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合作發文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合作發文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


清華新聞網3月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Amir Goldbourt組合作於2月28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在線發表題為「絲狀噬菌體IKe冷凍電鏡結構」( Th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 of the filamentous bacteriophage IKe)的研究論文,揭示絲狀噬菌體病毒IKe高分辨結構。論文採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方法解析得到高分辨絲狀噬菌體IKe表面螺旋衣殼結構,同時也對絲狀噬菌體內部DNA形態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噬菌體IKe屬於絲狀噬菌體家族成員(Inoviridae),成熟病毒顆粒為無包膜纖維絲狀結構。絲狀噬菌體病毒纖維直徑約為65~70埃,長度在800~2000納米左右。該類病毒的DNA是由大小在5000~8000鹼基左右的單鏈環狀DNA組成,其能夠編碼與病毒複製、成熟組裝過程相關的10個病毒蛋白。病毒環狀DNA在成熟病毒纖維中是由主要衣殼蛋白(major coated protein,protein 8,p8)螺旋排列所形成的衣殼所包裹,而參與宿主表面受體結合以及病毒釋放過程的相關蛋白位於絲狀纖維的兩極。目前對於該類噬菌體結構以及其內部環狀DNA的具體形態還沒有相關高分辨結構報導。 

圖註:A. 噬菌體IKe病毒衣殼結構圖,位於同一高度的5個主要衣殼病毒蛋白p8構成病毒衣殼蛋白層。相鄰衣殼蛋白層通過旋轉為38.52o,高度為16.77 埃螺旋排列。B. 左側為非對稱重構解析得到的噬菌體IKe剖面圖,其中病毒內部環狀DNA以左手螺旋的方式存在。兩個不同閾值下(17 σ和26 σ)的環狀DNA電子密度分別用半透明粉色和不透明紅色表示,病毒衣殼相關電子密度用透明白色表示,病毒主要衣殼蛋白p8結構用橙色表示。中間為重構得到的在電子密度閾值為17 σ下的環狀DNA結構,其螺距約為34埃。右側為根據螺距模擬得到的左手螺旋結構。

通過採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方法,向燁實驗組成功解析高分辨噬菌體IKe螺旋病毒衣殼結構。組成該病毒衣殼的主要衣殼蛋白p8以單根α螺旋的形式螺旋排列形成病毒衣殼。位於同一高度的5根主要衣殼蛋白共同構成了該病毒的衣殼蛋白層,相鄰衣殼層之間通過相應螺旋參數(扭轉38.52o,高度為16.77埃)排列堆積形成病毒衣殼。解析得到的主要衣殼蛋白p8根據結構可以劃分成兩個部分:靠近N端的螺旋HN、靠近C端的螺旋HC。其中HN部分的4個親水性胺基酸均暴露於病毒衣殼外側,該部分疏水性胺基酸則與周圍其他p8單體蛋白結構相互作用。其中p8蛋白單體上的Trp29能夠與鄰近p8蛋白單體上的Tyr9通過π-π共軛方式相互作用,極大穩定了病毒的衣殼結構。而HC部分C末端被完全包埋在病毒衣殼內腔。該部分4個帶正電的胺基酸殘基都暴露於病毒衣殼內腔表面,使得整個衣殼內腔均帶正電,進而介導了與內部單鏈環狀DNA的相互作用。另外,本次研究通過計算發現噬菌體內部環狀DNA與外部病毒衣殼之間存在固定空間取向關係。採用非對稱重構解析發現該環狀DNA是以左手螺旋方式存在於病毒衣殼內部,病毒主要衣殼蛋白末端帶正電胺基酸Arg43和Lys51對於穩定該DNA特殊結構可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項工作由向燁實驗組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Amir Goldbourt實驗組合作完成。向燁博士和Amir Goldbourt博士為本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已畢業2013級博士生許靖蔚博士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我國973項目(2015CB910102)、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61143027和31470721)、中國國家科技部(Grant 2016YFA0501100)、中國-以色列科研基金(Grant 2423/18),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和北京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2/27/1811929116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8月21日電 8月1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研究發現新型蝙蝠絲狀病毒並鑑定其特徵
    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前沿進展】Nature Microbiology:新型蝙蝠絲狀病毒的發現和特徵鑑定
    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院士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文章題目為Characterization 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 施一公等《自然》發文報導Lsm蛋白質複合物晶體結構-清華大學新聞網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 end sequence of U6 small nuclear RNA(Lsm蛋白質複合體結合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晶體結構)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Lsm2-8蛋白質複合物自組裝的晶體結構及其特異識別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機制。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清華大學免疫所石彥課題組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文揭示綠膿桿菌群集感應分子誘導宿主免疫細胞凋亡新機制
    在本研究中,作者以3oc的「免疫調節活性」為出發點,探究了其對於T細胞抗原激活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3oc的促凋亡活性是其「免疫調節」活性的本質。進一步,通過對3oc引發的凋亡信號進行分析,作者發現3oc通過插入以及改變細胞膜的有序度,影響TNFR1的膜運動特性,從而促進TNFR1以及下遊caspase 8與caspase 3的激活,最終引發細胞凋亡的發生。
  • 北京同步輻射光源用戶在《自然》雜誌發文揭示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結構生物學中心教授李海濤課題組近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ZMYND11關聯組蛋白變體H3.3賴氨酸36三甲基化(H3.3K36me3)修飾至轉錄延伸與腫瘤抑制》(ZMYND11 links H3.3K36me3 to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and tumour suppression
  •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催化DNA鏈交換的人源重組酶RAD51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科學家在中國雲南省發現一種經蝙蝠傳播的新型絲狀病毒
    1月7日新聞: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究並鑑定了來自中國Rousettus蝙蝠的一種新型絲狀病毒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絲狀病毒的基因組包括7 個基因,從3' 到5' 分別為核心蛋白、病毒蛋白35(virion protein,VP35),VP40,糖蛋白(glycoprotein,GP),VP30,VP24,RNA 依賴的RNA 聚合酶基因(L)[9,13]。其中,除了糖蛋白以外的基因都是單順反子,只各自編碼1 個結構蛋白。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2012年10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帶領其研究組在Nature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