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2020-12-04 清華大學新聞網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研究成果


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與孟安明研究組緊密合作,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期刊發表題為《親本合子轉換期廣泛的增強子去記憶化和啟動子預備化》(Widespread enhancer dememorization and promoter priming during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斑馬魚親本合子轉換期表觀基因組「擦除和重寫」的轉變模式。這一重要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斑馬魚早期胚胎表觀基因組多步驟建立的機制,也闡明了脊椎動物表觀基因組重編程過程的保守性和物種差異性。

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合子基因組激活前後組蛋白修飾的調控模式

在動物個體發育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對時空特異的基因調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表觀遺傳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親本的表觀基因組能否遺傳給下一代以及子代第一個表觀基因組如何建立。前期小鼠和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很多親本表觀遺傳信息在受精之後都被擦除,只有部分表觀遺傳信息會保留下來並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表觀基因組重編程模式在不同物種之間是否保守,是否存在物種特異的顯著差異是領域內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的問題。

斑馬魚作為常用的發育生物學模式生物,為研究上述兩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平臺。斑馬魚的早期發育過程與哺乳動物具有以下差異:首先,斑馬魚合子基因激活(ZGA,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發生較晚(在1000細胞期前後),能為研究早期胚胎發育中親本-子代轉換研究提供充足胚胎細胞和時間;其次,斑馬魚精子染色體不存在魚精蛋白-組蛋白交換過程,其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也沒有廣泛的DNA去甲基化過程。為了開展這一研究,清華大學頡偉研究組利用其課題組研發的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STAR ChIP-seq) (Zhang et al., Nature, 2016),實現了在少量細胞水平上進行組蛋白修飾的檢測。進而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孟安明研究組緊密合作,並通過孟安明實驗室最近發表的斑馬魚卵母細胞原位顯微注射技術(OMIS,Oocyte Microinjection in situ)(Wu et al., JMCB, 2018),揭示了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的調控規律。

通過對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中的組蛋白修飾的研究,研究人員首先系統地檢測了組蛋白修飾H3K4me3、H3K27ac、H3K27me3和H3K36me3在精子、卵子、4細胞時期、256細胞時期和穹頂期胚胎基因組內的分布特性。這些實驗結果發現,親本增強子區域的表觀遺傳學記憶會在受精前後快速的擦除。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精子基因組增強子上的這種「去記憶化(dememorization)」甚至在受精之前就已經開始發生。卵子基因組的去記憶化則主要發生在受精之後。子代增強子的表觀遺傳標記則是在基因組激活前後(1000細胞)開始建立。與此不同的是,啟動子區早在4細胞時期就會大量出現組蛋白乙醯化,提示啟動子區域會進入一種提前預備的狀態。一旦ZGA發生,這些提前預備的啟動子將會被進一步修飾並進入啟動或抑制程序。為了研究這種啟動子提前乙醯化的可能功能,研究人員進行了母源敲低三個關鍵組蛋白乙醯轉移酶。這種敲低導致了胚胎乙醯化的降低並引起基因組激活的異常以及胚胎死亡。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啟動子的預備和啟動主要由母源因子調控。依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提出了親本合子轉換期增強子去記憶化和啟動子預備化的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因此,這項工作揭示了不同脊椎動物物種親本-子代轉換中表觀基因組重編程保守的「擦除-重建」的機制以及所採用的不同模式。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和孟安明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3級博士生張冰潔,2011級博士畢業生吳小童,以及CLS項目2012級博士畢業生張文昊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課題得到了清華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生物醫學測試中心基因測序平臺以及計算平臺的大力協助和支持。該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以及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HHM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18)30877-3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宋亮 審核:襄楠

相關焦點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2020年10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實驗室(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夏煒焜)受邀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綜述「Rebooting the epigenomes during mammalian early embryogenesis」(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基因組重啟),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
  •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揭示組蛋白修飾代間遺傳及重編程的模式和分子機理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 2016年9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和醫學院那潔研究組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H3K4me3的親本特異重編程》(Allelic reprogramming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配子的表觀基因組儘管精子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細胞類型,其表觀基因組大體上呈現了和體細胞類似的經典分布形式(canonical patterns)。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影響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然而在早期胚胎發育方面,雖然人們對這一主題很感興趣,但是受制於細胞數量極為有限而一直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另外,表觀遺傳信息如組蛋白修飾是否能夠真正在親代與子代間遺傳仍然知之甚少。隨後,頡偉研究組還於9月16日在《分子細胞》雜誌(Molecular Cell)發表研究論文《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重塑表觀記憶》(Resetting Epigenetic Memory byReprogramming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in Mammals)。
  • Development Cell:孟安明教授研究組斑馬魚神經幹細胞研究新進展
    斑馬魚是目前生命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之一。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孟安明教授的課題組對特定基因在斑馬魚神經幹細胞中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sp8基因和sp8-like基因有抑制初級神經元形成的作用,而且兩個基因能夠協同工作。     Sp8屬於鋅指轉錄因子家族成員,它特異性的表達在中樞神經系統和肢芽。
  •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RNA甲基化修飾可調控脊椎動物配子成熟
    新華社武漢12月14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脊椎動物的配子成熟需要甲基轉移酶mettl3催化的m6A甲基化修飾,從而揭開了該甲基化修飾可調控脊椎動物配子成熟這一此前尚未為人所知的秘密。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上海專家發現胚胎組蛋白修飾建立過程,有望改進生殖輔助技術
    上海專家發現胚胎組蛋白修飾建立過程,有望改進生殖輔助技術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吳潔瑾 2016-09-19 22:07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胺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 孟安明院士:生物博弈進化
    選擇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是因為這種3-5釐米長的脊椎動物,許多基因及發育機制與人相似,而且它們早期的胚胎透明,又在體外發育成長,方便觀測。目前,我國有250個以上的實驗室利用斑馬魚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國內第一家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的發育生物學實驗室,就是孟安明在清華大學白手起家組建的。孟安明的科研之路,一開始也並不是瞄著發育生物。
  • 孟安明:置身進化中
    選擇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是因為這種3-5釐米長的脊椎動物,許多基因及發育機制與人相似,而且它們早期的胚胎透明,又在體外發育成長,方便觀測。目前,我國有250個以上的實驗室利用斑馬魚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國內第一家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的發育生物學實驗室,就是孟安明在清華大學白手起家組建的。孟安明的科研之路,一開始也並不是瞄著發育生物。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研究解析核孔蛋白在胚胎發育中作用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Loss of zygotic NUP107 protein causes missing of pharyngeal skeleton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斑馬魚母源mRNA穩定性機制
    5-甲基胞嘧啶(m5C)是一種廣泛的mRNA修飾,科學家建立了RNA m5C測序技術,揭示了m5C修飾在mRNA的分布圖譜規律及其通過細胞核內結合蛋白ALYREF調控mRNA出核作用機制(Yang et al. Cell Research 2017)。
  • 頡偉組發表合子基因組激活過程中RNA聚合酶參與的調控機理
    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初級ZGA起始於在一細胞中晚期,主要轉錄一小部分基因和一些重複序列。後來的研究表明基因組中還大範圍存在微弱的轉錄活性,並產生一些沒有正常PolyA加尾和剪切的低水平轉錄本。主要ZGA則發生在二細胞晚期,表徵為大量基因的正常激活。有趣的是,通過藥物抑制初級ZGA的發生,會引起合子基因不能正常激活,以及胚胎發育阻滯在二細胞階段。
  • 前沿 ▏王強研究組關於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強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主要從事TGF-β家族跨膜信號轉導通路在胚胎早期發育及組織器官形成中的調控機制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肌動蛋白(Actin)結合蛋白Fascin1(Fscn1)是另外一個Nodal/Smad2靶基因,在目前所知的大多數腫瘤中高表達,參與了腫瘤細胞偽足及突觸的形成,與腫瘤患者的預後不良、生存期短及轉移性強密切相關。細胞骨架包括微管蛋白(Tubulin)、肌動蛋白Actin和中間絲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