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2020-11-27 清華大學新聞網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中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CPAP-tubulin interaction in controlling centriolar and ciliary length),揭示了細胞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新機制。

 中心粒是動物細胞內一類重要的胞內結構,由多種中心粒蛋白和微管組成,是構建細胞中心體及纖毛的基礎。其中,中心體參與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構建,與染色體等量精確分離密切相關。纖毛是細胞G0期的重要標誌細胞器,可以調控細胞乾性維持及分化和非對稱分裂等多種細胞生命活動。中心粒的數目和結構異常會導致癌症或其他疾病(如多囊腎)的發生。有證據表明,中心粒蛋白的缺失和突變可誘發先天小腦畸形或巴德-畢德氏症候群等神經系統遺傳病。雖然人們已經通過多種手段探明了中心粒的基本構造,但是關於中心粒的組裝及長度控制機制等,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
 

圖一 中心粒蛋白CPAP的PN2-3結構域與微管素二體的複合物結構及其突變體對纖毛長度的影響。

CPAP是參與中心粒複製和組裝的關鍵因子之一,在中心粒微管生長和中心體成熟等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已有研究表明,CPAP蛋白包含PN2-3、A5N、CC及TCP等多個結構域,其中,位於氨基端的PN2-3結構域可以從細胞質中捕獲並結合微管素二體,PN2-3和微管素的結合常數高達26納摩爾。李海濤課題組通過結構解析及交聯質譜等技術發現,PN2-3結構域能夠以一種類似「項鍊」的方式盤繞結合在微管素二體上,其中羧基端片段形成「loop-helix」結構,結合到β-微管素外表面,而其氨基端片段結合在β-微管素內表面(參見圖一)。

 本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PN2-3和微管素之間特殊結合模式為中心粒微管的組裝和可控生長提供了分子結構基礎。一方面,PN2-3的強微管素結合能力保證了CPAP蛋白能夠有效捕獲微管素二體,為微管組裝提供原料;另一方面,CPAP通過可控的微管素釋放,進而實現微管的定向生長。這樣CPAP蛋白就像建築工人一樣,主動調控著中心粒或者纖毛微管的聚合與組裝。本研究鑑定出兩類PN2-3點突變:因為導致CPAP不能有效捕獲微管素二體(F375A),或失去了對微管素釋放的嚴謹控制(EE343RR),從而表現出明顯的纖毛/中心粒變短或「過長」表型(參見圖二)。
 

 

圖二 中心粒蛋白CPAP調控中心粒/纖毛微管長度的機制示意圖。

CPAP是導致先天性小腦畸形(Microcephaly)的關鍵因子之一,發生在其羧基端TCP結構域的E1235V突變被證明與遺傳性先天小腦畸形的發生密切相關。李海濤課題組曾於2014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論文報導了果蠅CPAP蛋白TCP結構域的晶體結構,並於2015年榮獲「人類前沿科學計劃」 (HFSP)「青年科學家獎」的國際資助。本項工作是對中心體蛋白CPAP在中心粒/纖毛複製和組裝中發揮重要功能的新進展。

 本工作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和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聯合完成。李海濤教授課題組CLS博士後鄭向東為本論文第一作者,二年級博士研究生鄭雙平參與了部分重要工作。本課題的交聯質譜實驗與生命科學院鄧海騰教授和馮衫博士合作完成,TIRF-微管動力學分析得到了生命科學院歐光朔教授、李文靜博士以及生物影像平臺的王文娟博士指導和大力協助。衍射數據收集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設施完成。本項目得到人類前沿科學計劃(HFSP)、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和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等支持資助。

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616/ncomms11874/full/ncomms11874.html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華山

相關焦點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近日,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 Chem Biol)在線發表題為 「MOZ和DPF2的雙PHD鋅指結構域選擇性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在本項研究中,周軍教授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O-GlcNAc修飾對纖毛的調控及相關機制。發現在小鼠體內敲低O-GlcNAc轉移酶(OGT)之後,眼睛、氣管等多個部位出現纖毛缺陷。利用氣管上皮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等,發現抑制OGT活性或敲低其表達導致纖毛的數量減少和長度縮短,並在頂端出現異常隆起的小包。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O-GlcNAc修飾對纖毛的調控及相關機制。發現在小鼠體內敲低O-GlcNAc轉移酶(OGT)之後,眼睛、氣管等多個部位出現纖毛缺陷。利用氣管上皮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等,發現抑制OGT活性或敲低其表達導致纖毛的數量減少和長度縮短,並在頂端出現異常隆起的小包。利用超高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發現OGT在基體/中心粒的外周呈現有規則的分布。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北京同步輻射光源用戶在《自然》雜誌發文揭示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結構生物學中心教授李海濤課題組近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ZMYND11關聯組蛋白變體H3.3賴氨酸36三甲基化(H3.3K36me3)修飾至轉錄延伸與腫瘤抑制》(ZMYND11 links H3.3K36me3 to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and tumour suppression
  • 清華李海濤組在《Nat Chem Biol》報導巴豆醯化最新閱讀器
    BioArt按:李海濤教授自2010年入職清華醫學院以來,主要運用生物物理學、生化以及細胞生物學手段研究表觀遺傳調控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識別與催化的機理。2014年該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石曉冰實驗室合作,在《Nature》上報到了ZMYND11是組蛋白變異體H3.3特異性的H3K36me3的閱讀器(註:稍晚些時候覆旦大學施揚和藍斐教授課題組在《Mol Cell》也報導了類似研究結果),也是在這一年李海濤與石曉冰合作又在《Cell》發文報導了新的一類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關聯蛋白;2016年李海濤教授課題組發表多篇有關組蛋白巴豆醯化的識別文章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Biophy J:新研究揭示纖毛運動的機制
    2019年4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肺部,鼻部,大腦和生殖系統中的細胞具有纖毛結構。纖毛是微小的毛髮狀結構,旨在清除液體,細胞和微生物以保持健康。但纖毛運動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McKelvey工程學院和醫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想要確定長度如何影響擊打纖毛的機械效率。
  • ...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深圳先進院等在纖毛髮生起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研究員衛青團隊關於纖毛髮生起始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CEP290 is essential for the initiation of ciliary transition zone assembly為題,發表在PLOS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