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等開展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與進化遺傳分析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雲南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魚類資源尤其突出。鱇浪白魚(Anabarilius grahami)是分布在全國第二大深水湖——雲南撫仙湖流域的特有魚類,也是「雲南四大名魚」之一。鱇浪白魚有一系列獨特的生物學特點被認為和撫仙湖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密切相關,此外,撫仙湖周邊傳統的車水捕魚文化、神奇的界魚石傳說等也使得該魚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歷史上,該魚一直都是撫仙湖主產經濟魚類,因味鮮肉美而名揚四海。然而,上個世紀末以來,由於過度捕撈,產卵場地破壞,外來引入種競爭等多種因素,鱇浪白魚的種群數量銳減,一度成為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鱇浪白魚是雲貴高原湖泊中一種典型的「3E」魚類,即具有瀕危(Endangered)、特有(Endemic)和經濟價值(Economic)三重特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一直積極推動鱇浪白魚這一「3E」物種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2003年首次突破該物種的人工繁殖,使其種質資源得以保存,並隨後推動了其野外種群恢復(人工增殖放流)和本土漁業的利用(人工養殖)。2016年起,在雲南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強省計劃(2016AB024)的主要支持下,昆明動物所楊君興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等開展了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工作。組裝獲得的該物種基因組大小為1.006Gb,共注釋到25250個蛋白編碼基因。基於組裝注釋的鱇浪白魚全基因組,團隊進一步開展了三個方面的進化遺傳分析。首先,下載了現今公共資料庫中18種鯉科魚類的基因組或轉錄組數據,通過比對獲得4580單拷貝同源基因,基於這些基因構建了首個基於組學數據規模的鯉科魚類各亞科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其次,構建了鱇浪白魚的種群歷史動態,發現其種群數量變化與撫仙湖湖泊形成演化的三個周期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再次,基於組裝的基因組,團隊還開發獲得了33836個微衛星位點。隨機選取50個位點,經過三重篩選,最終選擇11條對鱇浪白魚4個種群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的初步評估。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和微衛星位點的開發為其後續科學研究、物種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該研究於近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Genetics 雜誌上。

  文章連結

 

鱇浪白魚(Anabarilius grahami)活體照片

  雲南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魚類資源尤其突出。鱇浪白魚(Anabarilius grahami)是分布在全國第二大深水湖——雲南撫仙湖流域的特有魚類,也是「雲南四大名魚」之一。鱇浪白魚有一系列獨特的生物學特點被認為和撫仙湖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密切相關,此外,撫仙湖周邊傳統的車水捕魚文化、神奇的界魚石傳說等也使得該魚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歷史上,該魚一直都是撫仙湖主產經濟魚類,因味鮮肉美而名揚四海。然而,上個世紀末以來,由於過度捕撈,產卵場地破壞,外來引入種競爭等多種因素,鱇浪白魚的種群數量銳減,一度成為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鱇浪白魚是雲貴高原湖泊中一種典型的「3E」魚類,即具有瀕危(Endangered)、特有(Endemic)和經濟價值(Economic)三重特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一直積極推動鱇浪白魚這一「3E」物種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2003年首次突破該物種的人工繁殖,使其種質資源得以保存,並隨後推動了其野外種群恢復(人工增殖放流)和本土漁業的利用(人工養殖)。2016年起,在雲南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強省計劃(2016AB024)的主要支持下,昆明動物所楊君興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等開展了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工作。組裝獲得的該物種基因組大小為1.006Gb,共注釋到25250個蛋白編碼基因。基於組裝注釋的鱇浪白魚全基因組,團隊進一步開展了三個方面的進化遺傳分析。首先,下載了現今公共資料庫中18種鯉科魚類的基因組或轉錄組數據,通過比對獲得4580單拷貝同源基因,基於這些基因構建了首個基於組學數據規模的鯉科魚類各亞科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其次,構建了鱇浪白魚的種群歷史動態,發現其種群數量變化與撫仙湖湖泊形成演化的三個周期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再次,基於組裝的基因組,團隊還開發獲得了33836個微衛星位點。隨機選取50個位點,經過三重篩選,最終選擇11條對鱇浪白魚4個種群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的初步評估。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和微衛星位點的開發為其後續科學研究、物種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該研究於近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Genetics 雜誌上。
  文章連結
 
鱇浪白魚(Anabarilius grahami)活體照片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其次,開展該項研究,還需要多方面的技術和專長。車靜聯合國內外6個研究組組成了聯合攻關團隊。  研究人員在建立荒漠沙蜥及青海沙蜥室內繁殖體系及明確物種不同繁殖時期性狀對比的基礎上,最終成功獲得兩物種主要繁殖差異時期輸卵管及子宮轉錄組樣品。與此同時,他們成功解析了青海沙蜥和荒漠沙蜥全基因組數據。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雲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藏族人群相似的低氧適應性。
  •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2020-08-26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馬佔山,美國愛達荷大學計算機科學和昆蟲學雙博士,研究科學家,現為昆明動物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學科組負責人,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PI。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他們利用多個癌症研究機構所開發的基因分型平臺鑑別出了肺癌的新型易感性位點。
  • 結核分枝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臨床價值
    全基因組測序(WGS)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種新的重要手段。隨著測序技術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WGS在醫學的眾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採用WGS分析感染暴發的菌株,追溯感染來源,不再是遙不可及。作者:SIFIC循證全基因組測序(WGS)已經成為快速檢測細菌全基因組的一種常見技術,檢測費用約500美元或更少。許多研究已經解決了結核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問題,並且知道整個基因組的序列,而不僅僅是幾個片段,這就大大增加了分子流行病和接觸者追蹤的準確性。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
  • 世界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在昆啟動
    2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3名中科院院士吳徵鎰、周俊、孫漢董的大力推動下,一個在世界生物學界和推動普洱茶產業發展上均具有重大意義和經濟價值的科研創新項目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人員通過完成高質量的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組測序及比較基因組分析,闡明了其系統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樹鼩用於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鬱症模型創建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將能推動樹鼩應用於生物醫藥的系統研究。樹鼩是一種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魯非研究員以Adaptive evolution of wheat: convergence within divergence 為題主要分享了小麥不同來源染色體亞型進化歷程和遺傳多樣性。通過構建小麥全基因組遺傳圖譜以及基因滲入分析,為小麥的育種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並且揭示了AB和D亞基因組的遺傳多樣性差異。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昆明植物所完成六種木本竹子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
    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興起,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為解決這類困難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帶來了曙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對木本竹子的研究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最近,該研究組選取1種熱帶竹子和5種溫帶竹子,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Illumina測定了這些種的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