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2020-11-28 科學網
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一些古代微生物的缺失或導致人類疾病

不同類型的消化道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了數百萬年。圖片來源:J. Luecke/ 德克薩斯大學

人類並不是獨自進化的。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十萬億的微生物從史前猿人階段便開始伴隨著人類,並一路進化而來。但是這項研究也發現,人類同時也失去了一些依然存在於類人猿表親體內的古代微生物,這或許可以解釋一些人類疾病,甚至肥胖和精神疾病的來源。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人類和其他類人猿攜帶了許多類型的細菌,特別是在消化道中,這些細菌被稱為微生物組。然而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是從人類的遠古祖先那裡,還是源於周圍的環境?一項對所有哺乳動物的糞便細菌進行的研究顯示,與從環境中獲得微生物相比,繼承微生物要容易得多。然而其他研究則表明,食物在塑造人類消化道細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Andrew Moeller將目光投向了野生類人猿。作為其博士論文的一部分,這位如今身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的進化生物學家,研究了從47隻坦尚尼亞黑猩猩、24隻剛果民主共和國倭黑猩猩、24隻喀麥隆大猩猩和16名康乃狄克州人的糞便樣本中分離的消化道細菌。

在這些樣本中,Moeller與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的同事比較了類人猿以及人類消化道細菌中一種常見的快速進化基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研究人員隨後將不同的DNA基因序列添加到系譜圖中。

事實證明,人類消化道中的大部分細菌已經伴隨我們進化了很長時間。Moeller發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3個主要消化道細菌家族中,有兩個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距今1500多萬年前的一個共同祖先,而不是來自於周圍的環境。但是隨著不同種類的類人猿從這個祖先那裡逐漸分化,它們的消化道細菌也分化為新的菌株,並平行地開始協同進化,以適應不同的飲食、棲息地,以及宿主的胃腸道疾病。

科學家在7月2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時至今日,這些微生物能夠很好地適應人類的消化道,幫助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指導腸道的發育,甚至調節人類的情緒和行為。

該項目負責人、德克薩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Howard Ochman表示:「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的消化道菌群——我們可以從環境中的許多來源得到它們,事實上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一直在我們身體內部共同進化著。」

研究人員發現,在類人猿物種分化後,一些類人猿失去了在其他類人猿體內存在的獨特菌群,這可能也是適應宿主的另一個標誌。

在最終的試驗裡,研究人員對人類微生物組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在所有類人猿中分析的相同DNA序列,但這一次僅限於康乃狄克州人與非洲的馬拉威人。研究人員發現,來自這些非洲人的菌株與美國人的菌株在170萬年前便已背道而馳,後者則與那些最早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相一致。Moeller表示,這意味著消化道細菌能夠被用來追蹤早期人類與動物的遷徙情況。

有趣的是,美國人體內缺乏一些在馬拉威人以及在大猩猩與黑猩猩體內發現的菌株,這符合在工業化社會中觀察到的人體消化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普遍減少,或許是食物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這一改變。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市史丹福大學Justin Sonnenburg認為,這項研究「向著摸清人類微生物群的共同進化歷史邁出了意義重大的一步」。Sonnenburg說:「它完美地表明,在數百萬年裡,消化道微生物是一代代垂直傳遞的。」

紐約大學微生物學家Martin Blaser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傳播的路徑從母類人猿到幼類人猿至少經歷了幾十萬代。」

然而在其他類人猿中存在但卻消失於人體的一些菌株為人類的健康亮起了紅燈。Blaser說:「如果一名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了抗生素將會怎樣?如果她在分娩的時候服用又會怎樣?」

「我們正在了解消化道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有多麼重要。」Sonnenburg說,「這些發現對於我們搞清真正健康的微生物組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具有重要意義。」(來源:中國科學報 趙熙熙)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 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基因影響著我們壽命的長短
    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基因影響著我們壽命的長短髮表在《分子生物學進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
  • 人體微生物組~2~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
    這就是這一講的標題,「微生物組,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身上。這個標題,有三個關鍵詞:新發現的、微生物組和進化夥伴。我們下面一個一個來解釋。*先說「新發現的」。怎麼算是「新發現」呢?微生物組的研究方法,是一個全新的思路。
  • 如果人類不斷地來回揮動雙臂,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能夠飛翔嗎?
    其實就是自然的進化演化,生命的進化演化是非常神奇的存在,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相信鳥類的祖先也是通過不會飛翔陸地生物不斷進化演化而來,既然有陸地生物能夠通過漫長的進化演化實現飛翔,那麼人類是否也能夠做到呢?曾經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不斷地來回揮動雙臂,經過數百萬年進化,是否有希望實現飛翔?
  • 健康:關於逆轉錄病毒宿主共同進化的新知識
    【健康:關於逆轉錄病毒宿主共同進化的新知識】導語:逆轉錄病毒通過將其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組,在脊椎動物宿主體內定居了數百萬年,使它們能夠通過世代遺傳成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野生和家養家兔的ERV變異和分離,提供了有關逆轉錄病毒及其宿主的長期聯繫的新知識。
  • 從人類進化的歷史談飲食
    人類從何而來?問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宗教的信徒們依舊認為神創世人,不過主流的觀點基本上是進化論,即人類屬於靈長目動物,由類人猿進化而來。那麼人類的進化史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何關聯?怎麼樣吃喝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 我們的牙齒,是人類進化的漏洞?
    漫長進化過程形成的特殊規律。,人們突然發現,如果這一切成立的話,我們其實並沒有選擇一條完美的進化之路。人類進化存在很多缺陷,作為身體中最堅硬的骨骼,它們能夠在變為化石後仍然保存數百萬年。,在幾百年前,人們並不完全了解口腔護理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很少出現齲齒。
  • 「時間悖論」:鳥是從鳥類起源數百萬年後的祖先那裡進化而來
    槽齒類起源說的反對者們發現了時間上的不一致性,他們認為鳥是從鳥類起源數百萬年後的祖先那裡進化而來的。地層學和系統發育之間的明顯差異已被廣泛用於反對獸腳類起源說。正如獸腳類起源說的批評者指出的那樣,奧斯特羅姆認為,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1.5億年前)源自早白堊世(9500萬年前)的恐爪龍(馬丁,1983b;費杜西亞,1996,2012)。他們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的解剖相似性是由於進化的融合。
  • 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
    人類高度密集的群居,和越來越頻繁的交流和遷移,也為流行病病毒播散得更遠。而病毒和將至的下一場大流行,又不斷促進著公共衛生繼續完善。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看見病毒病毒比槍炮更殘酷。發生在一戰末尾的西班牙流感,在短短兩年裡橫掃全球,奪去了全世界 5000 萬到 1 億人的生命,佔當時世界人口的 5%。這個數字,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
  • 了解病毒與人類共同的進化 II 病毒星球
    而綿延不斷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對病毒有了新的認識,似乎病毒面前人人平等。談到病毒,大多數人仍舊是一臉恐慌,恨不得跟病毒隔離,消滅一切病毒是他們的夢想。但這有可能嗎?沒有!狼書今日共讀書目《病毒星球》帶你暢遊這顆遍布著病毒的星球,了解病毒和人類共同進化的過程。
  • 人類對微生物的發現與探索之路
    然而,人類與微生物卻「相識」甚晚,自1676年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觀察到細菌開始,僅短短的幾百年,但這一發現為人類揭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然而,在其後200年左右的時間裡,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對其形態的描述上,對它們的生理活動、作用規律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和生產實踐的仍一無所知。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從古猿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數百萬年的鬥爭中,人類對抗病毒的武器在發展,病毒同樣也在進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不過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會對人類造成災難。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內森·沃爾夫說:「一個能製造災難的病毒,必須既擁有殺傷力,又具備傳播力。」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從古猿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數百萬年的鬥爭中,人類對抗病毒的武器在發展,病毒同樣也在進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不過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會對人類造成災難。甚至一些病毒還承擔人類進化繁衍的重任,這就是ERV,全稱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關於逆轉錄病毒,人類最熟悉的就是逆轉錄病毒,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HIV,這是非洲猴免疫缺陷病毒在黑猩猩體內發生基因重組形成的一種新病毒,最初在黑猩猩種群中蔓延。
  •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
    一隻小烏賊揭示了動物與細菌的共同進化過程2019-01-10 15: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瀏覽量: 266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細菌對所有動物的健康都至關重要,在動物及其組織的進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 科學家研究發現,數百萬年後人類的Y染色有可能會徹底消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文明中男性的基因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我們男性有一個獨特的染色體那就是Y染色體。可如果未來這個染色體消失了,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有人會說了,這怎麼可能,男性的Y染色體那是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怎麼可能會消失?
  • 500年以後,人類會朝著什麼樣的畫風進化呢?
    人類自詡為高級生物,矗立於食物鏈的頂端。 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我們的身體依舊脆弱,衰老與疾病威脅生命。
  • 遺失19年 達爾文進化論筆記本或已遭竊:價值數百萬英鎊
    上學時大家都學過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他當年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不過記載進化論的兩本筆記本很有可能失竊了。據網絡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表示,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的兩本珍貴筆記本,據信遭竊。劍橋大學圖書館表示,這些筆記價值數百萬英鎊。筆記本2001年就曾被列為遺失,但館方認為其只是被錯放在了館內某處。
  • Science:利用基因共同進化揭示蛋白相互作用網絡
    2019年7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對基因組進行測序變得越來越便宜,但是對所產生的數據的理解仍然很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從已被測序的DNA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新方法。通過對細菌中成對基因之間共享的細微進化特徵進行編目,他們夠發現數百種之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
  • Cell重磅發布15萬人體微生物基因組!揭示人體微生物新物種
    微生物宏基因組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科研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微生物發揮著重要的健康作用,但大部分多樣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尤其是在除腸道以外的身體部位及非西方人群。研究人員在SGBs中注釋大量基因,其中許多與嬰兒發育或西方化有關,進一步拓展了對全人類微生物組的理解和認知。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重新定義了科學家對人類微生物群的理解,並可能有助於了解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複雜症候群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