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2020-11-23 騰訊網

這幾年,腸道微生物成為了奇點糕這裡的「常客」,每隔些日子就要被拉出來說一說,但也不是奇點糕非要這樣,實在是它們太神通廣大了,從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健康。

是的,今天還是腸道微生物的主場,這一次,我們要說說它是如何影響晝夜節律,調節代謝和肥胖的。

圖片來源:pexel.com

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食物代謝、脂質吸收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來設定的!腸道微生物的失調或是晝夜節律被打破,代謝也會隨之受到影響。不但如此,他們還揭示了其中的表觀遺傳學機制[1]。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應該是腸道微生物對食物的代謝遵循基因設定的晝夜節律,但這一次,情況剛好反過來了。

代謝過程相關基因表達的節律是如何產生的?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染色質的組蛋白修飾[2,3]。而研究人員進行的小鼠實驗表明,在普通小鼠的小腸上皮細胞中,兩個組蛋白乙醯化標誌物和小鼠表現出同步的晝夜節律。而在無菌小鼠中,雖然兩個標誌物的水平也有高低波動,但晝夜節律的幅度降低,且峰值不像普通小鼠一樣固定。

普通小鼠(CV)和無菌小鼠(GF)兩個標誌物的晝夜節律

在正常的晝夜節律中,與代謝過程相關基因的表達,像營養物質運輸和脂質代謝,都在組蛋白乙醯化峰值附近達到峰值,表達水平的起伏振蕩也與晝夜節律相吻合。

由此可見,腸道微生物驅動了小腸中組蛋白乙醯化與晝夜節律的同步變化,並且可能調節代謝過程。

接下來,研究人員探究了腸道微生物是如何驅動組蛋白乙醯化的節律的。他們找到了一個名為組蛋白脫乙醯基酶3(HDAC3)的蛋白質,沒有這個酶,小鼠就算狂吃高脂食品也不會變胖。這說明,HDAC3可能是腸道微生物驅動組蛋白乙醯化節律的關鍵分子。

光聽HDAC3這個名字,也能猜到它大概是如何工作的,對,它能夠從組蛋白中把乙醯基剝下來。為什麼要剝下來呢?因為在細胞中,組蛋白就像一個繞線器,DNA在它上面纏繞,給組蛋白加上乙醯基,或者減少乙醯基,能夠調節DNA纏繞的緊密程度,過緊的DNA纏繞很難去開啟基因的表達。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在普通小鼠中,組蛋白的乙醯化和脫乙醯化在一天中有規律的循環,而無菌小鼠中這種規律就不那麼明顯。

抑制了小腸上皮細胞的HDAC3表達後,研究人員發現,幾個具有晝夜節律的營養成分運輸蛋白的基因,包括運輸酪氨酸、肌醇和核黃素的基因,它們表達也受到了抑制,這些成分在血清中濃度變化的節律也不明顯了。

除了這幾種營養成分,脂質代謝相關的基因也在缺少HDAC3的小鼠中表現出了紊亂的晝夜節律。在這些基因中有17個的表達增加,它們普遍參與脂質的生物合成和脂肪酸的β-氧化,還有18個基因表達減少,其中有一個Cd36基因,它編碼脂肪酸轉運蛋白,促進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脂質。所以,小腸上皮細胞中缺少HDAC3的小鼠才會怎麼餵高脂飲食都胖不起來。

研究到這裡還沒有結束,HDAC3是通過誰來開啟Cd36,促進脂質吸收的呢?研究人員對Cd36這個基因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HDAC3是直接調節Cd36表達的,不通過組蛋白乙醯化這條路。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利用染色質免疫共沉澱的方法,研究人員在脂肪組織中發現,HDAC3和雌激素相關受體α(ERRα)在多個Cd36基因的啟動子和增強子位點大量存在,它們兩個相互作用,共同來激活Cd36基因

也就是說,腸道微生物誘導了小腸上皮細胞中HDAC3的節律性表達,HDAC3調節日常的營養攝取和脂質吸收。所以,如果腸道微生物失調,或是因為熬夜等原因幹擾了晝夜節律,代謝功能也會隨之紊亂,導致攝入的脂肪更多,從而出現肥胖。

不過這項研究也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說,腸道微生物是如何調控HDAC3的?是它們自己分泌的一些蛋白質或小分子?還是通過腸道上皮細胞?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個複雜且龐大的系統,他們很難在一個研究中把這些問題都解釋清楚,這是以後的研究需要繼續努力的。如果這個結果也能在人的身上得到驗證,那麼或許有一天,研究人員能夠開發出抵消熬夜或是夜班工作對代謝的副作用的藥物,來避免肥胖[4]。

編輯神叨叨

做人太難了……

參考資料:

[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60/1428

[2]Doi M, Hirayama J, Sassone-Corsi P. Circadian regulator CLOCK is 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J]. Cell, 2006, 125(3): 497-508.

[3]Mehra A, Baker C L, Loros J J, et al.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circadian rhythms[J].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2009, 34(10): 483-490.

[4]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mouse-metabolism-may-follow-circadian-rhythms-set-gut-bacteria

本文作者 | 應雨妍

相關焦點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國內外關於生物鐘與脂肪代謝相關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宿主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關係,並從激素(褪黑素、瘦素以及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和能量代謝角度探討了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機制以及影響因素。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從代謝異常到癌症……《自然》綜述作息「混亂」對腸道菌群和健康...
    Young同時克隆出名為period的基因,其所編碼的Per蛋白以二十四小時為周期波動,與人類的晝夜節律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三人對該蛋白的研究最終證明,生物節律受包括Per蛋白在內的一系列蛋白的調控,三人因此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生物節律遠不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麼簡單,它還能夠影響人體機能的方方面面。
  • 非酒精性脂肪肝基於腸道微生物組的個性化醫療新概念,機遇和挑戰
    撰文 | Qi責編 | 兮腸道微生物群落是一個由數萬億細菌、真菌、病毒、古生菌和原生生物組成的多樣性微生物群落,其編碼的功能基因比人類基因組多幾個數量級。腸道微生物群與人類宿主相互作用,通過交換信號分子和底物,可以調節宿主的細胞生理學和免疫反應。儘管在正常情況下,人類宿主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關係是互利的,但腸道微生物群的擾動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許多口服藥物會被人體腸道微生物改變,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個體對於口服藥物的治療反應也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對於藥物反應差異性的影響,但其背後的作用機制一直不甚明確。早前的研究已經檢驗了單一種類的腸道細菌是如何代謝口服藥物的。新的框架可以同時評估一個人的整個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的背景及展望分子生物學助理教授莫罕默德·S·多尼亞(Mohamed S.Donia)表示:「基本上,我們不會逃避微生物群的複雜性,而是接受它。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你會偶爾享受一下美味的沙拉嗎?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儘管我是半路出家,但我發現植物學的知識對於研究腸道微生物組有諸多裨益,它讓我的知識領域更加寬廣,啟迪我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去研究腸道微生物。」張志剛笑著說。2020年,是張志剛進行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第11個年頭了。在這11年裡,張志剛以植物學為基石,朝著腸道微生物組領域「開疆擴土」。他由一名助理研究員成長為副研究員再到研究員、博導,工作單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變成雲南大學。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02 長壽老人腸道微生物群特徵對長壽的研究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是如何延緩衰老,如何戰勝與年齡相關的疾病。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監測和可能支持健康衰老的變量之一。事實上,宿主-腸道微生物體內平衡的破壞與炎症和腸道通透性以及骨骼和認知健康的普遍下降有關。
  • ...菌和酶製劑對白羽肉雞生長性能、腸道健康及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
    但是,目前關於早期丁酸鈉營養幹預及其與益生菌、酶製劑聯合應用對肉雞生長性能、腸道健康和腸道微生物組成的研究較少。因此,本試驗研究了早期添加丁酸鈉以及早期添加丁酸鈉,且全程添加益生菌和酶製劑對白羽肉雞生長性能、腸道形態結構、腸道氧化應激反應、炎性因子和緊密連接蛋白基因表達以及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以期為丁酸鈉、益生菌和酶製劑在肉雞生產中的聯合應用提供參考。
  • 來,認識下逆轉肥胖的腸道菌
    實驗結果證明確實如此,當研究人員給那些myd88基因突變的胖小鼠注入梭狀芽胞桿菌,它們竟然瘦下來了!無菌小鼠注入梭狀芽胞桿菌後還會變得更瘦!而給小鼠注入脫硫弧菌,則會抑制這種減肥效果。原來,梭狀芽胞桿菌能降低一種叫做CD36的蛋白的表達,這會減少人體對長鏈脂肪酸的吸收。免疫系統如何幹預菌群?
  • Sci Adv | 腸道「暗物質」在體微生物行為研究新方法
    人類生活與微生物密切相關,在自然界存在的細菌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當屬定植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近十幾年來科學界對腸道菌群的研究呈爆發式增長,但整個領域的研究過於依賴於各類DNA測序手段,對於腸道細菌在體內的生長、代謝等微生物學過程知之甚少。只有對這些細菌的基礎行為有了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深究菌群在宿主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的各類複雜功能。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飲食+腸道微生物成就了你的身體
    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分子化學教授以及該論文的資深作者之一John Denu說:「我們希望這一系列長期且極富成果的研究能夠幫助理解腸道微生物和宿主健康之間的聯繫。我們要弄清楚腸道微生物是否影響宿主多種不同組織的表觀遺傳編程。」這些組織包括近端結腸、肝臟以及脂肪組織。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另一位研究者 Ganal Vonarburg 解釋說,「根據相關微生物及其在體內的位置,效果完全是可以預測的。這表明腸道微生物在我們受到嚴重感染之前就掌管了我們體內抗體的發展,這個過程當然不是隨機的。」與血液中的抗體(IgM 和 IgG)相比,腸內膜中的抗體(IgA)有不同種類。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 英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Mel Greaves教授說,幾年前,當我被問到腸道菌群的功能是什麼時,我說最主要是消化食物。 」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由30億個細胞和39億個細菌組成!
  • 美國每日科學:腸道細菌能操控人的心情?(3)
    【延伸閱讀】衛報:特殊腸道細菌有助減肥2013-09-09 14:54:28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瘦人身上的細菌可以成為治療肥胖症的根本性新療法。這一發現基于越來越多的認為腸道微生物對控制體重起著重要作用的研究。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說,研究通過改變腸道內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開闢了對付肥胖的新療法。由傑弗裡·戈登帶領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對雙胞胎女性。每對雙胞胎中都有一個體型肥胖,另一個則正常。研究人員收集了每個參與者的糞便,糞便當中包含大量腸道微生物。
  • 了解腸道「飲食喜好」 呵護腸道健康
    腸道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排毒器官。我們日常吃的食物,在經過腸道時,食物裡的營養會被充分吸收,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因此,腸道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那麼,在日常飲食中如何保護腸道健康呢?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在腸道裡面,有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生活在那裡,一旦腸道菌群的穩態被打破,就很容易引發腸道疾病,比如,結腸炎。 傳統的理念認為,吃肉會引發結腸炎,或者吃脂肪會引發結腸炎,增加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