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鼩KLF基因家族特點及進化分析

2021-01-18 基因測序產業網

導讀:

昆明動物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研究員團隊將全部17種樹鼩KLF家族因子鑑定出來,然後對基因家族全長以及鋅指結構域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發現,通過胺基酸全長進化樹分析,樹鼩17種KLF因子在物種間保守。樹鼩高度保守的鋅指結構與人有超過平均97%的同源性,略高於小鼠。






樹鼩作為與人類親緣關係較近的類靈長類動物,因具有個體較小、繁殖快、易於飼養等傳統動物模型的優點,正在成為一種新型而有潛力的疾病動物模型。昆明動物所在2013年解析出樹鼩基因組以後,近年來陸續建立了樹鼩乳腺癌、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皰疹病毒感染的腦炎和肌膜炎、抑鬱症等疾病模型。


KLF基因家族是一類含有三個高度保守的串聯鋅指結構的轉錄因子家族,KLF因子調控基因的表達,在動物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以及癌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前期研究發現KLF5在基底型乳腺癌幹細胞維持中起著關鍵的作用。KLF家族在許多物種中得到鑑定,包括人類,小鼠,豬,雞,斑馬魚,線蟲,而樹鼩的KLF基因家族的系統發生及表達譜還沒有研究報導。


昆明動物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研究員團隊將全部17種樹鼩KLF家族因子鑑定出來,然後對基因家族全長以及鋅指結構域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發現,通過胺基酸全長進化樹分析,樹鼩17種KLF因子在物種間保守。樹鼩高度保守的鋅指結構與人有超過平均97%的同源性,略高於小鼠。鋅指結構進化樹分析發現樹鼩KLF1,2,5,17在進化地位上明顯比小鼠更接近於人。對高度可變的N端功能基序的分析表明樹鼩KLF3,8,12有保守的CtBP結合序列PVDLS/T,樹鼩KLF9,10,11包含保守的Sin3A結合序列AA/VXXL。核定位(NLS)序列比對發現樹鼩KLF1,4,8,13在N端擁有高度保守的NLS序列。通過RT-qPCR和WB揭示了樹鼩KLF因子在不同組織中不同的表達模式。最後對樹鼩KLF5序列單獨分析發現, KLF5蛋白序列中存在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位點,比如S153磷酸化位點,K369乙醯化位點,K162和K209 類泛素化(SUMO)化位點都在樹鼩保守存在。泛素連接酶Fbw7以及WWP1識別的KLF5蛋白CPD和PY序列也同樣嚴格保守,且樹鼩KLF5與人類KLF5都具有促進細胞增殖的功能。本項研究首次對樹鼩KLF基因家族進行鑑定及分析,發現樹鼩KLF基因家族在進化上較保守,比小鼠更接近於人。樹鼩KLF蛋白結構與功能和人體中同源家族基因高度類似。研究結果為進一步以樹鼩為疾病動物模型研究KLF家族因子與疾病的關係奠定了基礎。


該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邵明、葛廣哲以及劉文婧都是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6年12月被Oncotarget雜誌接受並在線發表。本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一三五項目資助。



本文來源於: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歡迎關注中科紫鑫人事招聘相關信息:http://www.ngscn.com/index.php/Job/employ




【免責聲明】:基因測序產業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研究人員通過完成高質量的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組測序及比較基因組分析,闡明了其系統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樹鼩用於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鬱症模型創建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將能推動樹鼩應用於生物醫藥的系統研究。樹鼩是一種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於二代測序讀長過短等技術局限,第一版樹鼩基因組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拼裝的基因組中缺口(Gaps)多達223607個,其中位於基因編碼區的缺口有2091個。這些問題阻礙了人們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挖掘樹鼩基因組信息。
  • 樹鼩的小腦袋裡在想什麼?
    樹鼩共有17種,分為5屬,均屬於樹鼩目(Scandentia)這一特定的哺乳綱。雖然該物種與嚙齒類動物位於同一個進化群體,但是它們與飛狐猴都位於靈長類動物的姐妹分類群內。這意味著樹鼩和靈長類動物的關係比嚙齒類動物更近,其生理機能可以反映這一點;它們的手腳很適合抓握。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這些問題阻礙了團隊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挖掘樹鼩基因組信息。 與包括人類、獼猴和小鼠的基因組結構變異(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on)對比分析後發現,相比較於人類,樹鼩基因組中含有221個結構變異,獼猴基因組中有188個結構變異,而小鼠基因組中的結構變異多達387個。
  • 樹鼩為何不怕辣—新聞—科學網
    樹鼩是靈長類近親 樹鼩雖然形似松鼠,卻是一種高等哺乳動物。賴仞的團隊發現了樹鼩可以主動進食辣椒後,就利用了全基因組掃描、全細胞膜片鉗技術、定點突變、分子結構模擬和動物行為等手段進行研究。 在全基因組序列分析研究中,樹鼩與靈長類系統發育關係最近,「這說明樹鼩是靈長類而非嚙齒類的近親」。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
  • 昆明動物所利用樹鼩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相較於嚙齒類實驗動物,樹鼩在遺傳進化地位及生理生化特徵上均更接近於靈長類。並且,樹鼩相比於靈長類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有著諸多優勢,包括體型小、生殖周期短、飼養成本低等。然而,缺乏遺傳操作手段嚴重製約了樹鼩作為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 成骨細胞特異因子2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分類及進化分析
    保守結構域:是指在生物進化中一個蛋白家族中具有不變或相同的結構域,具有重要的功能,不能被改變。結構域是蛋白質中由不同二級結構和超二級結構組合而成的獨立的穩定結構區域,是蛋白質功能單元。背景:目前,Fasciclin基因家族的保守結構、蛋白特性、系統發育關係尚無系統的研究。
  • 科學家欲根據基因分析重寫爬行動物進化史
    新華社洛杉磯11月22日電(記者陳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22日報告說,他們通過對基因數據的分析,重新確定了蛇、蜥蜴等有鱗目爬行動物的進化時間。科學家們認為,可能整個爬行動物的「進化家族樹」都要根據基因分析重新改寫。 由美國、澳大利亞、瑞士、荷蘭和法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這個研究小組,已將他們成果的一部分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趙旭東課題組和姚永剛課題組共同完成了首次建立的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
  • 除了人類,樹鼩也能吃辣
    然而,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發現,東南亞的一種小動物樹鼩也能吃辣。植物產生「辣」的物質是自我保護機制,使動物受痛覺刺激而不再啃食。近期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樹鼩對含辣椒素的食物不敏感,可以直接進食富含辣椒素的紅辣椒,原因是這種動物發生了基因突變。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前者已被許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採用,而後者正在被科學家和生物醫藥領域採用,如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即為後者最典型的動物。
  • 中國科學家用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近首次建立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
  • 基因家族分析(2)-利用MEGA進行進化樹分析和美化
    進化樹在生物學中,用來表示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
  • 科普:除了人類,樹鼩也能吃辣
    然而,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發現,東南亞的一種小動物樹鼩也能吃辣。植物產生「辣」的物質是自我保護機制,使動物受痛覺刺激而不再啃食。近期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樹鼩對含辣椒素的食物不敏感,可以直接進食富含辣椒素的紅辣椒,原因是這種動物發生了基因突變。
  • 食肉目鼬科及基因家族相關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捷報頻傳,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研究及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雜誌
  • 基因家族擴增與收縮分析
    基因家族擴增與收縮分析基因家族的擴張和收縮分析一般會使用orthoMCL進行同源基因識別,然後選擇直系同源基因進行物種樹構建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2013年,為了解決樹鼩用於疾病動物模型創建時缺少基因組學等遺傳信息的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牽頭組織中科院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發表了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測定的中緬樹鼩的全基因組,較為全面地獲取了樹鼩的遺傳特性,證實樹鼩與靈長類動物的親緣關係最近。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
  • 如何寫一篇家族分析文章(一)—家族分析文章的研讀
    首先,我們要先確定一下哪一類家族分析文章可以發高分,或者這類高分文章都有哪些套路,下面我們通過文獻查詢工具google學術搜索鏡像,以gene family為關鍵字,進行搜索:結果顯示,共2019年就有927片家族分析的文章新鮮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