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Lasker基礎醫學獎: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2020-12-05 景傑生物

景傑生物/報導

2018年9月11日,本年度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兩位闡釋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的兩位科學家:Michael Grunstein(UCLA)和Charles David Allis(洛克菲勒大學)。

Albert Lasker得主

除了這次的Lasker基礎醫學獎外,兩位教授之前還獲得著名的Rosenstiel Award(2011)、Gruber Genetic Prize(2016)。

研究內容簡述

兩位科學家自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組蛋白領域的研究,他們敏銳地覺察到組蛋白和基因調控之間的關係。而在當時,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真核生物的組蛋白僅僅是DNA纏繞的載體而已,沒有什麼調控功能。

Michael Grunstein是研究酵母組蛋白的先驅,證明了組蛋白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作用:1988年與其學生韓珉Cell上發表論文,在in vivo水平證實組蛋白在基因調控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抑制細胞內組蛋白的合成,發現轉錄抑制的基因重新被激活。 開闢了現代表觀遺傳學新紀元。

Charles David Allis在組蛋白修飾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實驗室於1996年在Cell上發表論文,最早鑑定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AT(和酵母中的Gcn5同源),隨後和哈佛大學Schreiber組幾乎同時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自此開啟了組蛋白修飾的新領域。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Allis教授最近關注其它的組蛋白修飾及其對基因表達調控的影響。與許多有中國背景的學生學者有合作關係。如和清華大學李海濤教授、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合作,鑑定到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crotonylation的閱讀器蛋白。Allis教授和趙英明教授合作,鑑定組蛋白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修飾,揭示了該修飾對基因轉錄的調控。清華大學李海濤教授自2001年開始與Allis教授合作了23篇論文,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自2014年以後與Allis教授合作了8篇論文。

合作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
合作鑑定組蛋白二羥基異丁醯化

David Allis教授還和趙英明教授合作,分別在CellNature Review上發表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目前發現的組蛋白修飾以及組蛋白醯化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組蛋白密碼圖譜

小結

Lasker獎被譽為美國醫學界的「諾貝爾獎」,其獲獎成果代表了生物醫學研究的最前沿,很多獲獎者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國人熟知的屠呦呦教授於2011年獲得Lasker臨床醫學獎,隨後在2015年榮膺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人員對組蛋白修飾,尤其是新發現醯化修飾(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醯化、二羥基異丁醯化、苯甲醯化等)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基因表達調控的認識也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景傑生物作為蛋白質醯化修飾的領跑者,我們獨家擁有上述各類醯化抗體,同時擁有豐富的進行蛋白質醯化修飾組學分析的經驗,景傑生物期待助力研究人員探索基因調控的奧秘。想了解組蛋白醯化修飾,或蛋白質組學與修飾組學領域更多運用,或索取項目方案詳情,可諮詢當地銷售或聯繫景傑生物-在線客服進行溝通諮詢!

參考文獻:

1, Jenny Ruth Morber,et al., (2011), Profile of Michael Grunstein. PNAS.

2, Philip Downey, et al., (2006), Profile of C. David Allis. PNAS.

3, Xiaozhe Xiong, et al.,(2016), 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by double PHD fingers of MOZ and DPF2.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4, Lunzhi Dai, et al.,(2014), 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ion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active histone mark.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5, He Huang, et al., (2014), Histone modifications, Cell.

6, Benjamin Sabari, et al., (2016),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histone acylations. 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

相關焦點

  • 【盤點】2019年一季度組蛋白修飾重大學術研究
    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核心熱點,隨著蛋白質組學技術以及抗體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組蛋白修飾以及新穎的調控機制被揭示出來,並見諸高水平期刊。今天介紹的第一篇文章為19年3月發表在Nature雜誌的,首次報導了神經遞質5-羥色胺能夠進入細胞核使組蛋白發生化學修飾(serotonylation),進而調控基因表達。
  • 組蛋白乳酸化修飾調控基因表達
    組蛋白乳酸化修飾調控基因表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6:57:06 美國芝加哥大學Yingming Zhao和Lev Becker等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乳酸化修飾能夠調控基因表達。
  • 組蛋白修飾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發生在組蛋白上的翻譯後修飾,主要發生在核心組蛋白的某些胺基酸殘基上,包括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特定的修飾狀態可以決定組蛋白的活性,是招募一些蛋白質與之結合,還是解除已結合的蛋白質,從而決定DNA的命運?是打開基因的表達,還是關閉?是進入複製,還是進行修復?這些都有可能受到組蛋白修飾方式的影響。
  • 錢文峰研究組發現組蛋白修飾分工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表達噪音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Kcr修飾最早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實驗室鑑定,文章發表在2011年的Cell (文章第一作者譚敏佳博士現為中科院藥物所研究員)。該修飾通常出現在轉錄活躍的染色質區的組蛋白上,Kcr修飾和生殖調控密切相關,參與精子細胞發育基因的調控。上述研究分別被Cell雜誌和Faculty1000評選為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
  • 圖解表觀遺傳學 | 組蛋白修飾
    由於組蛋白修飾的類型眾多,所以我們需要在稱呼組蛋白修飾時,有一個規則:組蛋白結構 + 胺基酸名稱 + 胺基酸位置 + 修飾類型相反,賴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達調控中一種較為穩定的標記。例如,這些組蛋白修飾也可以共同作用來完成調控,比如,H3K9ac也與H3K14ac和H3K4me3高度共存共同作為活性基因啟動子的標誌。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從現在的基礎來看,固然可以找到更多的轉錄因子起主導作用的例子,但是隨著表觀遺傳研究的不斷開展,則可能會湧現出更多的表觀遺傳起重要作用的例子。  "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本質是修飾依賴的識別和催化",李海濤教授說。實際上,近年來隨著高分辨質譜分析技術和生化實驗手段的綜合運用,除了傳統上的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陸續發現近十幾種新型組蛋白修飾類型,大大拓展了對組蛋白表觀遺傳的認識。
  • 兩項研究揭示人PRC2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有助闡明它的基因表達...
    對人PRC2及其在細胞中的天然搭檔的結構描述為理解PRC2複合物調節基因表達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的見解。這些信息可能為開發癌症療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PRC2是一種對正常發育至關重要的基因調節因子。基因組DNA被包裝成核小體,而核小體是由DNA纏繞在組蛋白上形成的。組蛋白具有長的多肽尾巴,這些尾巴能夠通過添加和除去較小的化學基團來加以修飾。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PNAS:科學家發現組蛋白修飾可控制基因的表達
    2013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在酵母中研究基因功能,近日,來自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等處的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組蛋白的修飾可以控制是否一個基因被允許發揮功能,這對於維持基因的表達潛力非常重要,以便來確定未來細胞的行為;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PNAS上。
  •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生物化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等手段聯合揭示了植物特有的組蛋白識別蛋白SHL通過自身BAH結構域和PHD結構域分別識別抑制性組蛋白修飾H3K27me3和活性組蛋白修飾H3K4me3的分子機制。  組蛋白的轉錄後修飾作為表觀遺傳中重要的調控機制之一,在包括基因表達調控等多種生物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組蛋白修飾的識別因子具有對於不同的組蛋白修飾特異性識別的能力,並進而在染色體的狀態調控中起重要作用。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從植物激素信號的產生,包括激素的合成、活性與水平的調節及運輸,到與膜受體結合,引起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最終誘導激素響應基因的表達和特定的生理反應,是一個連續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受到多種內外因子在多個層次上的調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質的動態變化,尤其是蛋白質修飾水平的動態變化,是激素調控響應中的重要過程。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擬南芥基因組水平組蛋白修飾與基因表達...
    該文章通過ChIP-chip技術, 對擬南芥基因組水平組蛋白修飾與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組蛋白H3的賴氨酸9位點可以被乙醯化及單、二或三甲基化,這些組蛋白的修飾狀態對基因的表達以及染色質的組織結構有一定的影響。在擬南芥中,H3K9ac幾乎毫無例外地與轉錄激活相關,而H3K9me2則主要位於組成型異染色質區。
  • 組蛋白威力過大 控制生命進程「球局」
    此前不久,他們因此項研究獲得2018年拉斯克獎基礎醫學獎。在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公布前,無數的預測版本中,阿里斯和格倫斯坦也一直是名單中的熱門人選。錯過了今年的諾貝爾獎,下一屆得主會不會是他們?了解組蛋白的影響力,或許能有所判斷。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 組蛋白修飾可調控mRNA剪切來決定胚胎幹細胞命運 | Genome Biology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https://sbmi.uth.edu/ccsm/)周小波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9月14日在Genome Biology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組蛋白修飾可通過調控細胞周期相關轉錄因子或通路基因的可變剪切進而參與ESC定向分化的調控。
  • 病毒蛋白與基因組RNA 構築DNA-蛋白複合結構多級可控構築
    然而,利用蛋白質表面胺基酸殘基進行DNA共價交聯的常規方法,有著一些難以規避的缺點,包括修飾基團對功能蛋白活性的損害,修飾點與取向的不可控性以及操作體系不適於體內自組裝過程等,限制了進一步的發展。因此,一些科學家利用非共價交聯手段,如鏈黴親和素-生物素相互作用、特異性適配體和DNA結合蛋白等,進行DNA支架-蛋白質複合納米結構的組裝研究。
  • 組蛋白高度乙醯化可打亂核心基因調控結構
    組蛋白高度乙醯化可打亂核心基因調控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 13:48:31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Javed Khan、Berkley E.
  • 組蛋白修飾對衰老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衰老是一個基本的生物學現象,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對其調控機制的研究顯得極為重要。
  • 淺談組蛋白修飾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 of histone蛋白質在翻譯後需要經過合適的摺疊及翻譯後修飾(PTM)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對組蛋白而言通常是甲基和乙醯基集團的修飾,常被成為histone marks。這些蛋白質在疾病中有重大作用,但可以被很多小分子抑制,進而調控疾病,所以是持續熱門的研究方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