具有美白肌膚的作用。
  • 晝夜顛倒 撥亂的生物鐘別忘了糾正回來
    小楊也說,自己生活大受影響,雖嘗試過改變,但做不到。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潘集陽教授給小楊做了睡眠日記,發現小楊的入睡和起床時間明顯延遲,是患了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這是一種慢性睡眠紊亂,患者睡眠覺醒時間通常推遲≥2小時。此障礙的一般人群患病率約為0.17%,青少年患病率為7%-16%。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其他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也發現,不僅是植物,動物和人類同樣也有這自身關鍵的生物鐘,生物鐘能夠幫助他們為一天各種環境的波動做好準備,這種調節適應機制也就指的是晝夜節律鍾(circadian rhythm),其源於拉丁文中的「circa」意指「圍繞」和「dies」意指「白天」,但是內部晝夜節律生物鐘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如今依然是一個謎題!
  • 「旋轉木馬」上的蛋白質:晝夜節律和生理節律的連接點
    2015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隨著地球自轉,陽光灑在迎向地球的那一面,從而形成了晝夜交替節律。很多生物針對晝夜交替,也不停地調節著自身的節律,從而實現對環境的最高的適應性。這種大約24小時的節律性的調節,便構成了生物鐘。生物鐘的紊亂也被證明了與多種疾病關聯。但是這種晝夜節律如何形成的還是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