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傑生物/報導
2018年9月11日,本年度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兩位闡釋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的兩位科學家:Michael Grunstein(UCLA)和Charles David Allis(洛克菲勒大學)。
除了這次的Lasker基礎醫學獎外,兩位教授之前還獲得著名的Rosenstiel Award(2011)、Gruber Genetic Prize(2016)。
研究內容簡述
兩位科學家自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組蛋白領域的研究,他們敏銳地覺察到組蛋白和基因調控之間的關係。而在當時,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真核生物的組蛋白僅僅是DNA纏繞的載體而已,沒有什麼調控功能。
Michael Grunstein是研究酵母組蛋白的先驅,證明了組蛋白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作用:1988年與其學生韓珉在Cell上發表論文,在in vivo水平證實組蛋白在基因調控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抑制細胞內組蛋白的合成,發現轉錄抑制的基因重新被激活。 開闢了現代表觀遺傳學新紀元。
Charles David Allis在組蛋白修飾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實驗室於1996年在Cell上發表論文,最早鑑定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AT(和酵母中的Gcn5同源),隨後和哈佛大學Schreiber組幾乎同時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自此開啟了組蛋白修飾的新領域。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Allis教授最近關注其它的組蛋白修飾及其對基因表達調控的影響。與許多有中國背景的學生學者有合作關係。如和清華大學李海濤教授、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合作,鑑定到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crotonylation的閱讀器蛋白。Allis教授和趙英明教授合作,鑑定組蛋白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修飾,揭示了該修飾對基因轉錄的調控。清華大學李海濤教授自2001年開始與Allis教授合作了23篇論文,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自2014年以後與Allis教授合作了8篇論文。
David Allis教授還和趙英明教授合作,分別在Cell和Nature Review上發表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目前發現的組蛋白修飾以及組蛋白醯化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小結
Lasker獎被譽為美國醫學界的「諾貝爾獎」,其獲獎成果代表了生物醫學研究的最前沿,很多獲獎者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國人熟知的屠呦呦教授於2011年獲得Lasker臨床醫學獎,隨後在2015年榮膺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人員對組蛋白修飾,尤其是新發現醯化修飾(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醯化、二羥基異丁醯化、苯甲醯化等)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基因表達調控的認識也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景傑生物作為蛋白質醯化修飾的領跑者,我們獨家擁有上述各類醯化抗體,同時擁有豐富的進行蛋白質醯化修飾組學分析的經驗,景傑生物期待助力研究人員探索基因調控的奧秘。想了解組蛋白醯化修飾,或蛋白質組學與修飾組學領域更多運用,或索取項目方案詳情,可諮詢當地銷售或聯繫景傑生物-在線客服進行溝通諮詢!
參考文獻:
1, Jenny Ruth Morber,et al., (2011), Profile of Michael Grunstein. PNAS.
2, Philip Downey, et al., (2006), Profile of C. David Allis. PNAS.
3, Xiaozhe Xiong, et al.,(2016), 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by double PHD fingers of MOZ and DPF2.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4, Lunzhi Dai, et al.,(2014), 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ion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active histone mark.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5, He Huang, et al., (2014), Histone modifications, Cell.
6, Benjamin Sabari, et al., (2016),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histone acylations. 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