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2020-12-03 健康界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

(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

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優化了可識別低至50個細胞的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定向捕獲分割技術(CUT&RUN),進一步在人類卵母細胞、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前後胚胎和內細胞團等時期檢測了H3K4me3和H3K27me3的動態變化,在ZGA後的胚胎中檢測出了組蛋白H3K27乙醯化(H3K27ac)的分布:發現人類早期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的組蛋白重編程經歷了和小鼠不同的動態變化。在人卵細胞中,H3K4me3沒有呈現非經典的分布模式,而依然集中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同時,H3K27me3依然富集於他的經典靶位點——發育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受精後,人類的H3K27me3在ZGA前被大規模地去除;H3K4me3則在ZGA前出現在許多啟動子區域以及基因遠端開放區域。

ZGA後,隨著H3K4me3轉變為經典分布的形式和隨後H3K27me3的重新建立,這些區域會分解成為激活或抑制的狀態。研究團隊發現ZGA前的H3K4me3建立和DNA的序列特徵有較好的相關性,並在部分程度上具有類似小鼠卵細胞中非經典H3K4me3的特徵,H3K4me3的出現也伴隨著這些區域染色質開放的建立。

研究團隊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提出「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精子、卵子受精後,人類早期胚胎清除親本的表觀遺傳記憶(內存清理)、重構初始化狀態(加載基礎架構)及重建表觀基因組調控細胞分化(加載高級功能模塊)。

通過分析小鼠中H3K27me3依賴的基因印記同源基因以及X染色體失活特異性轉錄本基因

(XIST),發現絕大多數基因沒有被H3K27me3標記,即使少數基因被H3K27me3標記但也不表達,因此這些基因不大可能受到母源遺傳的H3K27me3的調控,H3K27me3在人類ZGA前被大規模去除,也沒有調控XIST的表達和X染色質失活,因此也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基因組印記形式。人類和小鼠H3K4me3、H3K27me3重編程的差異可能和相關修飾酶在物種間差異性的表達有關,

研究表明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重編程具有高度的物種特異性。

團隊進一步關注胚胎ZGA後轉錄調控通路,採用MARINa算法尋找了發育階段特異性的轉錄激活因子,令人驚喜的是「分化轉錄通路圖譜」正確預測了已知的胚胎細胞向多能外胚層(EPI)、原始內胚層(PE)和外部滋養外胚層(TE)分化相關轉錄調控因子,並鑑定了新的潛在轉錄因子可能調控細胞分化;團隊進一步研究通過D5、D6和D7囊胚的TE與ICM發現了ICM和TE不對稱的表觀遺傳類型。

團隊結合染色質圖譜和已發表的單細胞轉錄數據,預測了人類各譜系的關鍵調控因子,並發現在人囊胚ICM和TE中,許多ICM(包括上胚層和PE)的特異基因會被H3K27me3所標記,而TE的特異基因則幾乎沒有這樣的標記,揭示不同譜系基因在早期發育分化過程中具有差異性表觀遺傳調控,這種標記模式可能和不同譜系命運決定的差異相關。

該研究系統分析了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闡明了人類特有的組蛋白修飾動態變化規律,揭示了「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研究成果對於認識人類生命起始以及輔助生殖技術中胚胎的早期發育和調控規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研究成果以「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 tictransition」(人類親本-合子轉變中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為題,以研究論文形式於2019年在Science(《科學》)在線發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在組蛋白H3上,共有5個賴氨酸位點可以發生甲基化修飾。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2019年7月4日,鄭州大學孫瑩璞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頡偉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人類親本-合子轉變期間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人類親本-合子轉變期間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1 10:35:32 2019年7月2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並著重闡述了親本表觀遺傳學修飾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命運和功能,以及合子基因組激活前獨特的染色質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受精後表觀遺傳修飾的重置受精後,表觀遺傳學重編程需要逐步消除配子表觀基因組的差異而適應於胚胎的發育。例如,父本的組蛋白修飾常常在受精後被整體性地去除,而母本的組蛋白修飾常常能短暫傳遞到早期胚胎中。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精卵結合所形成的受精卵,而後會經歷一段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即從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同時,胚胎也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這期間,個體的表觀遺傳信息會發生多層次的重編程。」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解鎖表觀遺傳之關鍵要素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精卵結合所形成的受精卵,而後會經歷一段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即從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同時,胚胎也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  「這期間,個體的表觀遺傳信息會發生多層次的重編程。」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2020年10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實驗室(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夏煒焜)受邀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綜述「Rebooting the epigenomes during mammalian early embryogenesis」(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基因組重啟),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Nature丨劉江/陳子江合作團隊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建立的奧秘)【3】。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這一重要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斑馬魚早期胚胎表觀基因組多步驟建立的機制,也闡明了脊椎動物表觀基因組重編程過程的保守性和物種差異性。前期小鼠和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很多親本表觀遺傳信息在受精之後都被擦除,只有部分表觀遺傳信息會保留下來並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表觀基因組重編程模式在不同物種之間是否保守,是否存在物種特異的顯著差異是領域內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的問題。斑馬魚作為常用的發育生物學模式生物,為研究上述兩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平臺。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3】。
  • ...與鄭州大學在《自然》合作發表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調控研究的論文
    ,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需要經歷一系列劇烈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年來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能夠幫助介導受精卵基因組轉錄的重新啟動,塑造嶄新的全能性胚胎,並為之後的胚胎發育和組織分化奠定基礎。此前有報導發現,基因轉錄的關鍵調控元件通常坐落在染色質開放區域。這些調控元件與細胞類型特異的轉錄因子共同指導了細胞的命運決定和個體的發育。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喬傑教授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 、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比較了這些重編程事件在小鼠和人類之間的異同,並探討了表觀修飾如何調控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細胞命運的轉變。,表觀修飾重編程的不完全是胚胎發育異常的重要原因。>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基因組水平的表觀修飾變化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全面探討了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可及性以及染色質三維結構等表觀修飾對細胞命運轉變的調控機制。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其對推動幹細胞研究走向應用和臨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相關研究對未來人類健康的保障至關重要。  (3) 揭示了m6A甲基化對細胞重編程的調控作用   周琪研究組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課題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秀傑課題組合作,揭示了microRNA通過序列互補調控mRNA 甲基化修飾形成這一全新的作用機制,以及m6A修飾在促進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性幹細胞中的重要作用,在解析m6A修飾形成的位點選擇機制、拓展microRNA的新功能和發現新的細胞重編程調控因素方面均取得了開創性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