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2021-01-09 科學網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

(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

5月22日的《科學》(

Science

)雜誌報導說,你會偶爾享受一下美味的沙拉嗎?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研究人員對範圍廣泛的哺乳動物的糞便進行了取樣,這些哺乳動物包括從大鼠到熊貓到人類。通過對每一樣本中所分離出的微生物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員對存在於每種動物腸道中的屬於不同門類的細菌和其它微生物進行了梳理分析。在同一種系的哺乳動物中,其腸道微生物群落相互之間沒有多大的差別,這與它們是生活在野外或是在動物園中沒有關係,就人類而言,其腸道微生物群落與那個人是吃肉或是素食者也沒有關係。但是,不同種系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確實存在差別。一般來說,那些食肉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的差異最小,而食草動物之間的腸道微生物的差異則最大。研究人員報告說,人類腸道微菌群中存在的多樣性在雜食性靈長類中是相當典型的。這些結果表明,腸道微菌群的進化是哺乳類動物在適應以植物為基礎食物的成功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源:EurekAlert!中文版)

 

(《科學》(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55725,Ruth E. Ley,Jeffrey I. Gordon)

 

相關焦點

  • 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 科學網—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實際上腸道菌群的功能遠不止這個: 1、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2、腸道菌群與宿主共同進化,並對宿主各種的病理生理反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參與機體代謝、營養和免疫等重要生理過程,尤其是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
  • 魏輔文院士團隊揭示:食性驅動大、小熊貓腸道微生物趨同演化
    腸道微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與宿主形成密切聯繫,在宿主適應性演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宿主的營養代謝、生理健康等生命過程,同時,也相應地會受到宿主食性和系統發育等因素的影響。然而,食性和系統發育因素在塑造腸道微生物結構中的相對作用尚不明確。大、小熊貓高度特化的植食食性與食肉動物的分類地位,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良好模型。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但不變的,是他對七彩雲南和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發自內心的熱愛。近年來,張志剛藉助宏基因組學的手段,綜合利用多學科交叉的策略,在疾病診斷的微生態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構建、解析腸道微生物在動物適應性進化過程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原創性成果,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Science綜述:微生物組是宿主新興表型的來源
    微生物組對與之相關宿主的生理、代謝調節和免疫功能以及複雜的宿主行為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宿主-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對於維持體內平衡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性,也提出了關於動物及其微生物組如何共同進化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動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複雜問題的思考。 動物的微生物組是調控宿主生物學的重要因素,並可影響相應物種的多種表型。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Nature:在塑造人類腸道微生物群時,環境主導宿主遺傳
    宏基因組學測序人類隊列的統計分析確定了遺傳因素在確定微生物組成方面的相對較小的作用,並顯示幾種人類表型與宿主遺傳學一樣與腸道微生物群強相關。【題目】在塑造人類腸道微生物群時,環境主導宿主遺傳【摘要】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宿主遺傳學的相對貢獻仍然難以捉摸。
  • 腸道微生物常用代謝資料庫簡介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直接與宿主發生相互作用,調控宿主體內的穩態,影響宿主的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甚至上升到神經系統中,與抑鬱密切相關
  • 早就知道腸道細菌厲害,可你知道它們竟連宿主的基因都...
    然而,根據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腸道細菌的交流能力高得出人意料:它們竟然可以實現跨越物種交流,對宿主的基因表達進行控制。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腸道細菌分泌的一種分子會附著在宿主的多種蛋白質上,從而改變宿主調節自身基因表達的能力,影響宿主發育。
  •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3 12:27:42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E. J. Alm和R. J.
  • eLife:利用光遺傳學控制腸道細菌代謝,竟可延長宿主壽命
    已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宿主生命的多個方面,包括衰老。鑑於人類腸道環境的複雜性和異質性,闡明特定微生物物種如何有助於長壽一直是一個挑戰。利用光遺傳學調節秀麗隱杆線蟲腸道細菌的基因表達,圖片來自eLife, 2020, doi:10.7554/eLife.56849。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綠光誘導駐留在腸道中的大腸桿菌產生的莢膜異多糖酸(colanic acid)可以保護腸道細胞免受應激誘導的細胞損傷,並延長這種線蟲的壽命。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儘管腸道和肺微生物群的微觀解剖特徵,組成和種群動態存在明顯差異,但這兩個器官具有相似的體內平衡和某些生理特徵,例如微生物群成熟過程,黏膜免疫系統,共同進化以及與免疫細胞的溝通和持續不斷暴露於外部環境。特殊亞群CD4+ Th17細胞在微生物相互作用、黏膜免疫功能和宿主對腸道、肺和皮膚炎症性疾病的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可以刺激Th17反應並調節IL-17的產生,這與某些病原體的消除有關。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零模型檢驗(null model test)表明魚類腸道微生物群落並非由環境微生物隨機遷入形成,而是受腸道環境及宿主本身遺傳特徵等決定性因素的影響。基於最近種間平均進化距離(mean nearest taxon distance, MNTD)的系統發育分析證實魚類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主要受宿主腸道環境選擇(environmental filtering)這一決定性生態過程控制,但該系統發育聚集(phylogenetic clustering)作用隨宿主發育而減弱。
  • Nature Genetics:一項基於德國人群的 GWAS 研究:血型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
    • 腸道微生物組是多種炎症,神經系統疾病和贅生性疾病的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產生了不一致、欠缺優勢且很少重複的結果,因此人類宿主遺傳學作為微生物組和結構的促成因素的作用仍然不確定。然而,雙胞胎研究清楚地表明宿主遺傳學是微生物組組成的驅動力。
  • 健康:關於逆轉錄病毒宿主共同進化的新知識
    【健康:關於逆轉錄病毒宿主共同進化的新知識】導語:逆轉錄病毒通過將其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組,在脊椎動物宿主體內定居了數百萬年,使它們能夠通過世代遺傳成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野生和家養家兔的ERV變異和分離,提供了有關逆轉錄病毒及其宿主的長期聯繫的新知識。
  • Nature又添新證據:腸道菌群基因多態性高度關聯宿主健康
    CNV(copy Number Variation,拷貝數多態)是基因組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SV)的一種,研究證明CNVs在人類基因組中非常普遍,與多種疾病表型密切相關,而在這些疾病研究中恰巧發現腸道微生物也參與其中
  • 飲食+腸道微生物成就了你的身體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飲食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平衡,但是這如何轉變為對宿主的影響仍然沒有被人們理解。近日,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通過發送作用於組蛋白的代謝物的方式與宿主交流,因此不但影響結腸中的基因轉錄,而且還會影響身體的其他組織。這項研究發表在11月23日的《Molecular Cell》上。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健康成人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量大約1-1.5kg,有1000多種,數量高達1014個,相比於正常人體自身細胞數量1013個,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類細胞數的10倍,而且編碼基因數目超過人體自身基因數目的100倍,是控制人類健康的「第二基因組」。人體每天排出糞便乾重的1/3由細菌組成,大多數為腸道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