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2021-01-10 環球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張佳星)19日,《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研究,研究發現細胞核內存在能特異性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可啟動對病毒的「強反擊」。

整個全新機制的關鍵是一種被稱為異質性細胞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的蛋白分子。「用『民兵』來形容hnRNP-A2B1再合適不過,它在平時是『民』,負責轉運mRNA,遇到病毒攻擊的戰時,就變成『兵』,通過蛋白『聚變』、甲基化等變化從細胞核內移位到細胞質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啟動抗病毒效應。」曹雪濤說。

曹雪濤院士與博士後王蕾、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溫明嶽一起,先鎖定關鍵病毒DNA識別分子,隨後逐步「牽出」激活免疫功能的細胞通路。

團隊首先用生物素標記的病毒DNA作為「釣餌」,從細胞核提取物中「釣」出DNA結合蛋白,進行質譜鑑定和二維電泳篩選,進一步鎖定細胞核內能夠在病毒感染之後移位到細胞質中的蛋白分子,通過一系列細胞功能與動物試驗,從23個候選分子中,最終鑑定出hnRNPA2B1是一個關鍵的核內DNA天然免疫識別受體。

隨後團隊弄清了蛋白從「民」到「兵」的升華過程:其是二聚化(2個分子聚合)後,在第226位精氨酸位點發生了去甲基化。「武裝」之後的識別分子會從細胞核移動到細胞質中激活幹擾素表達的相關通路。團隊還發現hnRNPA2B1能夠促進cGAS、IFI16、STING等DNA識別受體mRNA的m6A修飾及出核,從而放大和增強這些細胞質中的已知天然免疫分子的效能。

該發現揭示了細胞核內的蛋白分子參與天然免疫識別及其信號轉導的新機制,為抗病毒治療與炎症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藥物研發新靶標。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記者 | 界面健康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一項名為Orthogonal genome-wide
  • 科學家發現人體製造健康t細胞的分子關鍵
    為了使T細胞活化和成熟,科學家們說AP-1必須幫助打開染色質,染色質是DNA的扭曲結構,它纏繞並在細胞核中凝結,從而控制細胞。這刺激了一系列的基因和分子程序協同形成細胞。在科學家抑制早期CD4 T細胞中AP-1的實驗中,染色質並沒有按照預期打開,T細胞也沒有正常形成或功能。
  • 中國團隊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為糧食穩產帶來曙光
    人民網 圖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這一研究成果9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一種特殊的高解析度檢測人體細胞染色體序列的方法。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團隊發文揭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DNA底物的分子機制
    4月4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目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序列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stringent PAM recognition by CRISPR-C2c1 in complex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人類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多數為隱性感染而不易被發現,如成人幾乎都感染過單純皰疹病毒;少數則發生顯性感染,可引起突發性或慢性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愛滋病,近期在西非發生的伊波拉出血熱等。病毒與宿主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相互作用引發機體出現了複雜而精細的免疫機制,天然免疫反應就是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如同機體的眼睛,監視與識別各種外來微生物入侵。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研究發現酸環境中識別凋亡細胞的受體
    ,他們發現了能夠在酸性環境中特異性識別凋亡及壞死細胞的免疫受體,並揭示了相關分子機制。 生物體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凋亡壞死細胞,清理這些細胞對維持機體穩態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否則會導致自免疫疾病等一系列問題。凋亡壞死細胞的清理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通常由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參與完成。吞噬細胞對凋亡壞死細胞的識別需要通過其表面受體分子來實現。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打入細胞「內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細胞核不答應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科學》雜誌近日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教授課題組的論文《核蛋白hnRNPA2B1啟動並放大抗DNA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報導了該課題組發現異質性細胞核核糖蛋白A2B1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開啟天然免疫機制,形成對病毒的「強反擊」。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內的多種病毒複製。
  • 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
  • Nature:衛星DNA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機體細胞中長長的雙螺旋形的DNA分子首先被翻譯成RNA分子,然後再翻譯成蛋白,從而保證了細胞和整個有機體的運作。但是DNA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被用來製造蛋白,因而被稱為「垃圾DNA」,這是因為它們的功能長期以來一直不清楚。
  • 中國科大科學家發現 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劫持」人體免疫細胞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境外媒體稱,科學家警告說,新冠病毒能殺死強大的人體免疫細胞,而這些免疫細胞本應殺死病毒。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2日報導,由上海和紐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意外地發現了這一點,而這剛好符合一線醫生的觀察結果,即新冠病毒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報導稱,上海復旦大學和紐約血液中心的研究人員把活性新冠病毒置入實驗室培養的T淋巴細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