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東課題組在非模式動物再生複雜性狀遺傳機制方面獲進展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動物的再生能力一直是一個令人著迷且非常複雜的生物學過程。許多動物的再生能力特別是高等動物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一些動物依然保留強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動物(斑馬魚、蠑螈、壁虎等)可以治癒創傷、再生丟失的器官或者附肢(例如:心臟、尾巴、晶狀體);某些無脊椎動物(例如:渦蟲)甚至擁有更強的再生能力,可以從少量組織和細胞再生整個生命體,因此被廣泛用於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另一類無脊椎動物——蚯蚓,不僅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而且具備比渦蟲更為複雜的表型結構(例如: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初步具備記憶雛形)。更重要的是,它擁有極強的前/後部體節再生能力。達爾文在《腐殖土的形成和蚯蚓的作用》一書中寫到:「我們很難找到其他的生靈像它們一樣,雖看似卑微,卻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蚯蚓再生的分子細胞學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吳東東課題組利用長讀段PacBio平臺+Hi-C輔助組裝等策略,測序並拼裝了準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安德愛勝蚓(Eisenia andrei)基因組(Scaffold N50≈111Mb),並通過不同再生時期bulk轉錄組和單細胞轉錄組整合揭示蚯蚓再生的分子細胞學機制。研究發現蚯蚓基因組中重複序列LINE2轉座元件可能在蚯蚓再生中扮演重要調控角色,例如LINE2元件顯著高比例地插入到蚯蚓早期再生相關的差異基因locus中;同時某些差異表達的LINE2元件(位於蛋白編碼基因側翼5Kb區域)和它們的鄰近基因擁有極為相似的表達模式。在高度再生物種(例如:渦蟲)的再生過程中,EGR1是一個核心調控者,而在該研究中,發現EGR1不僅在蚯蚓再生過程中發生差異高表達,而且其側翼的LINE2元件也發生顯著差異表達上調,因此,推測這些顯著差異表達的LINE2元件可能通過調控鄰近基因的表達來參與蚯蚓再生過程。另一方面,在蚯蚓基因組中發現大量基因複製事件(例如:大量潛在擴張的基因家族),這些擴張的基因家族主要富集在發育生物學通路,而發育和再生在某些通路可能往往是共通的。進一步發現某些顯著擴張的基因家族,例如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可能通過增加其拷貝數劑量效應來調控蚯蚓再生過程(註:12個EGFR家族成員的8個成員在蚯蚓再生早期發生顯著差異表達)。在轉錄激活水平,發現一些應激早期基因在蚯蚓和渦蟲早期再生中共同激活,暗示蚯蚓和渦蟲在早期再生應激反應中可能具有共享的作用機制,進一步發現4個與早期再生顯著相關的共表達網絡模塊和系列hub轉錄調控因子,富集分析顯示它們可能參與再生早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時,蚯蚓再生早期的單細胞轉錄組解析暗示蚯蚓再生早期72h後損傷癒合部位細胞的高比例組分是幹細胞,暗示多能幹細胞在蚯蚓再生早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提供了一些蚯蚓再生的候選分子細胞學機制,提出蚯蚓能夠作為研究再生生物學或者再生醫學的一個新模型。

該研究以Genome and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of the earthworm Eisenia andrei identifies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regeneration為題,近日已發表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昆明動物所助理研究員邵永、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博士王曉波、昆明動物所博士生張錦錦和李明莉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吳東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所研究員阮珏、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國捷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等的支持。

圖1:a 安德愛勝蚓(用於完成基因組測序物種)。b 安德愛勝蚓的核型分析。2n=22,根據染色體形態,初步分成三個亞類。核型分析源於蚯蚓環帶的分裂中期細胞,該分析由昆明動物所細胞庫完成。c Hi-C互作圖。d circos展示蚯蚓基因組的特徵。

圖2:單細胞RNA-sequencing揭示再生的細胞機制。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454-8

相關焦點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自《物種起源》發表以來,演化生物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石,並先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擴展,整合了孟德爾遺傳學定律,摩爾根的染色體遺傳機制和克裡克的中心法則等。特別是近年來組學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演化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
  • Nat Genet | 沈俠團隊取得人類複雜性狀遺傳相關估計新突破
    DNA變異的聯合作用機制。恰恰是因為第二種變異佔了大多數,運動與肥胖便形成了遺傳負相關,這也是我們生活中發現運動與肥胖負相關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普通的表型相關性(Phenotypic Correlation)不同,遺傳相關由於DNA分子的生物學本質,往往隱含著兩個性狀之間的因果關係,使得遺傳相關對實際生活乃至醫療衛生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大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議舉行(圖文)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重要動物表型與遺傳分析重大研究基礎設施」是應2010年國家發改委徵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建設之需,由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推薦,並經評審確定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5年10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模式動物所朱敏生實驗室及合作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遺傳學上,雜合子的適應性有時比純合子更強,父母平平,有時後代卻很強,這就是遺傳學中所謂的超顯性(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有時雜合子的適應性與其染色體親本來源有關,如強弱不同的父母,其後代可強,但父母雙方都強,後代會弱,這就是所謂極性超顯性(polar 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2015年11月17日,國際主流遺傳學雜誌《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課題組在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論文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總結了近年來關於植物激素ABA的主要研究成果,重點討論了 ABA在代謝水平的動態調節、信號轉導以及對植物生理過程影響等方面進展。該綜述從鹽脅迫誘導的生理反應、氧化脅迫、鹽脅迫感受機制、離子和滲透脅迫信號傳遞、細胞器脅迫、激素調控、基因表達和表觀遺傳調控、離子平衡機制、代謝變化、鹽生植物耐鹽機制等多方面系統闡述了最近20多年在鹽脅迫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
  •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
  • Cell | 線蟲小RNA跨代遺傳的性狀分離機制
    雖然人們已經發現了若干調節小RNA活性的機制,但這些機制仍然無法解釋一個非常明確的現象:同一親代個體(雌雄同體線蟲個體可自體受精)的若干等基因(Isogenic)子代個體同樣可以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表觀遺傳學性狀差異。
  • 動物所等揭示RNA修飾酶Dnmt2在精子獲得性遺傳中的重要作用
    精子介導的獲得性表型跨代遺傳是近年來的新興研究熱點,這個領域的興起似乎把科學史上已被打入冷宮的「拉馬克遺傳」理論重新搬上了現代生物學的舞臺。目前該領域的核心觀點是配子可以利用DNA序列之外的表觀遺傳信息載體(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RNA等)將獲得性性狀傳遞給下一代。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哺乳動物精子RNA在此過程中的作用為這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