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木馬」上的蛋白質:晝夜節律和生理節律的連接點

2021-01-09 生物谷

2015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隨著地球自轉,陽光灑在迎向地球的那一面,從而形成了晝夜交替節律。很多生物針對晝夜交替,也不停地調節著自身的節律,從而實現對環境的最高的適應性。這種大約24小時的節律性的調節,便構成了生物鐘。生物鐘的紊亂也被證明了與多種疾病關聯。但是這種晝夜節律如何形成的還是不清楚。

 

如今,有研究(發表於《Science》)從分子原子層面,掀開了生理節律機制神秘面紗的一角。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地球每天的自轉周期(20小時)被「編碼」進了KaiC蛋白的原子層面結構。KaiC是藍藻中的一種蛋白質,直徑大小為10nm。該研究對於深入理解有關生物鐘學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生物鐘的生理節律是如何決定的?而且該研究對於未來發展針對生理節律紊亂的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通過研究結構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藍藻(有時候也被稱為藍細菌),可以構建起簡單的生物鐘模型。在藍藻中,通過三種蛋白質(KaiA,KaiB和KaiC)以及ATP(三磷酸腺苷,一種細胞內的能量貨幣),可以重建藍藻生物鐘。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表明,KaiC蛋白有ATP水解酶活性,而且這種活性與晝夜周期是緊密相連的。有猜測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蛋白質的內部結構,導致了其能夠響應晝夜節律變化,而導致了其活性的變化。深入的研究表明,這個蛋白質的酶解活性存在一種漸弱的、周期性的信號,正好是約0.91天。

 

為了了解這種周期性催化活性信號的蛋白質結構基礎,來自日本的這個課題組,用高精度的X光衍射方法解析了KaiC蛋白的N端結構域。該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解釋了為什麼催化ATP水解的過程如此之慢。首先是,水分子因為空間位阻無法進入理想的ATP水解的活性區域,這個位阻是因為類似「彈簧」的多肽異構化引起的。在這種蛋白質中,通過可以反轉的多肽異構化作用,水分子得以進入活性中心並完成ATP分子的水解,這個過程中需要比正常ATP水解更多的能量輸入。這樣解釋了,為什麼這種蛋白質在催化ATP水解的時間尺度非常大,也就是說催化時間很長,比正常ATP水解酶催化時間慢一百到一百萬倍。

 

KaiC蛋白由六個相同的亞基組成,每個亞基都帶有一系列的ATP水解酶結構域。這個蛋白具有不對稱的結構,能夠通過水分子和部分結構的異構化,形成一系列的反饋機制,讓其ATP水解酶活性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而這些反饋的時間常數就是大約24小時。蛋白質就像乘坐著地球這個大旋轉木馬,地球一圈一圈地轉著,相應地,蛋白質活性也是一陣一陣(24小時)變化著,從而將晝夜節律和細胞的生理節律連在了一起。

 

KaiC蛋白可以維持一個長時間尺度的節律,從而第一次從蛋白質結構上證明了,蛋白質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的結構和活性來產生晝夜節律。而且,在複雜擁擠的細胞環境中,蛋白質通過自身結構的變化維持一定的節律,對我們發展高效率、可持續的化學反應過程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正是人體內無數的分子,通過類似的或者其他機制,維持著正常的生理節律,對於我們的生理健康和生活習慣產生著重要影響。這個研究也部分解答了小編多年來苦苦探尋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自己高中時代,即便沒有鬧鐘,也總是能夠在早自習開始前的十分鐘左右醒來。(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5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 7.23-24 上海

相關焦點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許多正反饋和負反饋迴路(如:PER、CRY、REV-ERB和ROR蛋白)建立了生物鐘的晝夜節律性。且多個衰老相關的信號通路與生物鐘緊密相關,如:營養感應途徑(涉及mTOR、SIRT1和AMPK)、機械感應、TFs(HIF1α)。(黃色:節律生物鐘的核心激活信號複合體;紅色:BMAL1/CLOCK的負調節器;綠色:BMAL1/CLOCK正調節器;紫色:將衰老相關信號和晝夜節律調節聯繫起來的蛋白質。)
  • 生物的晝夜節律
    四、晝夜節律的進化這個部分,我們不妨來思考,為什麼生物會進化出晝夜節律呢?事實上,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以回答的。凡是涉及進化論的東西,都很難設計實驗去重現千百萬年的生物學過程,因此我們這裡僅能從理(腦)論(洞)上進行一些推導。
  • 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Circadian Regulation of Adult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Ag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的晝夜節律調節機制;晝夜節律鍾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這些生物鐘的主要功能是揭示生物體生理的晝夜節律,以確保主要的生理功能與外界環境同步。由遺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新陳代謝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宿主晝夜節律性和脂質代謝的交叉調節日益被認識到,並且生物鐘-脂代謝的相互作用可能參與肥胖的發生發展。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Hall, 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得此獎。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地球的自轉規律,很多年以來,我們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有機生命都擁有一種特殊的內部時鐘,這種時鐘能夠幫助他們預料並且適應每天的節律,但這種特殊的內部時鐘具體是怎麼工作的呢?
  • 一文讀懂諾獎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失眠的果蠅和熬夜的科學家:科研無僥倖!
    我們雖然認識到了人會追隨晝夜節律來活動,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發現其本質原因:細胞如何精確的調控約等於24小時的晝夜節律呢?這就是三位諾獎得主所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諾獎得主是三位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晝夜節律是怎麼形成的:根據本次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來看,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有三個,分別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無時間基因(timeless gene)以及雙倍時間基因(doubletime gene)。那麼這些基因是如何控制細胞進行24小時的精確晝夜節律調控呢?
  • 《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是的,今天還是腸道微生物的主場,這一次,我們要說說它是如何影響晝夜節律,調節代謝和肥胖的。 代謝過程相關基因表達的節律是如何產生的?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染色質的組蛋白修飾[2,3]。而研究人員進行的小鼠實驗表明,在普通小鼠的小腸上皮細胞中,兩個組蛋白乙醯化標誌物和小鼠表現出同步的晝夜節律。而在無菌小鼠中,雖然兩個標誌物的水平也有高低波動,但晝夜節律的幅度降低,且峰值不像普通小鼠一樣固定。
  • 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
    昨天下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圓桌論壇上,頂尖專家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
  •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調控生物鐘的腦區是視交叉上核(SCN),作為中樞系統的關鍵調控器控制並協調外周晝夜節律調節。
  •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4:17:17 美國布法羅大學(SUNY)Margarita L. Dubocovich、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學院Bryan L.
  • . | NADP +和NADPH是晝夜節律蛋白Nocturnin的靶標代謝物
    Korennykh,該課題組研究方向為對dsRNA介導的通路的結構和細胞生物學,以及其介導對病毒和細菌的先天免疫,細胞增殖,腫瘤進展,肥胖的研究.         眾所周知,生物鐘根據晝夜周期調整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和行為。Nocturnin(NOCT)是一種節律性表達的蛋白質,在生理鍾控制下調節新陳代謝。基因組測序的結果揭示了NOCT從蒼蠅到人類是保守的。
  • 光速旋轉木馬上的人時間會靜止嗎?
    至少在理論意義上,這個想法是合理的。如果旋轉木馬在旋轉,以至於旋轉木馬的外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那麼旋轉木馬上的人的時間似乎會變慢。當乘坐旋轉木馬的人向外看著旋轉著的世界時,日子會過得很快。所以旋轉木馬上的人比不在旋轉木馬上的人衰老得很慢。從本質上講,這將創造一臺時光機,讓旋轉木馬上的乘客進入未來。在實際意義上,這個想法有問題,因為旋轉木馬會產生離心力。目前存在的一些旋轉速度最快的物體是高速飛輪。
  •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受何影響?這個研究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對小鼠晝夜節律中樞——視交叉上核進行了系統性的細胞分型,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揭示了這些細胞亞型的基因表達在晝夜節律過程中和光照刺激下的差異,同時在單細胞水平完整重構了各亞型細胞的三維空間分布,為研究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的神經機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晝夜節律竟然存在性別差異
    為了適應地球自轉規律,許多動植物進化出了相適應的形態學,生理學特徵,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晝夜節律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例如發光菌的發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攝食,軀體活動,睡眠和覺醒等行為都屬於晝夜節律。來自緬因大學的研究者Jeffrey C.
  • Nature子刊:海馬晝夜節律鍾揭示時間對記憶恢復的調節作用
    最近,一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報告顯示,記憶恢復可能確實是受到了控制,這種控制來自於由晝夜節律依賴性轉錄因子BMAL1控制的海馬時鐘。BMAL1是一種調節許多其他基因表達的蛋白質,通常在睡醒前(ZT1-12)低水平和入睡前(12-24)高水平之間波動。
  • 《自然—科學報告》:夜間照明,晝夜節律邁不過的坎
    自白熾燈被發明以來,現代照明技術點亮了無數個黑暗的角落,拓寬了人類夜生活的邊界,卻擾亂著我們的晝夜節律。研究表明,夜間暴露在光照中會抑制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並因此導致失眠和睡眠質量下降[3]。
  • 晝夜節律紊亂會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加速癌症進展
    近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晝夜節律紊亂將導致小鼠的肝臟和腫瘤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和細胞因子水平的丟失或逆轉,並使得腫瘤生長速度增加,潛伏期減少。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特殊的時鐘——生物鐘,管理著我們體內的晝夜節律。值得注意的是,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機體產生負面影響,這表現為增生性、代謝性和免疫性疾病,對全球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 「旋轉木馬」的英文為什麼沒有「馬」?
    媽媽迷上了玫凱琳。兄弟迷上了大麻煙。Daddies hooked on Mary two doors down.爸爸迷上了下隔壁第二家的瑪麗。Mary, Mary quite contrary, we get bored so we get married.
  • 研究表明讓屏幕變黃的「夜間模式」比藍光更影響睡眠 破壞晝夜節律
    稿源:cnBeta.COM一項研究表明將設備屏幕變黃的 "Night Mode"(夜間模式)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和藍光一樣也能影響睡眠,破壞晝夜節律。近年來手機廠商和消費者的都達成了共識: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使大腦變得警覺,不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