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2020-11-25 科學網

 

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inding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glycoprotein D to nectin-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員,其早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是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有關分子免疫學與分子病毒學方面的蛋白質相互作用。

 

有囊膜病毒的囊膜與宿主細胞膜融合是病毒侵入宿主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根據膜融合的特點不同,可將囊膜病毒分為I型(流感病毒、愛滋病毒),II型(日本腦炎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III型(皰疹病毒)。I型和II型囊膜病毒由於只需要單一糖蛋白來完成融合,過程相對簡單,因而已經有較深入的研究。但是III型囊膜病毒的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膜融合,整個過程比較複雜,其機制還很不清楚。

 

單純皰疹病毒作為III型囊膜病毒的典型代表,研究清楚其囊膜蛋白與受體相互作用方式,對闡明這類III型囊膜病毒的侵入機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會為開發抑制皰疹病毒融合的小分子藥物奠定理論基礎。

 

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在膜融合過程中發揮著啟動膜融合進程的重要作用,這需要通過結合受體來實現。Nectin-1是重要的細胞表面粘附分子,也是gD的關鍵性受體。儘管Nectin-1作為gD的受體早已知曉,多年來人們對二者的相互作用方式也有種種猜測,但一直都沒有確定的結論。

 

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技術,解析了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 揭示了gD與nectin-1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表明,gD蛋白結合於nectin-1分子二聚化的接觸面上,這一結合模式破壞了nectin-1自身的二聚化,進而削弱了細胞粘附,有利於病毒入侵。這種作用模式暴露了HSV病毒「剝削」宿主分子為己用的機制。

 

高福研究組近年來發表了多項重要的成果,今年還在德國大腸桿菌疫情發生後,與其它國家科學家們一道,在NEJM雜誌上發表了相關重要成果,解析了此次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給全球科研的新啟示,具體見: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發影響因子53的論文。(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 或對疫苗設計具有借鑑意義 2020-07-14 科技日報 張夢然 》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取得了一項最新成果:表徵了新冠病毒及其近緣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結構——刺突糖蛋白可以讓病毒與細胞結合併進入細胞。
  •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或對疫苗設計具有重要...
    研究團隊展開的新冠病毒結構分析。圖片來源:《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在線版據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取得了一項最新成果:表徵了新冠病毒及其近緣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結構——刺突糖蛋白可以讓病毒與細胞結合併進入細胞。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冠狀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是由跨膜刺突(S)糖蛋白(下稱S蛋白)介導的,其中S蛋白形成從病毒表面突出的同型三聚體。S蛋白包含兩個功能性亞基S1和S2,其中S1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S2亞基負責病毒膜和細胞膜融合。對於許多冠狀病毒而言,S蛋白在S1和S2亞基之間的邊界處受到切割,而S1和S2亞基在融合前的構象中保持非共價結合。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細胞》: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儘管在SARS-CoV-2蛋白的結構闡明方面取得了最新進展,但完整病毒的詳細結構仍有待揭示。確定融合前後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解析度為8.7-11。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SARS-CoV-2是一種新型的β-冠狀病毒。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2019年1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揭示了關鍵大腦受體複合物的奧秘。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揭開了AMPARs的結構,其還攜帶有一種名為CNIH3的輔助亞基;這些潛在的藥物靶點都是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所發現的。
  •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 in complex with its host cell receptor ACE2)的研究論文,首次解析了高致病冠狀病毒SARS-CoV 表面刺突糖蛋白(S)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捕捉到S蛋白在結合受體後發生的多種構象變化,揭示了SARS-CoV冠狀病毒
  • SARS-CoV-2表面凸起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SARS-CoV-2表面凸起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5:32:28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Veesler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其中,研究人員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構建了新冠病毒 S 蛋白的預融合構架是三個聚體,發現每個單體上都有細胞受體結合點位。對比新冠與非典的 S 蛋白,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新冠病毒和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 2(ACE2)的結合力是 SARS 病毒的 10-20 倍。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對於新冠病毒(2019-nCoV)突刺蛋白冷凍電鏡結構進行詳細觀察揭示的秘密。
  •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8:45 近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blo Guardado-Calvo、Felix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儘管科學家們已鑑定出B族腸道病毒中柯薩奇病毒B的細胞受體,但是介導病毒進入的受體,特別介導埃可病毒和其他B族腸道病毒脫衣殼過程的受體,仍然是不清楚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George F.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武漢10月14日電(記者李偉)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
  • 西湖大學等單位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新型受體
    病原體SARS-CoV-2通過其刺突(S)糖蛋白與宿主受體ACE2結合,該蛋白介導膜融合和病毒進入。儘管ACE2作為SARS-CoV-2受體的作用是明確的,但研究表明ACE2在各種人體組織中,尤其是在呼吸道中的表達極低。因此,可能存在促進SARS-CoV-2進入呼吸系統細胞的其他宿主受體和/或共受體。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Cell子刊:我國科學家揭示冠狀病毒MERS-CoV受體DPP4也是新冠病毒...
    冠狀病毒是一類正股RNA病毒,病毒顆粒包膜上的刺突(S)糖蛋白(下稱S蛋白)通過它的受體結合域(RBD)介導受體識別,並在S蛋白裂解成S1和S2亞基後進行膜融合。受體是決定冠狀病毒的宿主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因素。冠狀病毒已經進化出了複雜的受體識別模式。來自親緣關係較近的冠狀病毒的S蛋白可以識別不同的受體,而來自親緣關係較遠的S蛋白可以採用相同的進入受體。
  • Nature:核糖體與SRP及其受體組成特殊複合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就如同溺愛子女的父母總是會在第一天親自護送孩子上學一樣,細胞內的新合成蛋白往往也需要一些推動作用才能轉運到細胞外。近日法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這一「交接」過程進行了成像分析,並確定了參與攜帶新合成蛋白質轉運出細胞的一個重要的核糖體-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2019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研究報告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ACE2-B0AT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密度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有研究發現,2019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一樣,也通過識別位於人體肺部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進入人體細胞。新冠病毒在侵入人體的過程中,ACE2就像是「門把手」,病毒通過刺突蛋白(S蛋白)抓住它,進而打開進入細胞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