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作為實驗動物具有應用價值,日漸受到重視。前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姚永剛團隊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完善和更新樹鼩基因組(KIZ version 1,Nat. Commun. 2013;KIZ version 2,Zool. Res.),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tMDA5獲得更強大的抗病毒功能,可能是因為其受到正選擇作用。該研究從樹鼩RIG-I基因缺失出發,結合功能實驗,展現出哺乳動物抗病毒天然免疫的適應性和功能多樣性。樹鼩中RIG-I基因缺失,是否對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的其他基因也有影響,該問題的答案尚不明確。

近期,姚永剛團隊發現位於內質網的接頭蛋白STING在樹鼩細胞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轉錄本。STING可動態監控細胞內DNA及環二核苷酸(cyclic dinucleotides,CDNs)的異常存在,從而發揮承上啟下的抗微生物感染的樞紐功能。與全長的樹鼩STING基因(tSTING-FL)相比,短的樹鼩STING轉錄本(tSTING-mini)缺失羧基C末端結構域(CTD)。tSTING這兩種轉錄本在RNA病毒和DNA病毒誘導下,存在不同的抗病毒功能,tSTING-FL保持其原始功能,可更明顯地激活DNA病毒誘發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發揮抗DNA病毒作用。與tSTING-FL不同,在細胞靜息狀態下,tSTING-mini就與tMDA5/tLGP2、tIRF3存在相互作用,在RNA病毒感染後,tMDA5/tLGP2介導的信號通路以更快速度啟動;該信號通路在tLGP2協助下,可更強烈地激活I型幹擾素的表達。此外,由於tSTING-mini在靜息狀態下就與tIRF3相互作用,在RNA病毒感染時,可快速磷酸化IRF3,並導致其入核。上述改變使tSTING-mini展示出更快更強的抗RNA病毒能力。在完成一系列快速高效的抗RNA病毒反應後,tSTING-mini可被細胞核中的E3泛素連接酶複合體tDTX3L-tPRAP9降解,從而避免免疫過激。該研究揭示樹鼩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基因STING在調節抗DNA病毒和RNA病毒功能中的重要性,有利於更深入認識抗病毒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An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Tupaia STING Modulated Anti-RNA Virus Responses by Targeting MDA5-LGP2 and IRF3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副研究員許凌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姚永剛為論文通訊作者。

此外,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關注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過程中影響感染高度種屬特異性的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MAVS)基因,該基因和RIG-I/STING等位於同一通路。樹鼩可感染HCV,但整體上HCV感染率低,極少形成持續性感染,其原因尚不明確。在人肝細胞中,HCV感染後,其編碼的絲氨酸蛋白激酶NS3/4A在第508位胺基酸位置上切割人MAVS蛋白(hMAVS),從而逃逸MAVS介導的宿主抗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反應,實現病毒增殖。該研究團隊的前期研究發現,在結構和功能上,樹鼩MAVS(tMAVS)和人MAVS具有一定的保守性(Dev. Comp. Immunol. 2015)。HCV感染樹鼩原代肝細胞後,病毒可以複製。HCV NS3/4A可與tMAVS共定位,識別其第508位保守的半胱氨酸,進而切割tMAVS。tMAVS蛋白的第506位胺基酸殘基是穀氨酸,雖然不是hMAVS中的纈氨酸,但是仍可支持NS3/4A切割tMAVS。NS3/4A對tMAVS切割後,可抑制下遊IRF3介導的幹擾素β的產生,但不影響NF-κB信號通路的激活狀態。相關研究成果以Tupaia MAVS is a dual target during HCV infection for innate immune evasion and viral replication via NF-κB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許凌和副研究員餘丹丹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姚永剛為論文通訊作者。

研究工作得到研究員鍾勁、陳新文和鄭永唐的大力支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雲南聯合基金項目、NSFC青年基金項目、中科院和雲南省項目的資助。

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的特異性。A.樹鼩STING的不同轉錄本參與RNA病毒介導的抗病毒分子機制;B.樹鼩MAVS在HCV感染過程中的信號傳導中發揮雙重角色作用

論文連結:

https://www.jimmunol.org/content/early/2020/05/05/jimmunol.1901320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研究人員通過完成高質量的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組測序及比較基因組分析,闡明了其系統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樹鼩用於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鬱症模型創建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將能推動樹鼩應用於生物醫藥的系統研究。樹鼩是一種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但是,獲得性免疫系統是從有頜類動物才開始演化起來。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結果全面揭示了斑馬魚胚胎中響應微重力的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發現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系統中的炎症免疫響應、先天免疫應答、NF-κB信號通路和病毒響應機制在微重力環境下均存在顯著抑制。通過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析,研究人員發現RLR和TLR這兩條經典的病原模式識別信號通路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均受到顯著抑制,這兩條信號通路中的trim25、nlrx1、traf6、traf2a、tlr7基因在正常重力下能被病毒模擬物刺激上調,但在微重力條件下失去該誘導模式。其中trim25的誘導表達機制受微重力影響最為顯著。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6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文軍課題組在國際期刊elife 在線發表了題為Cyclophilin A-regulated ubiquitination is critical for RIG-I-mediat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天然免疫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反應,它廣泛存在於機體的絕大部分細胞,被認為是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隨著近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天然免疫系統愈發了解,已經發現並鑑定出天然免疫反應的關鍵調控因子和信號轉導因子,然而某些重要調控因子的結構和功能機制依然不清楚,且這些調控因子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尚有待於研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我國魚類免疫、抗病毒相關基因鑑定闡明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近在魚類抗病毒和免疫的分子研究上取得突破:分離、鑑定了一批參與魚類抗病毒和免疫反應的基因,尤其是魚類幹擾素系統基因。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闡明魚類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機制,以至推動魚類抗病毒藥物的研製和抗病毒育種技術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魚類病毒性疾病是至今無法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 JMCB:天然免疫反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New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DNA recognition by HINa and HINb domains of IFI16",該研究闡述了天然免疫信號傳導重要蛋白IFI16 HINa結構域識別DNA激活下遊信號通路的結構基礎。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隨著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 人們發現, 植物抗病基因編碼的免疫受體與20世紀90年代在果蠅和哺乳動物中發現的先天免疫(也稱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natural/native immunity)受體類似, 由此認識到植物雖然不具有脊椎動物中的獲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但具有同動物相似的先天免疫機制.
  • 仁濟醫院團隊揭示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的生物學功能,為特異性免疫...
    該研究整合了表觀遺傳學、3D基因組學及CRISPR技術,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樹鼩已被用於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皰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創建,在視覺系統研究、近視模型,以及一些腫瘤模型構建方面,顯示了很好的前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實驗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ECTV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其宿主範圍較窄,只感染鼠類,而其它正痘病毒卻能同時感染人類和多種動物。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昆明動物所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協同限制HIV-1複製作用機制
    對病毒限制因子的研究有助於闡明HIV-1複製的分子免疫機制,構建合適愛滋病動物模型,發現愛滋病藥物新靶點和治療新策略。  TRIMCyp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病毒限制因子,它由CypA基因通過逆轉錄作用插入TRIM5基因座形成了TRIMCyp融合基因後經選擇性剪接得到。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