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皰疹病毒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整個過程極其複雜。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柳振峰表示,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Nature:GABAA受體膜蛋白結構可指導安全用藥
目前,開發非上癮類阿片類藥物的工作已經展開,科學家們旨在找到具有相同鎮靜作用但沒有危險副作用的化合物。發現與苯二氮卓類藥物相關的蛋白結構6月2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題為「Structure of a human synaptic GABAA receptor」的文章中,科學家提出了一項有助於這類研究的進展:他們發現了一種主要集中在大腦突觸附近、被稱為GABAA受體的膜蛋白詳細結構。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Cell:抗HIV-1天然免疫輔助受體新發現
2015年6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天然免疫反應對於HIV-1的傳播與致病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IV-1本身也進化出一系列機制逃逸ISG(IFN stimulated genes)的免疫反應。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天然免疫細胞內部可能存在一種或多種信號通路用於識別HIV-1的特徵性分子物質,並引起下遊的免疫反應,比如IFN的表達。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2017年以來,上海藥物所研究團隊合作陸續解析了GCGR全長蛋白分別與小分子抑制劑和多肽激動劑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對B類GPCR信號識別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此次,該科研團隊乘勢而為,進一步測定了GCGR與不同效應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對於全面闡釋該受體蛋白的信號轉導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此次,該科研團隊乘勢而為,進一步測定了GCGR與不同效應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對於全面闡釋該受體蛋白的信號轉導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基於以往的GPCR結構研究,人們普遍認為GPCR通過調節第六跨膜螺旋(TM6)向外遷移的幅度改變其G蛋白結合口袋的大小,實現與不同類型G蛋白的結合。
-
科學家分離花粉管一受體蛋白複合體—新聞—科學網
可引導花粉管到達卵細胞)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了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 受體蛋白激酶是植物中的一類大蛋白家族,該類蛋白通過一個跨膜域連接胞外結構域和胞內的激酶結構域。花粉管細胞膜上也分布著大量該類受體蛋白激酶。 楊維才團隊將模式植物擬南芥中25個在花粉管中高表達的候選基因做了激酶區域失活突變的顯性抑制構建,將突變的花粉管授到野生型的柱頭上,觀察在珠孔附近花粉管的行為。還通過25個基因的缺失突變體,觀察了其花粉管尋找胚囊的能力。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這項成果有助於深入理解B型GPCR發揮生理效應的結構生物學基礎,加快II型糖尿病治療新藥的開發。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通訊作者為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Nature發文,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TCR-CD3)複合物(包含全部8個亞基)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通過對結構分析,揭示了TCR和CD3亞基在膜外側以及膜內識別、組裝成功能複合物的分子機制,從而回答了免疫領域關於T細胞受體結構的基礎科學問題,對解析T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也為開發基於T細胞受體的免疫療法提供關鍵結構基礎。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責編 | 兮G 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通過偶聯下遊異源三聚體G蛋白將信號從胞外傳遞至胞內。GPCR是人類基因組編碼最大的膜蛋白超家族,也是最大的藥物靶點。近年來,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許多GPCRs及其下遊G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得以解析,為人們在分子水平理解GPCRs與G蛋白的互作提供了重要的結構信息,揭示了G蛋白主要是通過Gα亞基的C-末端與受體跨膜核心區域結合【4-6】。然而,這些結構未能清楚地闡明初級和次級偶聯觀察到的不同偶聯效率的結構機理。
-
...合作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很多黏附類受體的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比如VLGR1的突變和耳聾密切相關【1】,而GPR64的突變和男性不育相關【2】,但這些突變如何導致人類疾病,是否可以針對這些黏附類受體開發出相應的藥物尚不清楚。與GPCR超家族各成員相比,aGPCRs除了具有7次跨膜核心(7TM)之外,在拓撲結構上具有明顯的特徵。
-
...的膜蛋白(主要是G蛋白偶連受體和離子通道蛋白)結構與功能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人類(或其他高等真核生物)的膜蛋白
-
AMPA受體與其輔助亞基cornichon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AMPA受體與其輔助亞基cornichon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8:07:01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Terunaga Nakagawa報導了
-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
BioArt報導:);2018年1月4日,吳蓓麗與趙強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glucagon receptor in complex with a glucagon analogue的研究論文,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甲醯肽受體FPR2結構為抗炎藥物研發奠定基礎—新聞—科學網
——測定了甲醯肽受體FPR2與一種多肽激動劑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與多種配體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抗炎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成果北京時間3月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甲醯肽在人體內發揮極為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介導炎症發生和超氧化物釋放等生理活動。甲醯肽作為重要的趨化物,可通過與其受體結合,引起白細胞趨化作用,從而在炎症和組織損傷部位富集發揮生理功能。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