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4: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eth Blackshaw、Jiang Qian和聖母大學David R. Hyde課題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1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為了揭示Müller膠質細胞重編程為祖細胞的基因調控網絡,研究人員對斑馬魚、小雞和小鼠Müller膠質細胞中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響應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確定了進化上保守以及物種特異的基因網絡,它們控制神經膠質的靜息、反應性和神經發生。

在斑馬魚和小雞中,從靜息到反應性的過渡對於視網膜再生至關重要;而在小鼠中,專用網絡抑制神經原反應能力並恢復靜息。維持並恢復靜息狀態的核因子I(NFI)轉錄因子的破壞,導致成年小鼠受傷後Müller膠質細胞增殖並產生神經元。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恢復因變性疾病而喪失視網膜神經元療法的發展。

據了解,損傷會引起某些冷血脊椎動物(而非哺乳動物)視網膜Müller膠質細胞再生為神經元。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controlling vertebrate retinal regeneration

Author: Thanh Hoang, Jie Wang, Patrick Boyd, Fang Wang, Clayton Santiago, Lizhi Jiang, Sooyeon Yoo, Manuela Lahne, Levi J. Todd, Meng Jia, Cristian Saez, Casey Keuthan, Isabella Palazzo, Natalie Squires, Warren A. Campbell, Fatemeh Rajaii, Trisha Parayil, Vickie Trinh, Dong Won Kim, Guohua Wang, Leah J. Campbell, John Ash, Andy J. Fischer, David R. Hyde, Jiang Qian, Seth Blackshaw

Issue&Volume: 2020/10/01

Abstract: Injury induces retinal Müller glia of certain cold-blooded vertebrates, but not mammals, to regenerate neurons. To identify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that reprogram Müller glia into progenitor cells, we profiled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in Müller glia from zebrafish, chick and mice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stimuli. We identified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gene networks controlling glial quiescence, reactivity and neurogenesis. In zebrafish and chick, transition from the quiescence to rea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retinal regeneration, while in mice a dedicated network suppresses neurogenic competence and restores quiescence. Disruption of nuclear factor I (NFI) transcription factors, which maintain and restore quiescence, induces Müller glia to proliferate and generate neurons in adult mice following injury. These findings may aid in designing therapies to restore retinal neurons lost to degenerative diseases.

DOI: 10.1126/science.abb8598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30/science.abb8598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現在,來自聖母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關鍵的基因網絡,這些網絡調節著確定神經元是否會在某些動物中再生。研究作者,巴黎聖母院生物科學系教授戴維·海德說:「這項研究表明視網膜神經元可以再生。我們現在認為,大腦中神經元的再生過程將是相似的。」。
  • 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
    責編 | 兮不同物種具有不同的視網膜再生的能力。雖然目前已知部分調控視網膜再生的轉錄因子,但控制米勒細胞重編程的實現視網膜再生的核心調控網絡仍然並不清楚。長期以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斑馬魚能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能。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這一成果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轉錄因子和調控元件結合調控下遊基因表達的數學模型,構建了描繪細胞狀態轉化的染色質調控網絡,通過網絡分析鑑定出TFAP2C和p63分別為表面外胚層起始和角質形成細胞成熟的關鍵因子,並揭示了譜系定型過程中TFAP2C-p63對表觀遺傳轉換的反饋調節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科學家發現茉莉酸調控根器官再生的機理
    植物受到由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引起的物理傷害以後,可以通過激活生長過程完成組織和器官再生。然而,人們尚不清楚植物遭受機械損傷以後激活器官再生的分子機理。在特定逆境脅迫下,植物通過茉莉酸途徑抑制主根生長而促進側根發生(Sun et al., 2009, Plant Cell; Chen et al., 2011, Plant Cell)。
  • Nature:再生能力為四足脊椎動物祖先共有
    火蜥蜴是四足脊椎動物中的佼佼者,它們天然擁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在一生中,它們的外肢、尾巴、以及內在器官等在損傷之後都能通過再生恢復。它們的這一特性內在的機制一直以來也是科學家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希望有一天可以通過這一方式為人類醫療做貢獻。實際上火蜥蜴的特殊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其再生的特性,還包括它們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腿部的發育方式。
  • 《科學》解惑:脊椎動物再生能力為何會變弱?
    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團隊發現,再生響應性增強子的變化影響脊椎動物的再生能力。2020年9月4日,《科學》發表了這一成果。通過兩種相關硬骨魚的比較表觀基因組分析和單細胞測序,研究人員揭示出對再生的物種特異性和進化保守的基因組應答。保守的應答揭示了幾種再生應答增強子(RRE),包括抑制素βA(inhba)上遊的元件,而抑制素βA是脊椎動物再生的已知效應子。
  • 功能性CRISPR分析揭示調控人調節性T細胞特性的基因網絡
    功能性CRISPR分析揭示調控人調節性T細胞特性的基因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10:50 美國加州大學Alexander Marson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athrin Schuman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該團隊前期研究克隆了控制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EN,並揭示了黃瓜卷鬚同源器官是側枝。  TEN屬於TCP家族中CYC/TB1類的轉錄因子,通過對TEN調控卷鬚的形態發育和運動能力的分子機制的研究,作者們發現了TEN通過直接調控乙烯的合成來控制卷鬚的形態和攀援。
  • 動物基因組印跡起源於最低等脊椎動物
    其主要從事脊椎動物胚胎早期發育的基因表達調控研究。採用金魚和斑馬魚人工雌核發育單倍體系統,通過對表達活性不同的單等位基因的分析,研究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組織特異性和等位基因特異性甲基化式樣如何在基因組上建立,以及單等位基因表達和二倍體依賴型發育模式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以回答發育過程中基因組整體水平上的基因選擇性表達表達時空秩序這一發育生物學的核心問題。曾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腦科學日報: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細胞;吃太多糖易患多動症
    1,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粒細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特徵,但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特性。將這種細胞注射給具有視神經損傷或脊髓神經纖維損傷的小鼠體內,能夠促進神經元存活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再生。
  • Plant Cell|細胞分裂素調控植株再生新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發育與環境適應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向鳳寧教授團隊在植株再生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證實了ARR12強烈激活幹細胞調控因子基因CLAVATA3(CLV3)表達,ARR1通過與ARR12競爭結合CLV3啟動子間接抑制CLV3的表達,從而起到對離體苗再生的抑制作用。
  • 同濟學者揭示心跳「中樞」的調控網絡和標誌物
    心臟跳動的控制「中樞」或者說最高司令部為竇房結。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人類就發現了竇房結,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它的認識還相當貧乏。竇房結位於心房之中,竇房結不但體積小,其實質細胞也很少,而且細胞的分離和功能分析也比較有難度,這些阻礙了國際上對竇房結的研究的進程。
  • 杭州師範大學Cell Stem Cell揭示幹細胞表觀遺傳調控
    來自杭州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SIRT6通過表觀遺傳調控Wnt信號控制了造血幹細胞穩態。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7日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杭州師範大學衰老研究所的鞠振宇(Zhenyu Ju)教授與助理研究員汪虎(Hu Wang)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整合基因調控網絡有助於深入理解動物行為
    論文作者、伊利諾伊大學科學家Saurabh Sinha多年來,科學家們認為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細胞及其神經元迴路的協調活動控制研究人員綜合了目前關於基因調控網絡(基因間調控作用的集合)在動物行為和神經網絡背景下的作用證據。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了與動物某種行為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影響著新細胞的發育及其在腦內的連接。跨多個尺度的神經網絡、行為相關基因調控網絡和發育相關基因調控網絡的整合有助於理解這些網絡如何協同調控動物行為。
  • 吳東東課題組在非模式動物再生複雜性狀遺傳機制方面獲進展
    許多動物的再生能力特別是高等動物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一些動物依然保留強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動物(斑馬魚、蠑螈、壁虎等)可以治癒創傷、再生丟失的器官或者附肢(例如:心臟、尾巴、晶狀體);某些無脊椎動物(例如:渦蟲)甚至擁有更強的再生能力,可以從少量組織和細胞再生整個生命體,因此被廣泛用於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
  • 激活基因,或讓牙齒「再生」
    □本報記者 紀文君「海中霸王」鯊魚有著強大的攻擊性,同時它還有著另一種強大的功能——牙齒再生。據英國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期發現,人類的牙齒有可能像鯊魚的牙齒一樣具有再生能力,因為在我們體內還保留著同樣的再生基因。如果能尋覓到某種啟動這些再生基因的方法,人類或許也將擁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再不用為壞牙齒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