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2020-11-28 科學網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4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在《自然—免疫學》發表研究論文,報導該團隊發現一種能夠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的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lncRNA)——Lnczc3h7a,並揭示了其發揮免疫調控作用的分子機制。曹雪濤向《中國科學報》表示:「該新型RNA分子及其獨特免疫調控方式的發現,為天然免疫與炎症性疾病發生發展的研究增添了新認識。」

天然免疫是機體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免疫細胞可以通過天然免疫識別受體,從而及時識別入侵的病毒以啟動免疫應答清除病毒。作為一種能夠識別病毒RNA的天然免疫受體,RIG-I識別了病毒RNA之後能迅速觸發下遊信號通路,進而激活天然免疫應答反應。

曹雪濤介紹,此前,人們對免疫細胞如何保障RIG-I激活免疫功能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發現E3泛素連接酶TRIM25介導的RIG-I蛋白質分子的K63泛素化修飾,對RIG-I發揮有效免疫活化作用至關重要,但具體調控機制有待深入解析。

針對TRIM25如何調控RIG-I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問題,曹雪濤與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所博士生林虹羽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免疫治療研究中心教授姜明紅等協同攻關,找到了能夠結合TRIM25並能顯著調控RIG-I天然免疫信號通路的lncRNA。通過對初步得到的20條lncRNA進行功能篩選,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種lncRNA能分別直接結合TRIM25和活化型RIG-I,並將此lncRNA命名為Lnczc3h7a。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lncRNA是以分子腳手架的方式,促進和穩定TRIM25與RIG-I的結合,並增強TRIM25對RIG-I的K63泛素化,正向調控RIG-I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從而特異性地增強RNA病毒感染所誘導的天然免疫反應,而不影響DNA病毒及細菌感染引起的天然免疫反應。此外,研究人員在Lnczc3h7a缺陷型小鼠體內也進行了動物實驗,進一步驗證了其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揭示了天然免疫反應中lncRNA的一種新型調控機制,拓寬了人們對自身RNA維持機體免疫平衡的認識,為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的機制探索與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潛在的幹預靶點。」曹雪濤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0-019-0379-0

相關焦點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今年4月,曹雪濤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通過分析一種遺傳信息分子在人體外周血單核細胞分化為非成熟、成熟樹突狀細胞過程中的表達譜變化,首次發現了一種選擇性表達於人樹突狀細胞的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該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深入認識免疫細胞分化發育機制。 今年5月,曹雪濤研究團隊在《癌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報導在有關腫瘤發生發展分子機制的研究方面獲得的重大進展。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非編碼RNA也有功能:夠調控免疫系統的「進」與「退」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並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麼作用?是進化的冗餘還是神秘的緩存?《細胞》雜誌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
  • 曹雪濤院士實驗室:反饋性免疫自身識別可及時促進炎症消退
    4月26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症調控研究領域的新突破,提出了自我免疫識別可反饋性地及時觸發消炎效應、阻止抗病毒天然免疫過度應答,進而維持機體自身穩定的新機制、新觀點。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抗病毒能力的蛋白分子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篩選出一種蛋白分子,它能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從而促進機體對各類病毒的抵抗能力。這項研究於27日發表於《細胞》(Cell)雜誌。  據研究人員介紹,幹擾素是機體建立抵抗病毒感染、維持免疫穩態的重要防線。「幹擾素像發號施令的『廣播站』,在病毒入侵時能調動多種細胞參與抗病毒免疫,從而激活機體的抗病毒能力。
  • 科學家發現增強幹擾素抗病毒效應新分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B肝病毒效果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科學家發現長鏈非編碼RNA作用新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帶領課題組發現,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通過直接結合細胞漿中的信號轉導蛋白分子並影響其磷酸化的新方式而調控免疫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功能。該成果為研究lncRNA發揮生物學效應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並為免疫細胞分化發育與功能調控研究提出了新方向。相關成果發表於新一期《科學》。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長鏈非編碼RNA作用新模式
    本報訊(記者保婷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帶領課題組發現,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通過直接結合細胞漿中的信號轉導蛋白分子並影響其磷酸化的新方式而調控免疫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功能
  • 長期被誤解 非編碼RNA存在「認知黑洞」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並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麼作用?是進化的冗餘還是神秘的緩存?《細胞》雜誌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系統的「進」與「退」,這是此前學術界從未認識和證明的。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圖片來源:Immunity研究內容分子篩選:lncRNA-GM 參與天然免疫抗病毒反應的調控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然而,GSTM1 在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尚不明確。免疫共沉澱(Co-IP)試驗發現 GSTM1 可與 TBK1 相互作用,而 lncRNA-GM 可通過抑制 GSTM1 與 TBK1 的物理結合來促進 IFN-I 的產生。進一步的研究發現,GSTM1 介導的 TBK1 的 S - 穀胱甘肽化抑制了其激酶活性。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長鏈非編碼 RNA(lncRNA)是近年來研究熱點,其作用機制多樣,為解釋病毒與機體天然免疫的博弈提供了新的視角。lncRNA 與蛋白質分子發生相互作用並調控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目前細胞分化發育、功能調控及其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研究的熱點。
  • 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張佳星)19日,《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研究,研究發現細胞核內存在能特異性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可啟動對病毒的「強反擊」。
  • 一種miRNA分子可調節免疫系統功能
    近日,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及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一種miRNA分子可通過特異性靶向IFN-γ基因,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研究團隊通過測序檢測了多種病毒感染後巨噬細胞中表達下調的長鏈非編碼RNA(一種細胞中的轉錄產物),對其中下調最顯著的10個進行過表達功能篩選,鑑定到其中一個能夠顯著促進幹擾素的產生並抑制病毒複製,團隊將其命名為lncRNA-GM。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不僅水皰性口炎病毒等RNA病毒,而且單純皰疹病毒等DNA病毒、李斯特菌等也都能抑制lncRNA-GM的表達。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曹雪濤解釋,這個是團隊持續關注和研究的領域。曹雪濤說,體內試驗表明,非編碼RNA分子的缺失確實讓感染惡化。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此外,該綜述重點介紹了TET2在各種分子水平上的調控以及相關的炎症性疾病,這將為幹預TET2失調引起的病理過程提供見識。,並確定富含核的lncRNA Malat1作為抗病毒I型IFN產生的負調節劑。該研究發現為控制病毒感染和IFN-I相關的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靶標。
  • RNA「插手」後 防禦病毒不再依賴免疫系統
    這一將表觀遺傳與代謝領域相連接的新發現,創造性地證實了一種全新的表觀代謝機制,也從抗病毒的角度表明,細胞在不依賴天然免疫的情況下,可以經由RNA表觀調控的途徑,抵禦病毒感染,具備「內外兼修」的抗病毒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