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利用基因共同進化揭示蛋白相互作用網絡

2020-11-30 生物谷

2019年7月14日訊/

生物谷

BIOON/---對基因組進行測序變得越來越便宜,但是對所產生的數據的理解仍然很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從已被測序的DNA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新方法。通過對

細菌

中成對基因之間共享的細微進化特徵進行編目,他們夠發現數百種之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這種方法當前正應用於人類基因組,並且可能產生關於人類蛋白如何相互作用的新見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1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revealed by proteome coevolution」。

圖片來自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論文通訊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David Baker說道,「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生物功能的基礎。如今能夠使用近年來產生的大量基因組序列數據來預測它們,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細胞中充滿著蛋白,其中的許多蛋白必須在物理上相互作用才能發揮作用。這意味著它們聚集在一起複製DNA,或者形成長纖維,就像在肌肉中發現的那樣。然而,在許多情況下,科學家們仍然不知道哪些蛋白會相互作用。發現新的配對(即彼此間能夠相互作用的蛋白)可能是緩慢的、費力的和成本高昂的。

為了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稱為共同進化(co-evolution)的現象,即一個基因的變化與另一個基因的變化相關聯。這可以表明這兩個基因以某種重要方式連鎖在一起。比如,如果一個基因發生突變後產生一種形狀發生變化的蛋白,那麼第二個基因可能經進化後產生在形狀上與這種蛋白互補的蛋白,從而保持這兩種蛋白相互作用的能力。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有機體的DNA中發現了一些微妙的分子相互作用的證據。論文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Qian Cong說道,「共同進化對於理解特定的蛋白如何相互作用非常有用,但是如今我們能夠利用它作為一種用於發現的工具。」

這些研究人員將來自大腸桿菌的4000多個基因與來自40000多個其他

細菌

基因組的DNA序列進行了比較。這些大量的

遺傳

信息允許他們能夠使用定製的統計模型來評估每個大腸桿菌基因之間的共同進化。經過幾輪分析,他們發現1618種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具有共同進化的最強證據。通過將他們的研究結果與一小部分已被表徵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進行比較,他們獲得了比以前的實驗篩選方法更高的準確性。

在這些新發現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有一些相互作用可能提供新的生物學見解。這些研究人員推測作為其中之一的相互作用,蛋白毒素與它的抗毒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何一些大腸桿菌在它們所在的微生物生態位中佔據主導地位。另一種新發現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表明一種已知在代謝中發揮作用的稱為PstB的蛋白也可能有助於協調蛋白合成和礦物質運輸。

Cong說道,「在生物學中,很少有

軟體

工具能夠做出足夠有希望進行測試的預測,但這正是這項研究中發生的事情。數百項後續實驗可能正在開展著。」

這些研究人員還搜索了結核分枝桿菌---一種與大腸桿菌親緣關係較為疏遠的致病

細菌

---的基因組。他們高度自信地鑑定出911種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其中的95%之前從未被描述過。他們報導70種相互作用可能涉及與結核分枝桿菌的毒力相關的蛋白。這些發現可能為開發靶向這種致命性的病原菌的藥物開闢了新途徑。

Cong說道,「我們將把這種工具應用於更多的病原體,以及人類基因組。我們的成功將取決於其他科學家在注釋基因組的哪些部分是基因哪些部分是除基因之外的其他東西方面投入了多少研究工作。」(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Qian Cong et al.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revealed by proteome coevolution.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w6718.

Patterns in DNA reveal hundreds of unknown protein pairings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7:0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K. Christopher Garcia和Woj M.
  • 2017年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中的12種代表性癌症類型的5千多個腫瘤樣品的數據。他們發現高度非整倍體腫瘤的一些基因表達會增加,這些基因包括涉及DNA複製、細胞周期、有絲分裂和染色體維持的基因,與此同時浸潤性免疫細胞中負責破壞腫瘤的特徵性基因表達則會降低。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新基因在生物體內創造了新的遺傳和表型多樣性,為了獲得新的分子和細胞功能,新基因必須整合到祖先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中,或者重塑新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儘管已知LCD的轉錄激活需要與結合伴侶(binding partner)選擇性地相互作用,但直接測量體內的選擇性LCD-LCD識別並揭示其作用機制一直充滿著挑戰。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r3958。傳統的生物化學重建和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很多在轉錄調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分子參與者。
  • Science:揭示強效中和SARS-CoV-2的人類抗體的共同分子特徵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2321。這些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X射線晶體學的強大工具,對其中的兩種附著在SARS-CoV-2靶位點上的抗體進行了成像。由此產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原子結構細節應當對疫苗設計者以及希望開發靶向SARS-CoV-2上相同位點的抗病毒藥物的科學家們有用。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RNA亞基識別機制在進化上的保守性。
  • Science:利用TPCA方法分析細胞中的蛋白複合物動態變化
    2014年,Nordlund團隊利用CETSA對人K562細胞進行熱量蛋白質組分析(thermal proteome profiling)發現了血紅素生物合成酶鐵螯合酶(ferrochelatase, FECH)與BRAF抑制劑威羅菲尼(vemurafenib)和ALK抑制劑艾樂替尼(alectinib)的相互作用,證實由威羅菲尼和其他藥物誘導的光敏性是由鐵螯合酶介導的
  • 2019年8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結構生物學者Leonid Sazanov和博士後研究員Long Zhou如今解析出V/A-ATP酶家族代表性成員的首個原子結構,填補了這些必不可少的分子機器的進化樹上的空白。利用最新的低溫電鏡(cryo-EM)方法獲得的這些結果揭示了這種酶的結構類似於渦輪機或水磨機。
  • 2019年4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我國科學家在兩篇Science論文中揭示植物免疫受體ZAR1激活機制doi:10.1126/science.aav5868; doi:10.1126/science.aav5870; doi:10.1126/science.aax0174儘管在十多億年的進化中被區分開來,但是植物和動物都採用了類似的免疫策略來保護自己免受病原體侵害。
  • 2019年5月10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doi:10.1126/science.aau0812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是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調節因子。在造血系統中,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促進造血幹細胞(HSC)的存活和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為造血祖細胞和淋巴細胞。
  • 項目文章|華中農業大學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
    >前言新基因在生物體內創造了新的遺傳和表型多樣性,為了獲得新的分子和細胞功能,新基因必須整合到祖先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中,或者重塑新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科學家發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今天,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為人們認識這種新型病毒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科學依據。  spike蛋白,與人體內ACE2蛋白相互作用並介導傳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蛋白Nsp1關閉宿主蛋白合成機制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詳細描述了這種蛋白的作用模式。在所有生物細胞中,合成蛋白的任務是由稱為核糖體的複雜分子機器來完成的。核糖體與作為蛋白合成藍圖的信使RNA(mRNA)相互作用,並將每個mRNA的核苷酸序列轉化為相應蛋白的胺基酸序列。這種胺基酸序列又決定了每一個蛋白的形狀和生物功能。核糖體由兩個不同的亞基組成,Nsp1與較小的40S亞基結合。
  • Science:「人造」多肽探測細胞膜蛋白
    科學家很容易利用抗體等對其他三分之二的蛋白質進行研究,但對於膜蛋白,情況就要複雜得多。      為了探測這些似乎「無法接近」的蛋白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已知的蛋白質結構信息,設計製造出一些多肽,它們能夠「綁定」相關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的特定區域,從而使科學家研究了細胞外基質受體糖蛋白(integrin)對凝血過程第一步的影響機制。
  • Science:重大進展!人類原發性癌症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揭示DNA-蛋白...
    儘管2%的編碼蛋白的人類基因組已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癌症中的非編碼基因組(佔人類基因組的98%)和基因調控,仍然有很多是未知的。通過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F)作用於分散在非編碼基因組中的發揮著長程影響的DNA調節元件,基因在適當的細胞類型和細胞狀態中打開和關閉。
  • Science:揭示高粱植物利用蜀黍氰甙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機制
    2016年11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揭示出高粱植物利用化合物蜀黍氰甙(dhurrin)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的機制。該小組在Science期刊上,描述了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和他們的發現對代謝中間體(metabolon)研究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
  • Science:重磅!揭示環狀RNA與大腦功能存在關聯
    RNA遠不僅是DNA和它編碼的蛋白之間的普通信使。確實,存在幾種不同的非編碼RNA分子。它們能夠是長鏈非編碼RNA(lncRNA)或短調節RNA(miRNA);它們能夠幹擾蛋白產生(siRNA)或者協助蛋白產生(tRNA)。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已發現了大約20種在分子微觀世界中形成複雜網絡結構的RNA種類。
  •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4: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eth Blackshaw、Jiang Qian和聖母大學David R.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