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2020-11-25 生物谷


皰疹病毒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整個過程極其複雜。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與嚴景華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已經解析了I和I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gD與其受體nectin-1的複合物結構,發現HSV gD蛋白結合於nectin-1分子二聚化的接觸面上。這一結合模式破壞了nectin-1自身的二聚化,進而削弱了細胞粘附,有利於病毒入侵(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Journal of Virology 2014)。同時還闡明了HSV病毒另一關鍵糖蛋白gB與受體PILRa相互作用機制(PNAS 2014)。


豬偽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與HSV同屬 α 皰疹病毒。HSV 是Simplexvirus 屬成員,而PRV是Varicellovirus 病毒屬成員。有研究表明PRV同樣可以利用nectin-1作為受體,然而其分子機制不清楚。另外,PRV感染宿主是豬,那麼它能否結合HSV的受體,如人源nectin-1、HVEM等,進而存在感染人的風險呢?


團隊系統地研究了PRV gD與nectin-1的相互作用,證明了PRV可以感染人源和豬源nectin-1過表達的細胞,並且PRV gD對兩種來源的nectin-1親和力基本相同,這警示人們要防範PRV感染人的風險。研究進一步解析了PRV gD胞外域及其與nectin-1複合體晶體結構。結構顯示PRV gD的空間結構與HSV非常相似,儘管其序列同源性只有22%,與HSV gD結構不同的是,PRV gD N-末端的loop區比較短,而這個區域正好是HSV gD結合另一個受體HVEM的位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PRV不能用HVEM做受體的機制。複合體結構表明PRV gD以與HSV相同的模式結合nectin-1,然而,在PRV gD與nectin-1結合界面處有多個獨有的特徵,這些特徵促使PRV配體利用不同於HSV gD的胺基酸殘基與nectin-1相互作用。該項研究不僅揭示了PRV gD與nectin-1的相互作用分子機制,而且豐富了人們對α-皰疹病毒亞科的受體結合模式的理解,也會為開發抑制偽狂犬病毒融合的小分子藥物奠定理論基礎。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PLOS Pathogens雜誌上。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廣西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李安、四川大學教授逯光文為共享第一作者,微生物所高福、嚴景華和廣西大學教授羅廷榮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拉沙熱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修飾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寡糖轉移酶STT3B在拉沙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LASV囊膜糖蛋白GP高度糖基化,在其躲避宿主抗體中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糖基化過程的具體機制仍不明確。該研究利用質譜技術對LASV GP蛋白的互作宿主蛋白進行鑑定,發現宿主寡糖轉移酶(OST)複合物中STT3B和LASV GP蛋白存在較強互作。哺乳動物細胞內OST複合物的催化亞基存在STT3A和STT3B兩種亞型,通常情況下,STT3B型OST負責補充STT3A遺漏的N-糖基化位點。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2017-03-01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中新網哈爾濱3月1日電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一類新發現的配對的NK細胞受體家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這就是由抑制型受體TIGIT、CD96和激活型受體DNAM-1(CD226)組成的TIGIT-CD226-CD96受體家族。該受體家族分子通過特異性地識別相同配體——nectin/Necl家族分子CD155(Necl-5),調控NK細胞功能。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內的多種病毒複製。
  • 科學家發現HIV-1包膜糖蛋白識別輔助受體的結構基礎
    12月12日,美國哈佛大學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coreceptor recognition by HIV-1 envelope spike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將大量需要運輸的物質分揀、包裝到膜狀的囊泡結構中,利用動力蛋白(又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水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囊泡在微管或微絲細胞骨架充當的軌道上移動,高效精確地將各種貨物定向運輸到相應的亞細胞結構發揮生理功能。囊泡運輸分為幾個環節:貨物識別、沿著微管軌道運輸以及貨物卸載。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
  •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8:45 近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blo Guardado-Calvo、Felix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Cell|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調控機制
    當將它們錨定在11.4埃解析度的漢坦病毒表面冷凍電子斷層掃描圖中,呈現了病毒糖蛋白殼的完整膜外部分,並詳細描述了這些多形病毒體的表面組織。作者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揭示了控制Gc膜插入融合的內置機制,為設計免疫原以預防病原性漢坦病毒鋪平了道路。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但Arl1是如何特異性識別和招募BIG1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晰。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