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2020-11-23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近日,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 Chem Biol)在線發表題為 「MOZ和DPF2的雙PHD鋅指結構域選擇性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by Double PHD Fingers of MOZ and DPF2)的研究論文,發現雙PHD鋅指(DPF)結構域具有特異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分子功能。本工作是李海濤研究團隊繼今年年初首次把YEATS結構域鑑定為組蛋白巴豆醯化閱讀器後(Li et al,Mol Cell 2016;Zhao et al,Cell Res 2016),在組蛋白修飾調控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深化了人們對巴豆醯化修飾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

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基本機制之一,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調控著遺傳信息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在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醯基化修飾,如乙醯化(ac)、丙醯化(pr)、丁醯化(bu),和巴豆醯化(cr)等。其中組蛋白巴豆醯化是一類從酵母到人類都保守存在的修飾密碼,與活躍轉錄和基因激活密切相關,調控著基因表達及配子成熟等生物學過程。自2011年組蛋白巴豆醯化被芝加哥大學趙英明實驗室報導(Tan et al, Cell 2011)以來,圍繞組蛋白巴豆醯化的產生、消除和識別機制研究成為了一個領域熱點。2014年香港大學李祥實驗室發現SIRT3具有組蛋白巴豆醯化的消除活力(Bao et al,eLife 2014);2015年洛克菲勒大學C David Allis實驗室報導了P300具有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活力(Sabari et al,Mol Cell 2015);而緊跟著的一個學科機遇與挑戰則是發現作為「組蛋白密碼」直接詮釋者的巴豆醯化修飾特異識別閱讀器。
 

圖1:DPF結構域偏好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轉錄與染色質重塑。

本研究對MOZ和DPF2兩類表觀調控因子的DPF結構域開展了系統的定量結合和複合物晶體結構解析,發現DPF結構域是一類組蛋白巴豆醯化偏好識別閱讀器;其識別組蛋白H3第14位賴氨酸(H3K14)巴豆醯化修飾的親和力是對應乙醯化修飾的4-8倍,是對應丁醯化或丙醯化修飾的2-4倍。結構解析表明MOZ的DPF結構域對組蛋白H3K14cr的識別誘導組蛋白H3的柔性尾巴形成了兩個剛性的α螺旋,同時平面性的巴豆醯化基團舒適而緊密地插入到一個位於DPF中心的疏水口袋被識別(圖1)。本研究還對DPF結構域和H3K14的丙醯化(H3K14pr)和丁醯化(H3K14bu)的複合物結構進行了解析。結構比較發現相對於兩個碳烴鏈的乙醯和三個碳烴鏈的丙醯,DPF結構域口袋大小更加適合由四碳烯烴鏈組成的巴豆醯。丁醯雖然也是四個碳的烴鏈,但是由於丁醯的烷烴鏈沒有雙鍵,相對於巴豆醯多了兩個氫原子,而恰恰是多出的氫原子可以產生空間位阻,使得DPF口袋不能以能量最優方式識別丁醯化修飾,從而闡明了DPF結構域偏好識別巴豆醯化修飾的原因。與此同時,本研究還開展了免疫螢光共定位、染色質免疫共沉澱偶聯螢光定量PCR等細胞功能實驗,發現MOZ與H3K14cr共定位於HOXA家族靶基因的啟動子區,協同調控著HOXA基因家族的表達。 

圖2:三類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擁有截然不同的巴豆醯化識別機制。

DPF結構域作為一類新摺疊類型的組蛋白巴豆醯化閱讀器,擁有 「底部封堵」 型閱讀器口袋,主要通過緊密的範氏接觸和疏水作用實現巴豆醯化特異識別。這一機制與先前報到的YEATS結構域的 「末端開放」 型和Bromo結構域的 「側面開放」 型醯基化識別口袋大不相同,體現出DPF結構域閱讀器口袋的獨特性(圖2)。含有DPF結構域的蛋白因子,如MOZ、MORF、DPF1、DPF2和DPF3等,不僅與轉錄調控密切相關,它們的調控異常通常會導致白血病、癌症等人類疾病的發生。MOZ是一類重要的乙醯化轉移酶,可以調控HOX基因家族的表達,對於造血幹細胞的分化至關重要,其在基因上易位並形成融合蛋白與白血病的發生直接相關。MOZ還可以與BRPF1/2/3、EAF6和ING5等重要的表觀遺傳因子形成大複合物,來共同調控基因的轉錄和表達。而DPF2家族成員是BA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中的重要亞基,在生物個體的早期發育或者癌症發生等過程有著關鍵作用。因此,本工作所發現的DPF組蛋白巴豆醯化識別功能提示巴豆醯化修飾在上述生理或病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日後組蛋白巴豆醯化調控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為本論文唯一通訊作者,醫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熊小哲為論文第一作者,承擔了從結構解析到功能分析的大部分工作。李海濤研究團隊成員、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李元元博士最早鑑定出DPF結構域的巴豆醯化識別活力。論文第二作者洛克菲勒大學Tatyana Panchenko博士負責完成巴豆醯化修飾核小體pull-down實驗。醫學院和生科院博士研究生楊爽、趙帥、閆培強和張文昊等同學參與了本項工作。洛克菲勒大學C. David Allis教授、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教授作為共同作者提供了專家指導和建議。本課題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和教育部自主科研計劃等項目資助。衍射數據收集得到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大力支持與協助。

論文連結:http://dx.doi.org/10.1038/nchembio.2218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華山

相關焦點

  • 清華李海濤組在《Nat Chem Biol》報導巴豆醯化最新閱讀器
    BioArt按:李海濤教授自2010年入職清華醫學院以來,主要運用生物物理學、生化以及細胞生物學手段研究表觀遺傳調控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識別與催化的機理。2014年該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石曉冰實驗室合作,在《Nature》上報到了ZMYND11是組蛋白變異體H3.3特異性的H3K36me3的閱讀器(註:稍晚些時候覆旦大學施揚和藍斐教授課題組在《Mol Cell》也報導了類似研究結果),也是在這一年李海濤與石曉冰合作又在《Cell》發文報導了新的一類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關聯蛋白;2016年李海濤教授課題組發表多篇有關組蛋白巴豆醯化的識別文章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李海濤組首次報導組蛋白苯甲醯化閱讀器並闡釋分子識別機制
    組蛋白修飾攜帶著關鍵表觀遺傳信息,該信息的解碼過程往往依賴於「閱讀器」(reader)蛋白對修飾的正確解讀。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Kbz)是新近鑑定的一類賴氨酸醯基化修飾類型,其廣泛分布於組蛋白的柔性尾巴並調控基因轉錄【1】。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開門大吉之 Nature Chem Biol】賴氨酸巴豆醯化 新型閱讀器...
    景傑編者按: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 Chem Biol)在線發表題為 「MOZ和DPF2的雙PHD鋅指結構域選擇性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by Double PHD Fingers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1)本次研究在細胞中篩查出了67個新組蛋白修飾標記,並由此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方式--賴氨酸巴豆醯化了解組蛋白修飾調控的關鍵是對共價修飾特定靶位點的催化酶系統的鑑定和表徵研究。細胞調節和快速擴張的化學修飾的功能相關性,如組蛋白的醯化修飾,很多重要過程仍然未被探明。眾多被鑑定出的新型修飾,比如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等,在化學結構及修飾位點上有所不同,它們相互之間以及與乙醯化修飾是否存在功能上的差異仍未可知,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組蛋白賴氨酸多種修飾之間潛在的複雜性。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非組蛋白新修飾研究成果在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能夠催化非組蛋白巴豆醯化和去巴豆醯化這兩個相反過程的酶。乙醯轉移酶CBP、PCAF、hMOF也能夠催化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而去乙醯化酶HDAC1和HDAC3也能夠發揮去巴豆醯化的作用。這一重要發現為非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蛋白質的巴豆醯化修飾可能比乙醯化修飾在腫瘤發生發展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索。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此後,清華大學的李海濤教授發文對這場辯論做了評述。李海濤教授認為,饒毅教授使用了很多的例子和言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忽略了一個現狀,那就是轉錄因子和表觀遺傳二者的發展階段不同:轉錄因子的調節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而表觀遺傳的調節理論尚在蓬勃發展之中。
  • 2018年Lasker基礎醫學獎: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Charles David Allis在組蛋白修飾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實驗室於1996年在Cell上發表論文,最早鑑定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AT(和酵母中的Gcn5同源),隨後和哈佛大學Schreiber組幾乎同時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自此開啟了組蛋白修飾的新領域。
  • 李海濤研究組近期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題為《應用蛋白微陣列技術研發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劑》(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論文,通過構建組蛋白閱讀器結構域蛋白晶片,並結合基於結構的構效關係演化
  • 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雜誌發表了題為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李海濤:破譯表觀修飾密碼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清華大學,專訪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宏偉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李海濤,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員、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PI李雪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員張強鋒,去年剛從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畢業、新晉「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白蕊。
  • 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Cell撰文系統總結表觀遺傳學組蛋白密碼
    近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尖的生命科學期刊《Cell》上發表題為"SnapShot: Histone Modifications"的論文,系統、精煉地總結歸納了18類共四百多個組蛋白密碼。其中,趙英明教授課題組率先發現其中一半密碼,是目前國際上發現組蛋白密碼最多的研究團隊。
  •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為靶向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基礎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4-12-15 黃辛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
  • 科學網—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為靶向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基礎   本報訊(記者黃辛)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
  • 【學術前沿】 Josefowicz/李海濤合作發現組蛋白H3.3磷酸化可增強...
    組蛋白H3有3個變體,分別是H3.1、H3.2和H3.3。組蛋白H3.3是一類保守的「祖先級」H3變體,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中組蛋白H3的唯一形式。與高等生物中複製依賴的組蛋白變體H3.1和H3.2不同,組蛋白變體H3.3主要參與染色質動態活動調控,在轉錄、DNA損傷修復和有絲分裂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