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

2020-11-2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新聞網8月21日電 8月1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 in complex with its host cell receptor ACE2)的研究論文,首次解析了高致病冠狀病毒SARS-CoV 表面刺突糖蛋白(S)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捕捉到S蛋白在結合受體後發生的多種構象變化,揭示了SARS-CoV冠狀病毒S蛋白識別受體,介導病毒-宿主細胞膜融合過程中的必需的動態結構變化。

2002年爆發的SARS,感染範圍廣泛,波及全球,感染人數高達8273人,共引起775人死亡,其致死率高達10%。今年2月份,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可能對世界公共衛生產生巨大威脅的10種病毒,SARS-CoV位列其中。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發出針對SARS-CoV的特異性藥物,以及針對冠狀病毒的廣譜特效藥物,其仍具有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的潛在隱患。

SARS-CoV刺突糖蛋白與受體的複合物結構及刺突糖蛋白的相應構象變化

SARS-CoV的S蛋白介導冠狀病毒與受體的結合以及膜融合,是病毒顆粒侵入宿主細胞過程中關鍵蛋白,對決定病毒的宿主範圍和組織嗜性起關鍵性作用,同時也是宿主中和抗體免疫應答的主要作用靶點。在病毒表面,S蛋白以同源三聚體形式存在,其單體可被蛋白酶識別,切割分為S1和S2兩個亞基。其中S1上存在受體結合結構域,主要負責受體識別;S2含有第二個酶切位點、膜融合肽以及兩個七肽重複區域 (heptad repeat)結構域,其主要功能是介導病毒囊膜與宿主細胞膜融合。

高致病性冠狀病毒SARS-CoV入侵宿主細胞通過兩種可能途徑,一種是受體介導的內吞途徑,另一種是直接膜融合途徑,即病毒包膜直接與細胞膜融合,將病毒基因組注入到細胞質內。綜合SARS-CoV入侵宿主細胞的途徑,受體、低pH環境以及蛋白酶可能誘導S發生構象變化,從而促進了膜融合過程的發生。

向燁研究組和王新泉研究組通過模擬SARS-CoV入侵宿主細胞的內環境,結合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與生化手段,解析了蛋白酶切割後處於中性和酸性環境中的S蛋白的構象,以及蛋白酶切割後中性和酸性環中S蛋白與受體結合的多種不同構象,並捕捉到S蛋白結合受體後發生的構象變化以及融合後的構象,最高解析度達3.6埃。通過對不同結構的分析與比較,研究者首先證實了前期提出的S蛋白受體結合所必需的構象狀態,並且發現受體ACE2的結合使得S蛋白的C端結構域(CTD1,即受體結合結構域)繼續向外偏轉,誘導S1-ACE2脫落及S2亞基結構變化並暴露融合肽。該研究結果承接前面的研究進展,並填補了冠狀病毒糖蛋白介導膜融合研究領域的空白。

向燁副教授、王新泉教授曾於2017年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報導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的冷凍電鏡結構,並提出了其結合受體所必需的構象狀態。本次研究是在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領域的又一突破。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4級博士生宋文飛和醫學院博士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桂淼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向燁副教授和王新泉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的冷凍電鏡數據採集在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北京)的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完成,數據處理在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北京)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完成。本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7236

供稿:醫學院 編輯:華山 審核: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兩篇Nature揭示SARS-CoV-2結合ACE2受體的晶體結構
    2020年4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種新型高致病性冠狀病毒(SARS-CoV-2)自2019年12月以來肆掠全球,應對這一疫情的關鍵是了解病毒的受體識別機制,調節其感染性、發病機制和宿主範圍。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了解SARS-CoV-2如何感染細胞有利於科學家們更快開發出更有效地預防或者治療性藥物。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
  • :白細胞介素1(IL-1)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揭示
    2010年8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王新泉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在Nature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assembly and activation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兩篇Nature揭示新冠病毒結合ACE2受體的晶體結構
    一種新型高致病性冠狀病毒(SARS-CoV-2)自2019年12月以來肆掠全球,應對這一疫情的關鍵是了解病毒的受體識別機制,調節其感染性、發病機制和宿主範圍。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了解SARS-CoV-2如何感染細胞有利於科學家們更快開發出更有效地預防或者治療性藥物。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細胞》期刊同期還以背靠背的方式發表了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在史丹福大學研究組的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的組裝》(Assembly of a GPCR-G protein Complex)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利用氫氘交換質譜分析和X射線輻射裂解蛋白印記質譜分析研究 beta2 腎上腺素受體與Gs蛋白複合物形成的動態過程的工作。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合作發文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合作發文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清華新聞網3月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Amir Goldbourt組合作於2月28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機理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研究組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題為「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chromatin remodeler ISWI
  • 清華交叉信息院曾堅陽研究組發文闡釋深度學習解碼蛋白質翻譯過程
    清華交叉信息院曾堅陽研究組發文闡釋深度學習解碼蛋白質翻譯過程 清華新聞網9月29日電  9月27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在《細胞》子刊《細胞·系統》(Cell Systems)發表了題為《利用深度學習分析核糖體停滯現象與蛋白質翻譯動態》(「Analysis of Ribosome Stalling and Translation
  •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清華新聞網1月2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題為《擬南芥ARGNAUTE1在植物響應激素和脅迫過程中結合染色質並促進基因表達》(Arabidopsis ARGONAUTE 1 Binds
  • .& Microbe期刊發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組...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確診了成千上萬例人類感染病例並向全球傳播了許多病例。冠狀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並且在遺傳學上被分為四個主要的病毒屬:甲型冠狀病毒(Alphacoronavirus)、乙型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丙型冠狀病毒(Gammacoronavirus)和丁型冠狀病毒(Deltacoronavirus)。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但是III型囊膜病毒的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膜融合,整個過程比較複雜,其機制還很不清楚。 單純皰疹病毒作為III型囊膜病毒的典型代表,研究清楚其囊膜蛋白與受體相互作用方式,對闡明這類III型囊膜病毒的侵入機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會為開發抑制皰疹病毒融合的小分子藥物奠定理論基礎。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由此可知,冠狀病毒進入易感細胞是一種複雜的過程,需要S蛋白的受體結合和蛋白水解過程協同作用以促進病毒-細胞融合。不同的冠狀病毒使用S1亞基內的不同結構域來識別各種附著受體和進入受體,這取決於冠狀病毒種類。
  • 宋晨研究組發展新鈣離子模型揭示鈣離子通道RyR1的離子通透新機制
    2020年2月17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宋晨研究組的論文:The Ca2+ permeation mechanism of the ryanodine receptor revealed by a multi-site ion model(多點離子模型揭示的Ryanod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