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2021-01-18 PaperRSS

 提示歡迎點擊上方「PaperRss」↑關注我們!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為解決樹鼩用於疾病動物模型創建時缺少基因組學等遺傳信息的問題,2013年,姚永剛課題組牽頭組織中科院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發表了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測定的中緬樹鼩的全基因組(KIZ version 1: TS_1.0),較為全面地獲取了樹鼩的遺傳特性,證實樹鼩與靈長類動物的親緣關係最近(Fan et al. 2013 Nat Commun)。基於此版樹鼩基因組數據,姚永剛課題組建立了首個樹鼩基因組資料庫(TreeshrewDB v1.0, http://www.treeshrewdb.org/),實現了樹鼩基因組數據的自由訪問和共享,很好地促進了樹鼩研究領域的發展。由於二代測序讀長過短等技術局限,第一版樹鼩基因組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拼裝的基因組中缺口(Gaps)多達223607個,其中位於基因編碼區的缺口有2091個。這些問題阻礙了團隊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挖掘樹鼩基因組信息。 

近期,來自姚永剛課題組的範宇博士利用單分子實時(Single molecular real-time, SMRT)測序技術,結合高通量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Hi-C技術: high throughput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測序數據,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KIZ version 2: TS_2.0)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最終獲得的樹鼩基因組大小是2.67Gb。其中,contig N50為3.2 Mb,長度比第一版樹鼩基因組(TS_1.0)提高了146倍。對contigs進行聚類與定序後,總共有1728個contigs(~ 2.56Gb,佔基因組大小的96.2%)可錨定在31條假染色體(pseudo-chromosome)上,最終得到的Scaffold N50為104Mb,實現了樹鼩基因組染色體水平組裝。新版樹鼩基因組填補了第一版基因組中約73%的拼裝缺口(163,220個),其中處於基因編碼區的缺口全部得到填補。利用從頭(de novo)預測、同源(homolog)預測和轉錄組數據預測的等方法,對新版基因組進行注釋共得到23568個基因,其中約88.3%(20811個)的基因添加與更新了功能注釋信息。第二版樹鼩基因組(KIZ version 2: TS_2.0)中,蛋白編碼基因的數量與序列長度較第一版基因組有明顯的質量提升,基因結構的精確度也明顯上升。基於第二版基因組信息,範宇博士等人完成了基因組重複序列(Repeat content)的分析,發現120多個長轉座子和400多萬個包含短重複序列(長度小於150bp)和長重複序列(長度大於5kb)的衛星區域。對LINE1(L1 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 1)的分析發現,樹鼩基因組中的LINE1佔基因組的18.54%,這種基因組佔比和人類的類似。與包括人類、獼猴和小鼠的基因組結構變異(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on)對比分析後發現,相比較於人類,樹鼩基因組中含有221個結構變異,獼猴基因組中有188個結構變異,而小鼠基因組中的結構變異多達387個。有趣的是,一些結構變異,如位於MYSM1基因和SLC35D1基因間的區域,只出現在樹鼩和靈長類動物中,這一結果也從結構變異的角度說明,相比於小鼠,樹鼩與靈長類動物在基因組方面有更高的相似性。 

通過對6隻野生樹鼩的全基因組二代技術重測序,獲得基因組水平上約1280萬個單核苷酸遺傳變異信息。這些信息對了解樹鼩的進化歷史、表型特徵和疾病模型創建等提供了基礎。基於蛋白編碼基因區的單核苷酸變異信息,範宇等人分析了野生樹鼩的多項群體遺傳學參數,獲取了關於樹鼩群體全基因組學水平的更多認識。如基於核苷酸多樣性(π)的分析發現,樹鼩蛋白編碼基因區域存在30個核苷酸多樣性較高(π > 0.025)的區域,其中約1/6的區域位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或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基因家族中,該結果間接提示,樹鼩免疫基因相對於基因組中其他基因,可能有較高的進化速率,這和樹鼩免疫系統基因的特殊性可能具有聯繫。 

為了更好地展示最新版的樹鼩基因組信息,該團隊將新版基因組數據、注釋信息、群體遺傳學參數、預測的基因共表達網絡等數據,增加或更新在第二版樹鼩基因組資料庫(TreeshrewDB v2.0, http://www.treeshrewdb.org/)中。這些用戶友好型的資料庫構建與更新,將為樹鼩動物模型的研究提供相關基礎數據,有望繼續惠及樹鼩研究領域。 

同時,上述研究工作還以「Chromosomal level assembly and population sequencing of the Chinese tree shrew genome」為題,發表在動物學領域SCI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上(論文連結:www.zoores.ac.cn/EN/10.24272/j.issn.2095-8137.2019.063)。

據悉,樹鼩是一種與實驗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頗具潛力。樹鼩繁殖周期短(~6周),每胎產仔數2-5隻,飼養成本低,作為在某些方面替代非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具有獨特的優勢。目前,樹鼩已被用於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皰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創建,在視覺系統研究、近視模型,以及一些腫瘤模型構建方面,顯示了很好的前景。(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文章轉載自考研網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PaperRSS小編刪除,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公眾號:PaperRSS (歡迎關注)

溫馨提示:

    為方便PaperRSS粉絲們(目前人數 3W+)科研、就業等話題交流。PaperRSS微信公眾平臺特建立了全國博士就業交流群。群成員主要為美國、歐洲、日本、清華北大、中科院名校、地方大學碩博在讀生以及企業經理,HR;涉及各學科領域方向。歡迎各位加小編微信號(IGDB2010)申請加入。PaperRSS為你打造一個高質量的科研、就業交流圈,PaperRSS與你一起揚帆起航。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姓名-單位-研究方向;此外,若高校或科研單位、企業(含博士後)想在此平臺發布博士、博士後招聘、推送實驗室最新科研成果等信息可以後臺聯繫小編,微信號同上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樹鼩已被用於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皰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創建,在視覺系統研究、近視模型,以及一些腫瘤模型構建方面,顯示了很好的前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人員通過完成高質量的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組測序及比較基因組分析,闡明了其系統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樹鼩用於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鬱症模型創建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將能推動樹鼩應用於生物醫藥的系統研究。樹鼩是一種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Nature Commun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助力茶樹基因組學研究責編 | 奕梵茶樹(Camellia sinensis)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記者白靖利)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目前基因組數據已經面向全世界公開下載使用。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了多種防控草地貪夜蛾的有效「武器」。這是記者從18日召開的草地貪夜蛾研究進展研討會了解到的消息。雲南農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通力合作,與國內各省區及美國樣本互動,共產出1.5太(TB)的基因組測序原始數據,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雌一雄兩個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大小分布達到542.42兆和530.77兆。
  • 昆明動物所發布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基礎上,對廣泛分布在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並對體色進化及物種分化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完成組裝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完成。該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長期以蝴蝶為例,致力於昆蟲形態進化的遺傳基礎研究,在2015年解析金鳳蝶(所有蝴蝶的模式種繼測定了中國各科代表種類蝴蝶的基因組C值並發現蝴蝶祖先基因組大小均約為500 Mb (Liu et al., Systematic Entomology, 2020),完成了首個利用Hi-C技術與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相結合解析的染色體水平的蝴蝶(碧鳳蝶)基因組(Lu et al.
  • 樹鼩KLF基因家族特點及進化分析
    昆明動物所在2013年解析出樹鼩基因組以後,近年來陸續建立了樹鼩乳腺癌、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皰疹病毒感染的腦炎和肌膜炎、抑鬱症等疾病模型。KLF基因家族是一類含有三個高度保守的串聯鋅指結構的轉錄因子家族,KLF因子調控基因的表達,在動物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以及癌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前期研究發現KLF5在基底型乳腺癌幹細胞維持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 昆明動物所等開展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與進化遺傳分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一直積極推動鱇浪白魚這一「3E」物種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2003年首次突破該物種的人工繁殖,使其種質資源得以保存,並隨後推動了其野外種群恢復(人工增殖放流)和本土漁業的利用(人工養殖)。2016年起,在雲南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強省計劃(2016AB024)的主要支持下,昆明動物所楊君興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等開展了鱇浪白魚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工作。
  • 昆明動物所利用樹鼩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12月23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趙旭東課題組和姚永剛課題組共同完成的題為Long-term propagation  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相較於嚙齒類實驗動物,樹鼩在遺傳進化地位及生理生化特徵上均更接近於靈長類。並且,樹鼩相比於靈長類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有著諸多優勢,包括體型小、生殖周期短、飼養成本低等。然而,缺乏遺傳操作手段嚴重製約了樹鼩作為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我國率先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僅用25天,從害蟲採樣到論文發表,我國首次在全球完成對這種外來入侵者染色體級別的基因測序與組裝。  「草地貪夜蛾基因組的解讀和深層次回答,對進一步研究其亞型、耐藥性和長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學院院長楊煥明18日在昆明表示,入侵生物的耐毒性與遺傳機制、確定入侵中國的樣本類型、遷飛路線、基因防禦技術、雜食性遺傳機制等研究與應用,都離不開高質量參考基因組。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趙旭東課題組和姚永剛課題組共同完成了首次建立的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獲解析
    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已成功解析這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全基因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此前《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緊急行動計劃》已將漾濞槭列入當地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 《樹鼩基礎生物學與疾病模型》獲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樹鼩基礎生物學與疾病模型》一書是當前樹鼩生物學和疾病模型研究相關領域最系統、最全面、最前沿的一本學術著作,集合了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院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8家單位的最新科研成果。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亞平為該書作序。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從組裝「龍井43」染色體基因組入手,我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18日電 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