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1 中國科學院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

  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該病歷史悠久,與人類文明史共存。致病菌主要侵犯患者皮膚、黏膜和外周神經,感染後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和處理,可導致嚴重的畸殘。時至今日,全世界範圍內每年仍有20餘萬麻風新發病例。前期,考慮到麻風分枝桿菌基因組中大量與能量代謝相關基因的丟失,推測宿主線粒體及其相關基因變異可能影響麻風分枝桿菌的感染。研究鑑定出一批線粒體相關的基因與麻風的遺傳易感相關,如LRRK2、OPA1、PARL和PINK1。科研人員分析了兩個與線粒體複製相關的重要基因TFAM和POLG,發現在雲南玉溪地區麻風病人中,這兩個基因上rs1049432和rs3176238位點變異影響了麻風的遺傳易感性,且與多菌型麻風顯著相關。進一步對文山地區麻風病人進行二代測序分析後,未能在這兩個基因的編碼區找到與麻風易感的蛋白變異。分析顯示,rs1049432和rs3176238變異能夠影響神經組織和皮膚組織中基因表達,且在病人麻風皮損組織與正常皮膚組織中表達具有顯著差異。該研究提示TFAM和POLG是麻風的易感基因,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基因的表達來實現。該研究提供了宿主遺傳背景與線粒體代謝影響麻風易感的新證據。

  以往臨床研究發現,麻風患者罹患阿爾茨海默病(AD)的風險非常低,老年麻風患者腦組織中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低於年齡匹配的對照人群。大量研究表明,APOE(公認的AD致病基因)可以在大腦中促進Aβ的蛋白水解清除,且在脂質代謝相關途徑中發揮重要作用。麻風分枝桿菌可通過某種機制直接調節人類的脂類代謝過程,累積脂類物質並抑制其降解。抑制脂滴的募集過程將降低施旺細胞中麻風分枝菌的存活率。基於這些發現,推測APOE基因多態,尤其是和AD遺傳易感相關的變異,可能也與麻風病風險相關。科研人員採用SNaPshot和二代測序技術,分析APOE基因在雲南玉溪和文山兩個獨立的麻風病例-對照人群的遺傳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rs405509和rs439401位點多態增加了麻風和多菌型麻風的患病風險,但影響AD發病的APOE-ε4等位基因卻不影響麻風的發病。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預測研究發現,APOE及相關脂質基因處於麻風易感基因構成的網絡中,這提示APOE參與的脂質代謝途徑在麻風桿菌感染期間發揮作用。APOE在麻風和AD發病過程是否具有相似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該研究為理解麻風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作用通路和共有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認識。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雲南省和中科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APOE及相關脂質基因處於麻風易感基因構成的蛋白互作網絡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
  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該病歷史悠久,與人類文明史共存。致病菌主要侵犯患者皮膚、黏膜和外周神經,感染後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和處理,可導致嚴重的畸殘。時至今日,全世界範圍內每年仍有20餘萬麻風新發病例。前期,考慮到麻風分枝桿菌基因組中大量與能量代謝相關基因的丟失,推測宿主線粒體及其相關基因變異可能影響麻風分枝桿菌的感染。研究鑑定出一批線粒體相關的基因與麻風的遺傳易感相關,如LRRK2、OPA1、PARL和PINK1。科研人員分析了兩個與線粒體複製相關的重要基因TFAM和POLG,發現在雲南玉溪地區麻風病人中,這兩個基因上rs1049432和rs3176238位點變異影響了麻風的遺傳易感性,且與多菌型麻風顯著相關。進一步對文山地區麻風病人進行二代測序分析後,未能在這兩個基因的編碼區找到與麻風易感的蛋白變異。分析顯示,rs1049432和rs3176238變異能夠影響神經組織和皮膚組織中基因表達,且在病人麻風皮損組織與正常皮膚組織中表達具有顯著差異。該研究提示TFAM和POLG是麻風的易感基因,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基因的表達來實現。該研究提供了宿主遺傳背景與線粒體代謝影響麻風易感的新證據。
  以往臨床研究發現,麻風患者罹患阿爾茨海默病(AD)的風險非常低,老年麻風患者腦組織中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低於年齡匹配的對照人群。大量研究表明,APOE(公認的AD致病基因)可以在大腦中促進Aβ的蛋白水解清除,且在脂質代謝相關途徑中發揮重要作用。麻風分枝桿菌可通過某種機制直接調節人類的脂類代謝過程,累積脂類物質並抑制其降解。抑制脂滴的募集過程將降低施旺細胞中麻風分枝菌的存活率。基於這些發現,推測APOE基因多態,尤其是和AD遺傳易感相關的變異,可能也與麻風病風險相關。科研人員採用SNaPshot和二代測序技術,分析APOE基因在雲南玉溪和文山兩個獨立的麻風病例-對照人群的遺傳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rs405509和rs439401位點多態增加了麻風和多菌型麻風的患病風險,但影響AD發病的APOE-ε4等位基因卻不影響麻風的發病。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預測研究發現,APOE及相關脂質基因處於麻風易感基因構成的網絡中,這提示APOE參與的脂質代謝途徑在麻風桿菌感染期間發揮作用。APOE在麻風和AD發病過程是否具有相似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該研究為理解麻風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作用通路和共有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認識。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雲南省和中科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APOE及相關脂質基因處於麻風易感基因構成的蛋白互作網絡中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與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為認識線粒體基因與麻風的遺傳易感以及麻風易感基因集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AD的遺傳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遺傳風險如何影響AD的發生發展,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基因表達是一種介於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之間重要的中間表型。現有GWAS發現的疾病風險位點約80%都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這些位點很可能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影響機體正常的基因調控網絡,進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
  • 山東省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發布會
    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多年來致力於麻風病防治領域的前沿研究,先後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和省科技攻關計劃的支持,並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最近,他們在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中心和安徽醫科大學科研人員的密切合作下,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成功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取得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
  •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2020-08-26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馬佔山被授予美國哈佛大學
  • 劉斯洋:不同群體中COVID-19宿主遺傳易感性
    中國綠髮會來自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劉斯洋女士在10月25日的ICG-15「女性科學家論壇」上,作《不同群體中COVID-19宿主遺傳易感性》(「COVID-19 Host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n Diverse Population」)的精彩主旨報告。
  • Y染色體鑲嵌丟失的遺傳易感性
    Y染色體鑲嵌丟失的遺傳易感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21:25 英國劍橋大學John R. B. Perry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血液中Y染色體鑲嵌丟失(LOY)的遺傳易感性。
  •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6-03-02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研究和挖掘長壽及長壽家系的健康保護因子,對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和健康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和海南醫學院合作,以海南健康長壽人群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與健康長壽相關的遺傳保護因子。
  •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大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議舉行(圖文)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可研進展匯報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重要動物表型與遺傳分析重大研究基礎設施」是應2010年國家發改委徵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建設之需,由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推薦,並經評審確定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保護性的外觀相似(Protective resemblance)是動物生存競爭中的一種重要的生態適應機制。一個物種可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似(crypsis隱匿)、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masquerade偽裝)或者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種(mimcry擬態: 如貝氏擬態和繆氏擬態),從而得以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前期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鑑定胚胎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其不同的作用途徑(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esearch 2018,28(1):69-89),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夠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PloS Biology 2019,17(10):e3000468)。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新的麻風病易感基因
    10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過對10531個病例及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現2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並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其中1個和傳染病有關。這是繼2009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關聯分析方法率先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之後,在該領域取得的又一原創性成果,標誌著我國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繼續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昆明動物所等開展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與進化遺傳分析
    然而,上個世紀末以來,由於過度捕撈,產卵場地破壞,外來引入種競爭等多種因素,鱇浪白魚的種群數量銳減,一度成為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鱇浪白魚是雲貴高原湖泊中一種典型的「3E」魚類,即具有瀕危(Endangered)、特有(Endemic)和經濟價值(Economic)三重特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一直積極推動鱇浪白魚這一「3E」物種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
  • 浙江大學教授王福俤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浙江大學教授王福俤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2015-08-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學科組研究員梁斌邀請,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福俤到昆明動物所進行學術交流,並以「鐵血人生說代謝」為主題,為研究所科研人員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樹鼩是一種與實驗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頗具潛力。樹鼩繁殖周期短(~6周),每胎產仔數2-5隻,飼養成本低,作為在某些方面替代非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具有獨特的優勢。
  • JAMA:候選基因多態性與腫瘤遺傳易感性的分析
    生物谷報導:在JAMA雜誌最近一篇文章中,美國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幾種腫瘤遺傳易感性相關的候選基因多態性。  Dong教授等收集了2008年3月間,與腫瘤遺傳易感性和基因多態性有關的161  meta分析研究報導,涉及到18種腫瘤、99個基因、344個突變類型,其中98個突變(28%)優勢比(OR值)具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行驗前概率(0.001)和假陽性報導預測(FPRP<0.2)分析,有13個突變有顯著意義。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精神分裂症遺傳學研究取得進展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系統性地篩選出精神分裂症可能的致病基因。該研究為深入解析複雜精神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為闡明精神分裂症致病機理提供重要的生物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